師力斌新著《杜甫與新詩》出版

2020-11-22 騰訊網

杜甫與新詩封面

01

作者簡介

《杜甫與新詩》作者師力斌博士

師力斌,筆名晉力,詩人,評論家,文學博士,《北京文學》副主編。1991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政治學系,200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93年開始發表詩歌,曾獲全國首屆新田園詩大賽、巨龍杯首屆高校詩歌大賽、第三屆名廣杯詩歌大獎等獎項。作品入選《詩歌北大》《中國當代實力詩人作品展》《中國詩歌民刊年選》《當代新現實主義詩歌年選》等多種選本。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著有《逐鹿春晚——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和領導權問題》《杜甫與新詩》,評論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環球時報》《中國文藝評論》《藝術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詩探索》《山花》等刊物。編有《全球華語小說大系·海外華人卷》(張頤武主編)、《北漂詩篇》三卷(與安琪合編)、《後窗「四人談」――北京文學評論集》(參編)。

02

在杜詩的回音裡

孫 鬱 (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新文學的出現,在體式上已經不同於古代詩文,彼此確乎不在一個空間,幾千年的辭章經驗便不幸斷裂了。但細細看來,散文、隨筆略好一點,在語體文中出現一些古文的句式,是自然的事。獨有新詩,則怠慢了詩經以來的一些精義,與古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年輕的時候也寫過一些新詩,幾乎無法轉換古詩詞的韻致,筆調多是還從譯詩中啟示過來的。新詩作者不再關心古詩詞,已經被詬病過多年。至於克服此一缺陷的辦法,無論是詩人還是批評家,好似一直沒有找到。

我們的古人是很重視詩文的承傳的。比如宋代以後,文人暗接杜甫傳統者甚多。蘇軾、黃庭堅言及杜甫,都能夠從意境與文體中得其妙處。但到了民國,新文人對於杜詩多留在學術層面思之,於新詩中延其文脈者寥寥。何以如此?詩人們好似沒有深思於此。

最近,師力斌先生著《杜甫與新詩》一書,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本書不妨說是對於新詩史的一種總結,又能獨闢蹊徑,認為不僅就思想性而言,從技巧來說,新詩可以借鑑杜詩者的路不止一條。人們多年間的疑惑,也瞬間冰釋。

師力斌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杜甫也是自由的詩人。古代的詩歌雖然有格律的要求,但那些形式對於杜甫都沒有太多限制,其辭章與韻律都飛揚於語言之維的內外,漢語的潛能被一遍遍釋放出來,形成不拘一格的體例。

作者說:「杜詩的好,不全來自對仗、平仄與押韻。杜詩豐富的技巧,可對應於新詩的字詞、句法、結構等技巧,即使減卻其韻律平仄,拿掉對仗,也不失詩意」。

我們的作者在深讀作品的時候發現,杜詩的變幻莫測之風,既有精神的幽深,也有表達的自如。「杜甫可謂詩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導者,下開宋詩以議論為詩的先河」。他引用王力先生觀點,從詩詞內在結構出發,看到超越法度的可能性。應當說,對於有文體意識的人而言,這樣的發現,開闊了審美的空間。

漢語的特點是字本位,字與字、詞與詞間,因了平仄不同,在搭配裡有千變萬化。自從人們重視佛經翻譯的經驗與方言的借用,文學的詞語暗自生長,其內蘊深入到了廣遠之所,遂催生出新的藝術。六朝以後,詩文的起伏之韻,跳躍之思,流光逶迤而燦爛。但這種氣象,到了近代已經式微,除了極少數人,士大夫已經多無此種遺風。

師力斌是有歷史感的人,不像一般批評家那樣靜止地看待當代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文學觀。從許多文本裡能夠跳將出來,古今對照,讀出了作家寫作中的問題。比如面對新詩,覺得好處是可以自如往來,不拘俗套,但鍊字鍊句的特徵消失,意象也隨之單薄起來,遂失去了古詩的某種悠遠、神妙之趣。

師力斌認為:「只講自由,不講規矩,詩語失範,特別是口水詩的泛濫,給新詩帶來惡劣影響,致使許多新詩讀者大倒胃口」。這樣的感嘆,不懂文學史者是不會有的。

我年輕時讀胡適的《嘗試集》,覺得過於直白,可回味的意味殊少,於是不再有翻閱的欲望。只有艾青、穆旦的詩歌,喚起了我的一種內覺,仿佛看到了白話詩的潛能。漢語自身的特點,使其表述空間頗為遼闊。詞語的組合,概念的對應,名詞與動詞的神接,都有不可思議的變化之徑,但並非人人能夠運用自如。

郭沫若的《女神》乃情感的湧流,因為沒有節制,審美的天平是傾斜的。馮至的《十四行集》固然有其佳處,卻不及古詩的雋永之氣,神思被詞語所囿,未能出現大的氣象。至於何其芳詩的平直,田間作品的單一,那就離美的境界很遠了。

