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重喜:平淡而山高水深——讀《杜甫詩選》

2021-01-18 程門問學

本文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重喜根據2019年4月20日下午在「《莫礪鋒文集》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整理而成。


劉重喜副教授在發言中


莫老師《文集》卷一扉頁有兩張莫老師和師母的合影,一張是在羌村,另外一張在郟縣蘇軾墓前。「尚友」古人,少陵和東坡是莫老師最喜歡的兩位詩人。


沈德潛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詩人。」莫老師眼中「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詩人」有六位: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六位詩人中,莫老師關於杜甫的論著最多,《文集》中收錄了《杜甫評傳》(卷四)、《杜甫簡評》(卷四)、《杜甫詩歌講演錄》(卷五)和《杜甫草堂史話》(卷九),《古典文學論集》(卷三)收錄有關於杜甫的論文14篇,也是研究最多的詩人。


最近,我將莫老師和童強教授合撰、去年出版的《杜甫詩選》(以下簡稱《詩選》)認真地讀過,認為「評賞」部分(《文集》卷七《杜詩評語》)特色鮮明,學術水準尤高,因此結合《文集》中與杜甫相關的論述,對《詩選》「評賞」部分談三點粗淺的認識。



這句評語是莫老師在《六位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詩人》一文中對杜甫的概括。在《杜甫評傳》中,莫老師十分認同清人劉熙載所云「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和錢穆稱杜甫為唐代「醇儒」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莫老師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杜甫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是窮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無功業建樹,卻實至名歸地躋身於中華文化史上的聖賢之列,從而實現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超越。杜甫是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命題的真正實行者,他永遠是後人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導師。(《杜甫評傳》,《文集》卷四)


能從一介布衣成為千古聖賢,其中的關要正如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評杜甫:「不知稷契元無他奇,只是己溺己飢之念而已。」這在莫老師所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儒學的精髓就是倡導仁愛之心,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一種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情感流動,杜甫對之心領神會。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儒學精神指導下寫出的典範之作。詩人在床頭屋漏、長夜難眠的窘迫境遇中仍能推己及人,仍能想到遭受同樣痛苦的天下寒士,並抒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甚至表示「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懷!一部杜詩,就是杜甫用這種廣博的仁愛精神去擁抱整個世界的莊嚴心聲。


由此可見杜甫「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


不特如此,莫老師認為杜甫把儒學思想中「推」的倫理邏輯發揮到了極致,更進一步由人推衍及物,包括動物和植物。評《題桃樹》:

此詩把桃樹寫得深通人性、有情有義,對乳燕、慈鴉也流露出一片愛心。楊倫評曰:「此詩於小中見大,直具『民胞物與』之懷,可作張子《西銘》讀,然卻無理氣。


《杜甫評傳》:「在杜詩中,從朝政國事到百姓生計,從山川雲雨到草木蟲魚,整個外部世界與詩人的內心世界融合無間,並被納入儒家的政治理想、倫理準則、審美範疇的體系之中。」(《文集》卷四)正是在這一點上,莫老師認為杜甫對唐代儒學思想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外,從當下社會來看,這一點也關乎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


今天上午,葛曉音教授談到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的特點是「以傳帶評」,莫老師《杜甫評傳》的特點是「以評帶傳」。我認為《杜甫詩選》可以稱得上「以詩帶傳」,讀完《詩選》,一個血肉豐滿的「中國詩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倍增親切之感。


《杜甫詩選》,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莫老師2017年在《文學遺產》上表發過了一篇文章:《關於「會通唐宋」的簡單思考》,談到文學史上的「會通」問題:

我們的古人早就提出「通古今之變」的史學思想。我們研究文學史也不能例外。「會通」,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融會貫通」,這當然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學術境界。我雖然贊成把唐、宋兩代分為兩個文學史階段,但也認為在各個朝代的文學之間,唐代與宋代是最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予以觀照的。我不反對學者專攻唐代文學或宋代文學,但以「會通」的眼光來對唐、宋兩代的文學進行整體觀照,肯定會使某些發展脈絡或時代特徵變得更加清晰。


的確,「會通」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出現得很早,涉及到哲學、史學和文學等學科,《周易》《史記》《文心雕龍》等古籍中都包含有「會通」思想:要求學者能夠匯總左右,融通前後,把握事物發展的脈絡。


