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李白和杜甫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放蕩不羈,一個謹守儒道。兩位截然不同的詩人,卻因為偶然的相遇結為好友。這一相遇相交,便是曠世友誼,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譽為佳話。聞一多先生曾經評價,二人的相遇是「太陽與月亮的相碰」。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在洛陽。自從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杜甫就一直遊歷四方,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此時遊歷到了東都洛陽。
李白呢?一直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他,有一天真的收到了皇帝的詔書,天寶元年,唐玄宗召他進宮,他興奮得寫出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語。但是進宮後發生的一切卻不是李白所願,皇上只把他當作一個御用文人使用。又因李白耿直的個性,在宮中不為權貴所容,在朝僅一年零八個月,他就懷著失望與悲憤,被唐明皇賜金放還。
744年三月,44歲的李白離開朝廷,一路向東漫遊,四月途經洛陽,兩位詩人在此相見。他們志趣相投,一見如故。也許是共同的命運,也許是共同的理想,也許是共同的愛好,兩位詩人、驢友開始一齊遊歷祖國大好河山。
同年秋天,他們如約又在開封重逢,這一次,他們同遊開封、商丘,登吹臺、琴臺,登王屋山,過黃河。一路攜手,喝酒賦詩縱懷。這個時期,二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晚上喝酒喝多了同睡一床被子,白天攜手同行。他們一起寫詩作賦、親同手足。
第二年,他們第三次見面,地點在山東大地,兩人遇上了同樣心志高遠且落魄失意的詩人高適。他們一起尋找隱士高人,尋找道士。他們攜手並肩同行,一路踏歌而行,共賞大好風光。
這次旅行,給杜甫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杜甫屢次在詩中提到這次齊魯之行的愉快經歷:「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自此之後,他們各自飄零,動如參商,再也無緣相見。他們分手後,各自踏上了人生徵途。李白繼續自己的仗劍天涯遊歷生活,而還未嘗過人生艱辛的杜甫,也開始迎來了人生中接連不斷的風浪。
與李白的相遇相知,令杜甫十分激動感念。分別後,多情的杜甫把思念寫進詩裡,他的多首詩寫李白,回憶相處的歲月,他擔心李白的處境,寫下了一首首懷念的詩歌。贈李白,懷李白,念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不下十餘首,每一首都情真意切。他說:「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還擔心李白的前途命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而李白,同樣思念杜甫,多年以後,李白又一次遊歷到齊魯,沒有了杜甫的陪伴,他寫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足見二人友情之深之真。
杜甫不僅思念擔憂李白,還大讚李白的詩歌之高妙,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春日憶李白》中,開頭四句寫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在杜甫看來,李白的詩歌無人能比,清新俊逸,卓爾不群,高妙之處令天地鬼神震驚,真的是「謫仙人」啊!
雖然二人性格不同,詩風不同,但是,知李白者,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裡,杜甫這樣寫醉酒後的李白「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對李白的感情,很多人認為猶如粉絲對大明星一般,我以為並不全面。那時的杜甫小李白十一歲,李白詩歌天下聞,自然懷著一份景仰和崇拜。然而能成為好友,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崇拜是不可能的,杜甫身上,一定也有李白看重和欣賞的地方。杜甫二十四歲時遊歷泰山時,就寫下了《望嶽》這樣的偉大詩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的才氣、豪氣和雄心大志不輸李白。他的成名比李白晚一些,但是在後代,漸漸的,杜甫的光芒追趕上了李白,他們共同成就了唐代詩歌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巔峰。
他們的友情建立在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同的大志和人生經歷上。他們的相遇相知相惜成為詩壇文壇佳話。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依舊津津樂道於二人的友誼,為二人的相遇感到神奇,甚至覺得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