中國好的作家與詩人,文字裡常帶奇氣。凡俗之間翻出新意,就打開了語言之門。我曾經說魯迅的散文詩是「一腔多調,一影多形」,詞語的迷宮裡有幽玄的思想流溢。這與杜甫的辭章的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師力斌將杜甫詩歌裡的審美奧秘之一總結為「矛盾修辭」,看到了審美的核心之所。杜詩裡常見對立情感的交織,對仗之中,悲欣互視;晦明之間,雜味悉生。

新詩其實也可以很好借用類似的手法,師力斌在穆旦、海子等人的作品裡,看到了這種可能,雖然新的詩人的摸索還帶著稚氣,但幾代人的探索是重要的。從百年新詩發展中看來,翻譯體的作品影響最大,好的詩人多是翻譯家,他們有雙語的經驗。但舊學修養不足,是一個大的問題。難怪王家新說新詩的現代性是出了問題的現代性,這類感嘆,無疑也帶有危機意識。

藝術裡的出新,其實是對於審美慣性的克服。裡爾克在描述塞尚作品時,發現其畫面的誘人在於存在著無色之色。「在他極度敏感的眼光下,灰色作為顏色是不存在的,他挖掘進去,發現紫色和藍色、紅色和綠色,尤其是紫色」。這與詩歌裡的詞外之詞,可以說是一致的。

中國古人很會運用這樣的審美暗示,錢鍾書討論「通感」,其實也涉及到類似的話題。古人的經驗,在白話文裡延伸起來較易,於新詩中生長起來則有些難度。我們看知堂的文章,明人的意味隱約飄動,古今的辭章天然一體,頗為老到。但他寫的新詩,就失之簡單,似乎被什麼抑制住了。新詩的難度有時甚於散文、小說,故每有進步,都帶著跋涉的艱辛。

木心先生說:「讀杜詩,要全面,不能單看他憂時、懷君、記事、刺史那幾方面。他有抒情的,唯美的,甚至形式主義的很多面」。這是對的。杜甫與新詩的話題可做深思的地方多多,這裡有思想境界的溫習,也有感知方式的參悟,古人對此早有恰當之論。

新詩從杜詩那裡的確可以學到許多審美經驗,如《杜甫與新詩》的作者所云,名詞意象的運用,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的穿梭,音樂感的流動,都可刺激新詩作者尋找恰當的辭章之路。任何杰出的詩人,都多少拖著前人的形影,又走在無路之途的。打通古今,是人們常說的話,但在新詩方面卻成績不佳。不過,從杜詩的傳統看文學的未來,以往的悲觀也大可不必。年輕的詩人們,不會總在狹的籠中。

(原載《南方日報》2020年4月12日)

03

《杜甫與新詩》節選

我讀杜甫,頭一件事就是想把他作為自由詩人,而不是格律詩人。這是讀杜越來越強烈的感受,也得益於聞一多給我的歷史啟示。

杜甫是格律詩人,這是文學史常識,毫無疑問。也不妨把杜甫看成自由詩人,這需要解放思想。杜甫不僅善於繼承、遵守嚴格的詩歌形式,而且善於創新、打破詩歌的形式。在藝術的本質上,他更接近於一位先鋒詩人,實驗詩人,自由詩人。

一旦將杜甫看成自由詩人,將他的詩看成行進探索中的成果,看成五言新詩、七言新詩、雜言新詩,跟現代新詩一樣,新詩就能理解和發現杜詩之妙,並進行充分的吸收,大膽的創造,王家新提出的新詩現代性問題就不那麼成問題了。

如果不抱偏見,單從形式上講,「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都是富有詩意的句子。誰又能說出「關關雎鳩」「擒賊先擒王」「長安水邊多麗人」和「蛇的腰有多長」「群山圍著我兜了個圈」這些句子的區別在哪裡呢?

古詩的四言可以寫出好詩,五言可以寫出好詩,七言可以寫出好詩,新詩的多言、雜言照樣也可以寫出好詩。李商隱詩句「一春夢雨常飄瓦」(《重過聖女祠》)簡直絕妙極了,「春」、「夢」、「雨」、「瓦」幾個相隔遙遠的事物嫁接在一起,那種虛實相映如夢如幻又能被我們在春雨時節切實感受到的情景,表達得如此精確傳神,僅這一句就是好詩。

同樣,杜甫的一句詩「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別有一種虛實並置的新奇。一般人能想到「碧瓦飛簷上」「碧瓦白雲下」之類的可見景,不會將「瓦」與「寒」並列,且一「外」字更把古建築那種飛簷的特色表達出來。可見,一句話就可以是詩。