在杜詩學上,將「會通」作為一條注釋體例,始於楊倫《杜詩鏡銓·凡例》「源流」條:

唐子西謂作文當學龍門,作詩當學少陵,則趨向正而可以進退百家矣。故非盡讀古今之詩,不足以讀杜詩。茲於源流所出,派別所開,均特為標舉,洵為詩學津梁,得以盡窮正變。


《詩選》一書中貫徹了「盡窮正變」的「會通」思想。如評《一百五日夜對月》:

次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雖未對仗,但想像奇特,向稱名句。宋人辛棄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便是從杜句化出,可見其影響之大。


當然,《詩選》指出宋人某句出自杜詩,並不是為了表明杜詩影響後世之大,其評賞杜詩實著眼於「會通唐宋」。如評《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把「苦熱」這樣的感受寫進詩中,而且寫得如此生動,堪稱「以醜為美」。這不僅體現出詩人的創作能力,也體現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瑣屑之題材的開掘,這種嘗試對宋詩的題材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如評《江村》:

古典詩歌的題材選擇一向比較嚴肅,瑣細、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較少入詩。東晉陶淵明始有這方面的嘗試,到杜甫筆下,日常生活題材才得到大力的開拓,尤其是在成都草堂時期。比如此詩所寫的老妻畫棋局,稚子敲釣鉤,以及偕妻乘艇,稚子索飯,野人送朱櫻,秋風破茅屋等都進入詩人的視野,成為絕妙的詩材。瑣屑平常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結合淺近平易的語言風格,成為杜詩中的新氣象,這種風格傾向對宋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詩因此被宋人選入《千家詩》。


苦熱、江村,平凡的題材,瑣屑的場景,杜甫卻開拓出一種平淡、老健的藝術風格,「子美集開詩世界」,這一新的風格正是影響到宋詩的主要特徵。程千帆先生曾編有《杜詩會通》一書,選錄了許多宋詩,《詩選》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程先生的影響。


程千帆先生《杜詩會通》講義



莫老師認為「賴自能賦」是杜甫成功的「奧秘」。《杜甫詩歌講演錄》第三講談到宋人劉辰翁評《述懷》詩「賴自能賦,毫髮不失」時說:

杜甫這樣的詩的最得力之處在哪裡?它成功的奧秘在哪裡?為什麼他能把遭受兵荒馬亂的亂離之人的那種心態、那種遭遇寫得「毫髮不失」,跟真實的完全一樣,而且非常準確?「賴自能賦」奧秘就在於杜甫是用賦的手法來寫的。(《文集》卷五)


對杜詩「能賦」這一特點的認識,最早是從唐代元稹所云「模寫物象」開始的,劉辰翁在評閱杜詩全集時有了新的體悟,清初的李因篤更認識到「賦事寫物」不特是盛唐詩人的文學才華所在,杜甫「體物入微」,更為其中的佼佼者。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在《杜甫的詩論和詩》一文中也肯定地指出杜甫「賦」的功能特性:「把歷代文學中作為『賦』體任務的『體物瀏亮』,即描寫物象的明析、緻密的特點,也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裡,這是一項重要的改革」,並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莫老師在論及「賴自能賦,毫髮不失」是杜甫成功的「奧秘」的同時,又將「能賦」與「詩史」結合起來進行論述:

這裡說的是敘事。為什麼杜甫的詩是「詩史」?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只有杜甫的詩才為我們記錄了那種廣闊的動亂的畫面,留下了生動的歷史畫卷?在於他能賦。他不是完全用比興的手法來寫詩的,不像王維、李白那樣,他用直接的描寫、敘事來凸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雖然劉辰翁只說了一句話,但其中的意義卻很值得後人推敲,而這些地方就是劉辰翁評點的頗見功力之處。他評得好,在他以前,所有談社詩的人從沒有說過這幾句杜詩或者整個詩的長處是「自能賦」,這一點是劉辰翁首先談到的。(《杜甫評傳》,《文集》卷四)


如評「三吏」、「三別」:

雖然寫法各異,但它們都是繼承、發揚了漢魏樂府優秀傳統的傑出詩篇。它們深刻、生動、典型地刻劃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義和藝術造詣兩方面均達到了古代樂府詩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杜甫本人的創作過程中,「三吏」、「三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裡程碑。從《兵車行》、《麗人行》到「三吏」、「三別」,詩人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從而奔向寫實性詩歌創作的高峰。王嗣奭評「三吏」、「三別」曰:「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亦不能作。公以事至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淚。」只有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詩人,親眼目睹了那樣的亂離景象,才能寫出這組催人淚下的詩來。中國古代史籍異常豐富,但是多是記載帝王將相的活動,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少有記錄,杜詩卻真實而生動地描寫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情感經歷,杜詩享有「詩史」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以劉辰翁所指《述懷》一詩作為杜甫運用「賦」的藝術手法開端的話,那麼這一時間節點恰好是杜甫「逢祿山之難」之際,因為「安史之亂」的暴發,杜甫被迫「流離」各地,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畢陳於詩」。「國家不幸詩家幸」,生活的遭遇,不但使杜甫洗淨了六朝的綺麗、盛唐的浪漫,筆法也由「比興」一變而為「賦」,而他的天才又足以能夠做到「毫髮不失」,若有神助。莫老師認為這正是杜甫成為「詩史」的客觀和主觀條件所在。


結  語


自宋代以來,杜甫便擁有「詩聖」、「集大成」和「詩史」三頂「桂冠」,莫老師在《杜甫詩選》中對「最典型的儒士」、「會通唐宋」和「賴自能賦」的闡發,正是對應了歷代杜甫研究中三個最為重要的概念,並且在與傳統對話中表現出超越前人的卓識。郭紹虞先生《杜詩鏡銓·前言》認為注釋包括注、解、評三個方面:「注則重在學,解則重在才,而評則於才學之外,更重在識。」因此,評賞不易,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宋代黃庭堅評杜甫夔州詩云:「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讀莫老師《杜甫詩選》也有「平淡而山高水深」之感。