一代代有才華的新詩人給我信心,堅定我的看法:詩就是詩,無論新舊。如果是詩,用古體寫出的是詩,用新體寫出的仍是詩;如果不是詩,再怎麼押韻對仗,或者再怎麼感嘆分行,仍然不是詩。

你的聲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觸著每秒光陰都成了黃金」(何其芳《圓月夜》)是詩,「在爭吵不休的書堆裡/ 我們安然平分了/ 倒賣每一顆星星的小錢」(《北島《履歷》)是詩,「這些要吃透《野草》《花邊》的人/把魯迅存進銀行,吃他的利息」(李亞偉《中文系》)是詩,「季節到了秋天/也像一具肉身/開始經歷到一點點靈魂」(樹才《極端的秋天》)是詩,「沒有目的/在藍天中蕩漾/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顧城《生命幻想曲》)是詩,「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詩。

更有甚者,徐敬亞「把李白從漢字裡挑出來」這個書的序言的標題是詩,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個小說的標題也是詩。但相當多對仗押韻的應制詩、試帖試、祝壽詩、唱和詩,表面上看起來像古體詩,其實與詩無關。

還有網絡上流行的口水詩,這體那體,名曰詩歌,其實就是大白話,除了分行的形式,與詩沒有半毛錢關係。當我看到90後新詩人餘真詩意充盈的詩句,就仿佛看到了新詩百年綿延不絕的真正的詩的傳統。如果胡適活著,他一定要為新詩的成績鼓掌歡迎:

《小葉榕》

春天它盡情茂盛,樹下有永不知悔的

獨白。我的心如晚霞浮動。

整個秋天,我都沒能獲取抵達樹頂的

方法。這裡逐漸失去日色的垂憐。

倦鳥們踏上疲憊的迷途。

沒有得到面孔的風,一遍遍割下

它們深邃的綠意。

落葉們一遍遍憐愛,行路者的身影。

《我愛》

我愛這受傷的世界……

地鐵上疲倦的人們

低落得像曠野中一株美好的紫荊

所有的風坐在一起。所有雨貼切的

想像力

吹向一個姑娘。吹向不同形狀的山頭、羊群

吹向滿山的野草、種子,滿山無名的石塊

吹向幸福的,還有哭泣的人

那天地其高無蓋的好胸懷,近乎無

這一生我要躺入曠野中去,像雨水

一樣貼切,近乎無

編選《北漂詩篇2018卷》時,我不得不讚嘆同樣是90後詩人的劉浪的詩作:

《由於狹小》

由於狹小,屋裡的每件東西都有多種用途

唯一的桌子,既是飯桌也是書桌

僅有的窗戶,既用於採光也用於眺望

那扇門,一旦關上就沒有另外的出口

這張床,是他們爭吵的地方也是他們和解的地方

「落葉們一遍遍憐愛,行路者的身影」,「這一生我要躺入曠野中去」,「僅有的窗戶,既用於採光也用於眺望」,這些詩句,語法自由,長短不一,但有強烈的節奏感,詩意盎然,非心中詩意湧動者不可出。這樣的詩讓我為新詩技藝的長進驕傲。

艾青有句話於新詩頗具啟發:「不要把形式看做絕對的東西,——它是依照變動的生活內容而變動的。」「假如是詩,無論用什麼形式寫出來都是詩;假如不是詩,無論用什麼形式寫出來都不是詩。」 根據我讀杜詩和新詩的體驗,深以為然。

杜詩的好,不全來自對仗、平仄與押韻。杜詩豐富的技巧,可對應於新詩的字詞、句法、結構等技巧,即使減卻其韻律平仄,拿掉對仗,也不失詩意。

「但使殘年飽吃飯,只願無事長相見」(《病後過王倚飲贈歌》),「天意高難問,人情老亦悲」(《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些千古傳誦的句子,其動人之處實際上首先是走心,是思想、情感、境界與詩歌技巧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絕不僅僅緣於押韻平仄對仗。它一定是優秀的情感世界的優秀藝術呈現。

杜甫當然是規矩嚴謹、法度森嚴的詩人,正如歐陽詢是規矩嚴謹、法度森嚴的書家一樣。但若因此以為杜甫死板僵化,嚴肅而不活潑,規矩而無逾矩,那就大錯特錯了。

杜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自由。無論從字、句、篇章、結構、粘對、用韻哪一個方面看。

首先在形式上,杜甫絕非大眾想像的五言七言那麼工整均齊。

字數變幻莫測,無拘無束。組詩《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描繪安史之亂期間在秦州顛沛流離窮苦潦倒的生涯,情緒激烈,噴薄而出,詩歌完全在情緒的驅使下行進,是典型的自由詩。

組詩第七首,開頭便使用了罕見的九字句:「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完全不是律詩的字數要求。許多仿古的歌行體,都無視字數要求。

《逼仄行,贈畢曜》(一作《贈畢四曜》)則五字七字並用:「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鄰裡間,十日不一見顏色。」《沙苑行》有句多達十個字:「君不見左輔白沙如白水,繚以周牆百餘裡。」 《去矣行》「君不見韝上鷹,一飽則飛掣,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首四句雜言,後四句七言。著名的《兵車行》三言、五言、七言錯雜。《天育驃騎歌》七言、九言並用。

《桃竹杖引,贈章留後》四言、七言、九言、十言、十一言並用,猛看上去,幾乎就是一首新詩:

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

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開一束,滿堂賓客皆嘆息。

憐我老病贈兩莖,出入爪甲鏗有聲。

老夫復欲東南徵,乘濤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為鬼神奪,拔劍或與蛟龍爭。

重為告曰:杖兮杖兮,

爾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見水踴躍學變化為龍。

使我不得爾之扶持,滅跡於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風塵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雙杖兮吾將曷從?

杜詩雜言詩字數多寡不一,並非杜甫的創造。古老的《詩經》即有。《詩經》以四言為主,但是有些詩作已摻雜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多言,《魚麗》《葛生》《牆有茨》《祈父》《椒聊》《將仲子》,都是這樣的例子。再比如:

揚之水,

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

不與我戌申。

懷哉懷哉!

曷月予還歸哉?

——《王風•揚之水》

哀哉為猶,

匪先民是程,

匪大猶是經。

維邇言是聽,

維邇言是爭。

如彼築室於道謀,

是用不潰於成。

——《小雅•小旻》

漢樂府也是這種自由詩的代表,它的地位在詩史中很高,正在於它體現了詩歌的自由本質。請看《東門行》: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回到歷史,我們便會發現,自由詩的傳統自古有之,並非自今日始。杜甫只不過全面繼承了傳統,發展了傳統,既繼承了古詩的自由,也繼承了齊梁以來的均齊,完善創造了法度森嚴的近體詩。因此,歷史地看待杜甫,極嚴整,又極自由,絕非格律一路所能概括。

至此,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結論,字數均等,形式均齊,絕非好詩的必要條件。律詩絕句,五七言相等,可以寫出好詩,字數不等的雜言也可寫出好詩。

前述《詩經》的例子,漢樂府中的《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都是例子。發展到宋詞,長短不一、字數多寡不一更進一步,詩的自由度大為增加。

杜詩的句式是自由的。唐詩句式,學者王力歸納了400個細目,杜甫佔到了絕大多數,是句式全才,變化莫測。

首先是詞序上的自由。胡適認為杜甫詩是白話,其實,杜甫還有很不白話的一面。比如最著名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詞彙位置的靈活調動,是西方詩歌遠遠不及的。

這是古典詩歌的創造,也是中國詩歌的重要傳統。當這樣與說話的語序完全不同的句子能被理解時,我們就說這是詩意,不能被理解時,就說是字謎。無論是詩意還是字謎,古詩為新詩打開了廣闊天地。

如果新詩不能利用這片廣闊天地,只能說狹隘。葉公超1937年5月在《文學雜誌》創刊號發表《談新詩》一文,文中分析了杜甫《月夜》一詩,指出了古詩這種詞語位置「調動」的特殊句法。

他認為,既然平仄與每句的字數和句法既有規定,而且每句在五個或七個字之內又要完成一種有意義的組織,所以詩人用字非十二分的節儉不可,結果是不但虛字和許多處的前置詞、主詞、代名詞、連接詞都省去了,就是屬於最重要傳達條件的字句的傳統位置(傳統乃指某種語言自身之傳統)也往往要受調動。

他以《月夜》第五六句「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為例,認為,若按照通常的位置,「雲鬟」「玉臂」都應 當在「香霧」「清輝」之前,而且「溼」「寒」是形容「雲鬟」「玉臂」的狀況,「香霧」「清輝」是「溼」、「寒」的對象,所以用白話說就是,「雲鬟香霧一般的溼,玉臂清輝一般的寒」。在他看來,這般解釋不過是要說明這兩句的句法,實際上其中的「感覺是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表現的,因為它們是舊詩裡一種最有詩意的特殊的隱喻,在任何西洋文字和中國白話裡都不易有同樣的辦法」。

我們切切實實能感覺到這些詩句傳達的意象,但卻無法精確地、邏輯地分析其句法,這正是古詩的高妙之處,正是新詩要學習的地方。這樣的詞語調動意象拼貼,不妨看成詩歌中的意識流。它不符合語法的邏輯,但符合意識的活動規律。

杜甫深得連環句之妙。《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王力說,「江、輦、城等字的連環,雖不像苑字那樣緊接,而意思總是貫穿的。杜甫的詩中,這種作法頗不少,如《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之類,都是這一個類型。」