【相關閱讀】

白彬彬:一部後出轉精的杜詩選本——評莫礪鋒、童強撰《杜甫詩選》

莫礪鋒:怎樣讀杜甫詩



更多內容,關注「程門問學」,在對話框選擇菜單欄「治學經驗—莫礪鋒」,查看《莫礪鋒先生治學經驗談》↓↓↓


相關焦點

  • 日籤 |【甲子】一山還有一山高,一水還有一水深
    一山還有一山高,一水還有一水深,境界是局限,也是突破。不論男女聰明智慧,記憶力好,學習成績優秀,個性溫良,慈悲心腸,容易為浪漫的情愛感動,多情之人,易為感情生煩惱,心思細膩敏感,與母親的關係很密切,伴侶更加主動地關愛自己,與父輩、妻子的關係比較和諧(甲己合嘛),不喜歡投機取巧,理財屬於傳統保守型。
  • 《讀睡詩選》第1327期精選現代詩歌
    《讀睡詩選》第1327期精選現代詩歌 原創詩歌|讀睡詩社
  • 山高出秀木 水深孕蛟龍——讀王春暉《畫筆寫人生》有感
    他寫父親「狠活計」,直累得不省人事,犯病後6人3班輪抬,夜路小跑,繞山繞水,生生跑出120多裡到了縣城。單單幾行字,讀來勝似影視作品那樣感人與震撼。為什麼花兒那樣紅,為什麼那樣的家庭,出來個王春暉。相信我們的讀者該明白其中的緣故了。王春暉率真坦誠。他寫父親窖狍子,一冬要窖20多。按說這類敏感的東西,一般不宜入書。但畫家堅守的是務實與直白。
  • 新松恨不高千尺,杜甫的這個詩詞名句,如何理解
    今天我們就來讀杜甫的一首詩,它裡面有一個名句,那就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這個名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 黃庭堅給杜甫畫像到底惹下一個什麼禍?
    1從杜甫騎驢三十年的誤會說起在我們的一般印象中,唐代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中,唯獨沒有騎馬的詩人就是杜甫了。我少年時代讀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簡編》,對於他描寫李白騎著駿馬,帶著美妻,遍遊祖國名山大川的印象極深。而杜甫的形象,只見畫家們畫他騎驢愁目的樣子,也總以為窮困潦倒的杜甫,大抵如此而已了。只是近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杜甫的馬詩,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為了借錢寫下一首詩,讀來句句是淚字字心酸
    比如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沒有李白那般幸運,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寒酸。窮困潦倒,借錢慰饑寒杜甫早年家境還算可以,畢竟父親在兗州做官,雖然官職不高,養活一家人肯定沒問題,所以杜甫無需為生計發愁,過著瀟灑自在的日子。二十三歲那年,杜甫參加朝廷組織的科舉考試,卻榜上無名,憤然離開長安,開啟了長達十餘年的遊歷生涯。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青少年時期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杜甫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當時不會有人知道,對於中國詩壇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杜甫是西晉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杜預是京兆杜陵人,但在東晉初年,杜甫祖上這一支遷到了襄陽(今湖北樊襄),所以我們說杜甫的祖籍為襄陽。到了杜甫曾祖一代,又遷到了鞏縣。祖父杜審言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對杜甫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高梯入雲,樓接霄漢,詩人登高望遠,極目遠眺,頓時心境開闊憂愁全消。遙看瀟瀟暮雨飄灑向三峽,俯視春江繞城綠波流動。此情此景,此時登樓,竟如同在九天雲霄之上遊玩。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頭讓人不禁想到古詩「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描寫樓宇的華美富麗之後,轉而將視野放開,情景交融,視野的開闊也反映了心境的闊。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在洛陽。自從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杜甫就一直遊歷四方,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
  • 讀山 - 讀山-新聞頻道-和訊網
    讀它,僅憑一時好奇是不行的。須得有一番好心境,一番澹泊的心境。最好是春天的早晨,這時候,山間的雲霧消散,排闥而來的青翠,一下子就攫住了你的心,叫你再也忘記不得。你不得不嘆服造化的大手筆,遠非那些慣作無病呻吟的小家子氣的作者所可比擬的。站在它的面前,你心中曾經有過的淺薄、輕浮、空虛與騷動,此刻都蕩然無存,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充斥了你的胸臆。那還等什麼,上山!
  • 杜甫詩句裡「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怎麼讀?看看新解怎麼說
    比如讀一部論語,我幾乎要看注音,隨便舉開篇的兩個例子。如果隨意去讀,很容易發錯字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讀了原詩,才知杜甫有多悲傷
    不過古代的醫療條件有限,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六七十歲算是難得。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這句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這句詩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讀了原詩,才知當時的杜甫是有多悲傷。詩題中的「曲江」位於長安城的東南郊,傳說是漢武帝所建。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曾下令整修曲江,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 杜甫去世前3年寫的一首詩,年少時讀不懂,如今才知句句都是淚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杜甫登高的悲鳴,又怎是一個慘字了得。《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六神磊磊讀唐詩》:什麼?杜甫和孟浩然居然都是學渣!
    ——孟浩然」我有一本好書想要讀給你聽3分鐘讀懂一本書《六神磊磊讀唐詩》看完視頻的你感受到唐詩的魅力了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今日推薦好書給你的曹政老師曹 政心憂家國,胸懷天下,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風吹破的時候,依然還惦念著能為天下蒼生擋風阻雨,所以說,詩詞從來就不只局限在詩人一方小小的書齋裡,它可以是「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的滿腔赤誠,它也可以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堅定信念。正如書中所言:「我過今日,古人亦曾有今日」。
  • 施施然主編《中國女詩人詩選2019年卷》出版
    《中國女詩人詩選 · 2019年卷》施施然主編長江詩歌出版中心,2020年6月出版她們因時間的磨洗而顯露出珍珠般的光澤施施然《中國女詩人詩選2019年卷》,匯聚了當代詩歌現場100位前沿實力女詩人的優秀作品。這是一場盛大的精神盛宴。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 讀懂背後真意才明白杜甫的深刻
    「朱門酒肉臭」的兩種解釋對「朱門酒肉臭」一句的爭議,主要是在「臭」字上,第一種解釋認為,「臭」字應該讀xiù,意思是香味、氣味。第二種解釋認為,「臭」字讀chòu,就是現在大多人所理解的臭味之意。兩種讀法,兩種解釋,究竟哪種才是對的,哪種理解更符合杜甫的本意呢?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詞賞析——落魄文人的多愁善感
    讀唐詩,就躲不開李白和杜甫。但這次小編寫了12首唐詩賞鑑了,到現在才賞杜甫的詩。原因無他,因為不喜歡李白和杜甫的詩風。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的絕句中感情最濃鬱,著筆最自然的一首,有必要一讀。之前我們在賞析大詩人王維的《相思》中,就是寫的李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