杜甫《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三句為一個單位,跟詩歌中最常見的兩兩相對完全不同, 「鐫錯碧罌鸊鵜膏,鋩鍔已瑩虛秋濤,鬼物撇捩辭坑壕」、「賊臣惡子休幹紀。魑魅魍魎徒為耳,妖腰亂領敢欣喜」。

杜甫還偶用疊句,這是很罕見的,不知杜甫之前誰還用過。如《冬狩行》:「朝廷雖無幽王禍,得不哀痛塵再蒙,嗚呼,得不哀痛塵再蒙。」

詩歌忌重字,杜詩故意用重字。「朱櫻此日垂朱實,郭外誰家負郭田」(《惠義寺圓送辛員外》)「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閬山歌》)「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 (《進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汝書猶在壁,汝妾已辭房。」(《得舍弟消息》)

杜甫在律詩中儘量避免重字,在排律裡卻隨便得多。《上韋左相二十韻》兩用「此」字,兩用「才」字;《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兩用「不」字,兩用「天」字。杜甫能夠守規矩,但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破規矩。若為自由故,規矩皆可拋。

還有一點,杜甫的創新,知道把握分寸,不走極端。比杜甫小四十歲的孟郊以苦吟著稱,同樣也以對抗格律為能事,比之杜甫,孟郊的不避重字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古結愛》(一作《結愛》)詩云:「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幾乎句句用「結」字。其《秋懷》十四云:「忍古不失古,失古志易摧。失古劍亦折,失古琴亦哀。夫子失古淚,當時落漼漼。詩老失古心,至今寒皚皚。古骨無濁肉,古衣如蘚苔。勸君勉忍古,忍古銷塵埃。」這樣的寫作雖然革命性很強,但觀念性太明顯,反而有傷詩歌的閱讀效果。

疊字是杜甫的長項,為杜詩一大特色。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月》

年年非故物,處處是窮途。《地隅》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梅雨》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秦州雜詩》十一

砧響家家發,樵聲個個同。《秋野》

農務村村急,春流岸岸深。《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

城烏啼眇眇,野鷺宿娟娟。《舟月對驛近寺》

據我粗略的估計,大約四分之一的杜詩裡出現過疊字,量大驚人,也是杜甫繼承《詩經》、漢詩傳統的體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採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胡震亨《唐音癸籤》說,「體物疊字,本之風雅,詩所不能無。」從《詩經》、《古詩十九首》可以看出,疊字是古詩中抒情的一個重要手法,古人發現了這種以疊字描形狀物、抒發情感的詩歌技巧,在杜甫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淋漓的發揮。

但白話文以後,雙聲詞出現,對疊字的打擊可謂不小,似乎疊字的功能被忽視了。新詩中使用疊字的人還有誰?還有哪些詩?

從技法上講,七言可看成是在五言的基礎上加二字變化而來。加字是杜詩創造性的重要方式。《見螢火》一詩即可作如是觀:

巫山秋夜螢火飛

簾疏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裡琴書冷

復亂簷邊星宿稀

卻繞井闌添個個

偶經花蕊弄輝輝

滄江白髮愁看汝

來歲如今歸未歸

試將原詩改為五言詩:

巫山螢火飛

簾入坐人衣

屋裡琴書冷

簷邊星宿稀

繞闌添個個

經花弄輝輝

白髮愁看汝

來歲歸未歸

改後大意未變,但原詩四個重要的關係副詞「忽、復、卻、偶」所傳達的那些準確生動的形象和曲折細膩的情感卻流失了。可謂增一字嫌肥,減一字嫌瘦。

那麼新詩呢,該怎樣加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新詩的一大弊病即是,形式自由之後,字數不加限制,語彙泛濫,缺乏漢語精練之美。而杜詩自由中有拘束,規矩裡有突破,正是新詩應領會的要害。後文將具體討論這個問題。

杜甫的用韻極其靈活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轉韻,可以很嚴格地用本韻,也可以寬鬆地用通韻。

王力提到,杜甫的柏梁體詩《飲中八仙歌》甚至不避重韻,其字同義亦同者,王力列出的重韻者有:「船」兩次,「眠」兩次,「天」兩次,「前」三次。可見,杜甫嚴格起來可以不重一字,寬鬆起來可以三重五復,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單拿公認最嚴格的七律來說,杜甫首聯用韻也很靈活。「仇兆鰲曰:按杜詩七律,凡首句無韻者,多對起,如『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是也。亦有無韻而散起者,如『使君高義驅古今,寥落三年坐劍州』是也。其首句用韻者,多散起,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是也。亦有用韻而對起者,如『勳業終歸馬伏波,功曹非復漢蕭何』是也。大家變化,無所不宜,在後人當知起法之正變也。」 「中唐以前,七古極少一韻到底的(柏梁體當然是例外),只有杜甫的七古有些是一韻到底。」

按照王力的研究,「在唐詩演化的階段上,倒反是(以王、孟為代表的——筆者注)新式的五古產生在前,(以李、杜為代表的)仿古的五古產生在後。格律化的潮流顯然是受了律詩的影響,李、杜的仿古則是存心復古。」 正因為王、孟新式五古在前,李、杜仿古在後,更見出李、杜獨創之定力和能量,他們逆潮流而動,可謂當時的先鋒派,實驗派。

杜詩平仄極盡變化之能事。「仇兆鰲曰:古詩有五字皆平者,曹植詩『悲鳴夫何為』,杜詩『清暉回群鷗』是也。有五字皆仄者,應瑒詩『遠適萬裡道』,杜詩『窟壓萬丈內』是也。有七字皆平者,崔魯詩『梨花梅花參差開』,有七言皆仄者,杜詩『有客有客字子美』,但在古詩可不拘耳。」

在近體詩裡,孤平是詩家所大忌;在古體詩裡,孤平卻是詩家的寵兒。王力所舉的唐詩18個孤平的例子中,杜甫佔到了10個,絕對多數,這也說明杜甫的創造力。 需要怎樣表達便怎樣表達,不拘一格,仇兆鰲所謂「此才人之不縛於律者。」

關於入律問題,杜甫也很自由。王力指出, 「著意避免入律者,五言有孟郊,七言有韓愈。至於杜甫,只在五言仿古,七言則不大避免入律。李白最為特別,他很少做律詩,然而他有一小部分五古是入律的,一大部分七古是入律的。」 這個觀察說明,杜甫既可以繼承傳統,也不排斥最新出現的律句的形式束縛。他既復古,也時尚,無所規矩,無復依傍,無拘無束,天馬行空,十分自由。

杜甫對仗同樣自由自在。有《詠懷古蹟》這樣頷聯似對非對的貧的對仗,也有非常罕見的首頸頷、或頸頷尾三聯都對的富的對仗,如《悲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就是說,他既能偷工減料,也可超額完成,既可伸,也可縮,真詩中大丈夫也。憑藉詩藝高強,既可工至極工、超工、無人能至之工的境地,也可根據需要稍工或不工而古。

反過來的例子也有,王維《既蒙宥罪旋復拜官》,四聯全用對仗,富倒是富,但完全成了遊戲,「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這樣的句子也就是一般水平,平庸之極。現代人寫的古詩許多也是這樣,對仗押韻,徒具形式而已,基本等同於文字遊戲。

關於對仗問題,王力有一個發現對新詩極其重要。他說,因為要押韻,有時候不能不犧牲對仗。 這就是說,在古詩中,音樂性考慮常常要大於對仗的考慮。換言之,為了音樂性可以犧牲對仗。而聞一多恰恰做了相反的理解,試圖對仗(也即均齊)大於音樂性,他忽視了在長短不一的詩句中,也仍然可以音樂性的可能性。

情景搭配之法也自由自在。胡應麟《詩藪內編》嘗探賾唐詩情景搭配之妙,「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唐初多於首二句言景對起……唐晚則第三四句多作一串。……惟沈、宋、李、王諸子,格調莊嚴,氣象閎麗,最為可法。第中四句大率言景,不善學者,湊砌堆疊,多無足觀。老杜諸篇,雖中聯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間之。故習杜者,句語或有枯燥之嫌,而體裁絕無靡冗之病。」「李夢陽云:『疊景者意必二,闊大者半必細。』此最律詩三昧,如杜『詔從三殿去,碑到百蠻開,野館濃花發,春帆細雨來』,前半闊大,後半工細也。『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前景寓目上,後景感懷也。唐法律甚嚴惟杜,變化莫測亦惟杜。」

體裁上,杜甫是先鋒派。站在唐詩前沿,獨創,領軍,絕不人云亦云。唐代五古上有所承,而七古、七律、七絕,於當時則相當於現在的新詩,形式全新。杜甫正長於此,這恰是唐詩生命力的關鍵。若無七言的創新,全是上承漢魏的五古,那麼也就沒有《秋興八首》這樣的絕作,也就沒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對當時時尚的、新興的七言長句,有清醒的認識,「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蘇端、薛復延簡薛華醉歌》)。被胡適譏諷為字謎的《秋興八首》,是當時新式的七言長句,而非《詩經》已有的四句,也不是齊梁間已有的「驪六」。

題材上,杜甫更是領風氣之先。歌行職能的分開即是其獨創。葛曉音說,「杜甫的歌行共94首,其中歌33首,行51首。」「相比較之下,杜甫的歌和行,雖然有一部分在題材方面沒有明確分工,但『行』詩中反映時事和述志詠懷的主題顯然遠多於『歌』詩。這種差別在盛唐詩中並不存在。」「毫無疑問,杜甫使歌行中的『歌』與『行』形成表現職能的大致分工,是他的重要獨創。」「 杜甫的新題樂府借鑑漢魏晉古樂府即事名篇的傳統,自創新題,不僅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同時代詩人,而且在藝術上也極富獨創性。」

詩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詩的一大罪狀。從唐詩的歷史來看,杜甫可謂詩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導者,下開宋詩以議論為詩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風中,「有些句子簡直就和散文的結構一般無二。尤其是在那些有連介詞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人有甚於斯,足以勸元惡」(杜甫《遣興》) 「完全或差不多完全依照散文的結構來做詩,叫做『以文筆為詩』,這種詩和近體詩距離最遠,例如: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新詩人艾青、王小妮、臧棣的詩又何嘗不是如此?一說散文化,詩句過長,許多讀者就嚇退了。殊不知,老祖宗的詩正從散文處來。臧棣詩句「森林的隱喻,常常好過/我們已習慣於依賴迷宮。」難道和杜甫的「人有甚於斯」不是一樣的嗎?

之所以選擇杜甫來談新詩,一方面是由於他被稱為「詩聖」,是古代儒家思想在詩歌領域的最高表現者,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一千二百年來,他是公認的古典詩歌最偉大的詩人,從韓愈、元稹,到李商隱、蘇軾、黃庭堅,到文天祥、曾國藩,直至近現代的康有為、梁啓超、陳寅恪、吳宓、胡適、聞一多、馮至、錢鍾書、葉嘉瑩、吳小如等,都推崇他。最極端的代表就是20世紀30年代哈佛教授洪業,他說自己的一生有兩本書必讀,一本是聖經,一本是《杜詩詳註》。

本書想探討的是,去除杜甫的對仗、平仄、格律、押韻之後,看看還能剩下哪些供新詩學習的東西。因為我是主張新詩自由的,我不贊成新詩在理論上重返格律的老路。

後文也將提到聞一多的格律化追求的局限。不論長短,不講對仗,同樣可以富有詩意。在詩的前提下,重新看待杜甫何以成為杜甫,於新詩有重要參照作用和巨大啟發。

我是杜詩學外行,本書只是非常膚淺的、捉襟見肘的感受而已,權作拋磚引玉。不過,老杜是個豐富複雜的多面體,胸襟極宏大又極細微,眼界極高遠又極切近,關懷極廟堂又極草根,情趣極高雅又極通俗。詩法極嚴謹又極自由,極現代又極古老,對仗極貧又極富,極工整又極寬鬆。

由思想到人格,由境遇到才華,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字字珠璣,步步精心,人詩合一,千變萬化,雖不可複製,但包含了古詩的秘密,也蘊藏著新詩的營養,新詩人不可不察,不可不學。

來源:文旅中國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編後記
    譚五昌2016年底,我編成了一本2017年中國新詩日曆,後來以《每日一詩》的書名由出版社公開出版,出版後引起了詩壇的廣泛關注與普遍好評,超過了我本人的想像。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了2017年秋冬之際,臨近歲末了,由於我本人今年的詩歌編著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加之我知道編選一部詩歌日曆耗時很長,工作量巨大,所以對於我今年是否要繼續編選一本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我內心是頗有些猶豫不決的,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有很多了解我的詩人朋友主動打電話給我,積極鼓動我繼續編選《2018年中國新詩日曆》,他們聲稱我這部新詩日曆編選思路很好,具有獨創性,而且所選作品藝術質地優良
  • 《孔子的叮嚀》出版
    近日,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研究員的新著《孔子的叮嚀》一書由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發行。而山東友誼出版社結集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則是期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讀《孔子的叮嚀》一書,能以孔子的「叮嚀」相伴,「品味」出關於人生的「品位」,進而使生命中前行的腳步更加穩健、更加紮實。 編輯:李靜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對照紀錄片中的內容以及對於「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同名的使用,紀錄片中大部分來自西方最重要的杜甫研究之一,洪業用英文在劍橋大學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到1952年以出版的《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該書在2011年被翻譯為中文在國內出版。
  • 中國第一座抗戰紀念碑矗立西湖邊 八十八師抗戰史9月出版
    2月4日深夜,就在杭城民眾熟睡之時,一輛輛軍用卡車將盧志豪所在的八十八師駐杭將士載到南星橋火車站,登上悶罐火車,次日早晨到達蘇州。  10天後,在淞滬戰事最緊張之際,八十八師與南京的87師及中央軍校教導隊一起組成第五軍,由張治中將軍指揮,火速馳援淞滬戰場的十九路軍。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原標題: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究竟什麼樣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錢鍾書選唐詩》出版
    錢鍾書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著述豐贍,其中《宋詩選注》一書出版發行60餘年,是受到學術界讚譽和大眾讀者好評的經典選本。作為品讀唐詩和書法習字的「日課」,自20世紀80年代起,錢楊伉儷以《全唐詩》為底本,進行唐詩選錄,最終形成了「錢選楊抄」的「全唐詩錄」九冊手稿,在塵封數十年後得以正式出版。
  • 劉重喜:平淡而山高水深——讀《杜甫詩選》
    莫老師眼中「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詩人」有六位: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六位詩人中,莫老師關於杜甫的論著最多,《文集》中收錄了《杜甫評傳》(卷四)、《杜甫簡評》(卷四)、《杜甫詩歌講演錄》(卷五)和《杜甫草堂史話》(卷九),《古典文學論集》(卷三)收錄有關於杜甫的論文14篇,也是研究最多的詩人。
  • 《錢鍾書選唐詩》首次出版發行 再現錢、楊夫婦的詩書生活
    原標題:《錢鍾書選唐詩》首次出版發行 再現錢、楊夫婦的詩書生活   2020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一部由錢鍾書選定、楊絳抄錄的唐詩手稿,經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重要文獻。
  • 李白、杜甫……20名四川歷史名人 這本專刊給你權威介紹
    四川在線記者 袁婧四川在線記者12月24日從四川省地方志辦獲悉,由該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近日出版發行,包括李白、杜甫等20位四川歷史名人的權威介紹盡在其中。據了解,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李白杜甫,一開始就不對等的友誼,三次會面鑄就杜甫一生痴情思念
    李白和杜甫,兩位大詩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碰面三次,有意思的是,杜甫的一生都在回憶李白,他寫下多首詩句,表達對表白的想念,想到什麼程度呢?甚至夢裡都夢見李白,相反地,李白在與杜甫見面後,卻只曾在一首詩中提及杜甫,為什麼?兩人都出生在盛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兩位大文豪碰面的場景就像劉備與諸葛亮、孫悟空與唐僧一樣——想想這場面就非常激動。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專刊出版近日,四川省地方志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出版發行。為傳承弘揚四川歷史名人精神品格、氣質風範,彰顯歷史名人當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四川省自2017年3月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以來,先後公布2批20位四川歷史名人(第1批: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第2批: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
  • 太宰治名作新譯本出版上市
    現代出版社「和風譯叢」系列,以精譯精編精心設計為宗旨,翻譯出版了多部日本文學作家的經典作品,其中就包括太宰治的知名作品,最新翻譯出版的《富嶽百景》《東京八景》現已上市,《黃金風景》即將出版。《富嶽百景》太宰治入選日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的作品「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名句的出處本書以日本築摩書房1985年出版的《太宰治全集》為底本, 收入太宰治的《富嶽百景》《女生徒》《二十世紀旗手》《姥舍》《燈籠》等9部中短篇小說及隨筆。《富嶽百景》寫法別致,為多數日本高中語文教科書所選用。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會上的開幕詞就是這個題目。在開幕詞裡,他說: 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的確切評價。
  • 黃庭堅給杜甫畫像到底惹下一個什麼禍?
    黃庭堅給杜甫畫像到底惹下一個什麼禍?只要提起杜甫,我們第一印象一定是騎驢愁臉的樣子。杜甫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原來是黃庭堅跟杜甫開了一個玩笑,居然寫了一首比畫家還要傳神的詩,傳遍歷朝歷代,於是,杜甫就成了騎驢而行「中原未得平安報,酔裡眉攢萬國愁」大的詩人了,但是,這真的太冤杜甫的形象了。我們還是一道來吧。
  • 杜甫的兩首詩詞,透露的是晚年的悽涼
    對於古代的著名詩人杜甫來說,也有同樣的一個感慨,杜甫在行旅夜裡面書寫了自己的胸懷和抱負,寫下了一首詩叫做《旅夜書杯》,在那一年春天的時候,杜甫再次給嚴武做了節度參謀,一家人的生活也安定下來。後來到第二年正月的時候,辭去了節度使的職務,返回了成都。又到了四月的時候,嚴武去世了,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就攜著家人孩子離開了。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青少年時期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當時不會有人知道,對於中國詩壇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杜甫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但在東晉初年,杜甫祖上這一支遷到了襄陽(今湖北樊襄),所以我們說杜甫的祖籍為襄陽。到了杜甫曾祖一代,又遷到了鞏縣。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對杜甫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杜甫的兩首解悶之作,信手拈來,詩聖果然宅心仁厚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他的作品繼往開來,也千古流傳,可謂唐代詩歌集大成者。後世的李商隱和黃庭堅都非常尊崇杜甫的詩風,但是他本人卻經常一方面嘲諷自己是「天地一腐儒」,另一方面還不斷地讚美李白,敬佩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這位人氣插畫師成名之路始於武漢
    這位人氣插畫師成名之路始於武漢 2019-08-12 16:28:35來源:武漢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先看看李白和杜甫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