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重喜根據2019年4月20日下午在「《莫礪鋒文集》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整理而成。
劉重喜副教授在發言中
莫老師《文集》卷一扉頁有兩張莫老師和師母的合影,一張是在羌村,另外一張在郟縣蘇軾墓前。「尚友」古人,少陵和東坡是莫老師最喜歡的兩位詩人。
沈德潛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詩人。」莫老師眼中「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詩人」有六位: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六位詩人中,莫老師關於杜甫的論著最多,《文集》中收錄了《杜甫評傳》(卷四)、《杜甫簡評》(卷四)、《杜甫詩歌講演錄》(卷五)和《杜甫草堂史話》(卷九),《古典文學論集》(卷三)收錄有關於杜甫的論文14篇,也是研究最多的詩人。
最近,我將莫老師和童強教授合撰、去年出版的《杜甫詩選》(以下簡稱《詩選》)認真地讀過,認為「評賞」部分(《文集》卷七《杜詩評語》)特色鮮明,學術水準尤高,因此結合《文集》中與杜甫相關的論述,對《詩選》「評賞」部分談三點粗淺的認識。
這句評語是莫老師在《六位具有第一等襟抱的詩人》一文中對杜甫的概括。在《杜甫評傳》中,莫老師十分認同清人劉熙載所云「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和錢穆稱杜甫為唐代「醇儒」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莫老師對這一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杜甫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是窮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無功業建樹,卻實至名歸地躋身於中華文化史上的聖賢之列,從而實現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超越。杜甫是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命題的真正實行者,他永遠是後人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導師。(《杜甫評傳》,《文集》卷四)
能從一介布衣成為千古聖賢,其中的關要正如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評杜甫:「不知稷契元無他奇,只是己溺己飢之念而已。」這在莫老師所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儒學的精髓就是倡導仁愛之心,正如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一種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情感流動,杜甫對之心領神會。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儒學精神指導下寫出的典範之作。詩人在床頭屋漏、長夜難眠的窘迫境遇中仍能推己及人,仍能想到遭受同樣痛苦的天下寒士,並抒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甚至表示「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何等博大的胸懷!一部杜詩,就是杜甫用這種廣博的仁愛精神去擁抱整個世界的莊嚴心聲。
由此可見杜甫「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
不特如此,莫老師認為杜甫把儒學思想中「推」的倫理邏輯發揮到了極致,更進一步由人推衍及物,包括動物和植物。評《題桃樹》:
此詩把桃樹寫得深通人性、有情有義,對乳燕、慈鴉也流露出一片愛心。楊倫評曰:「此詩於小中見大,直具『民胞物與』之懷,可作張子《西銘》讀,然卻無理氣。」
《杜甫評傳》:「在杜詩中,從朝政國事到百姓生計,從山川雲雨到草木蟲魚,整個外部世界與詩人的內心世界融合無間,並被納入儒家的政治理想、倫理準則、審美範疇的體系之中。」(《文集》卷四)正是在這一點上,莫老師認為杜甫對唐代儒學思想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另外,從當下社會來看,這一點也關乎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
今天上午,葛曉音教授談到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的特點是「以傳帶評」,莫老師《杜甫評傳》的特點是「以評帶傳」。我認為《杜甫詩選》可以稱得上「以詩帶傳」,讀完《詩選》,一個血肉豐滿的「中國詩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倍增親切之感。
《杜甫詩選》,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莫老師2017年在《文學遺產》上表發過了一篇文章:《關於「會通唐宋」的簡單思考》,談到文學史上的「會通」問題:
我們的古人早就提出「通古今之變」的史學思想。我們研究文學史也不能例外。「會通」,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融會貫通」,這當然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學術境界。我雖然贊成把唐、宋兩代分為兩個文學史階段,但也認為在各個朝代的文學之間,唐代與宋代是最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予以觀照的。我不反對學者專攻唐代文學或宋代文學,但以「會通」的眼光來對唐、宋兩代的文學進行整體觀照,肯定會使某些發展脈絡或時代特徵變得更加清晰。
的確,「會通」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出現得很早,涉及到哲學、史學和文學等學科,《周易》《史記》《文心雕龍》等古籍中都包含有「會通」思想:要求學者能夠匯總左右,融通前後,把握事物發展的脈絡。
在杜詩學上,將「會通」作為一條注釋體例,始於楊倫《杜詩鏡銓·凡例》「源流」條:
唐子西謂作文當學龍門,作詩當學少陵,則趨向正而可以進退百家矣。故非盡讀古今之詩,不足以讀杜詩。茲於源流所出,派別所開,均特為標舉,洵為詩學津梁,得以盡窮正變。
《詩選》一書中貫徹了「盡窮正變」的「會通」思想。如評《一百五日夜對月》:
次聯(「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雖未對仗,但想像奇特,向稱名句。宋人辛棄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便是從杜句化出,可見其影響之大。
當然,《詩選》指出宋人某句出自杜詩,並不是為了表明杜詩影響後世之大,其評賞杜詩實著眼於「會通唐宋」。如評《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把「苦熱」這樣的感受寫進詩中,而且寫得如此生動,堪稱「以醜為美」。這不僅體現出詩人的創作能力,也體現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瑣屑之題材的開掘,這種嘗試對宋詩的題材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如評《江村》:
古典詩歌的題材選擇一向比較嚴肅,瑣細、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較少入詩。東晉陶淵明始有這方面的嘗試,到杜甫筆下,日常生活題材才得到大力的開拓,尤其是在成都草堂時期。比如此詩所寫的老妻畫棋局,稚子敲釣鉤,以及偕妻乘艇,稚子索飯,野人送朱櫻,秋風破茅屋等都進入詩人的視野,成為絕妙的詩材。瑣屑平常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結合淺近平易的語言風格,成為杜詩中的新氣象,這種風格傾向對宋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詩因此被宋人選入《千家詩》。
苦熱、江村,平凡的題材,瑣屑的場景,杜甫卻開拓出一種平淡、老健的藝術風格,「子美集開詩世界」,這一新的風格正是影響到宋詩的主要特徵。程千帆先生曾編有《杜詩會通》一書,選錄了許多宋詩,《詩選》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程先生的影響。
程千帆先生《杜詩會通》講義
莫老師認為「賴自能賦」是杜甫成功的「奧秘」。《杜甫詩歌講演錄》第三講談到宋人劉辰翁評《述懷》詩「賴自能賦,毫髮不失」時說:
杜甫這樣的詩的最得力之處在哪裡?它成功的奧秘在哪裡?為什麼他能把遭受兵荒馬亂的亂離之人的那種心態、那種遭遇寫得「毫髮不失」,跟真實的完全一樣,而且非常準確?「賴自能賦」奧秘就在於杜甫是用賦的手法來寫的。(《文集》卷五)
對杜詩「能賦」這一特點的認識,最早是從唐代元稹所云「模寫物象」開始的,劉辰翁在評閱杜詩全集時有了新的體悟,清初的李因篤更認識到「賦事寫物」不特是盛唐詩人的文學才華所在,杜甫「體物入微」,更為其中的佼佼者。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在《杜甫的詩論和詩》一文中也肯定地指出杜甫「賦」的功能特性:「把歷代文學中作為『賦』體任務的『體物瀏亮』,即描寫物象的明析、緻密的特點,也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裡,這是一項重要的改革」,並認為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莫老師在論及「賴自能賦,毫髮不失」是杜甫成功的「奧秘」的同時,又將「能賦」與「詩史」結合起來進行論述:
這裡說的是敘事。為什麼杜甫的詩是「詩史」?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只有杜甫的詩才為我們記錄了那種廣闊的動亂的畫面,留下了生動的歷史畫卷?在於他能賦。他不是完全用比興的手法來寫詩的,不像王維、李白那樣,他用直接的描寫、敘事來凸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雖然劉辰翁只說了一句話,但其中的意義卻很值得後人推敲,而這些地方就是劉辰翁評點的頗見功力之處。他評得好,在他以前,所有談社詩的人從沒有說過這幾句杜詩或者整個詩的長處是「自能賦」,這一點是劉辰翁首先談到的。(《杜甫評傳》,《文集》卷四)
如評「三吏」、「三別」:
雖然寫法各異,但它們都是繼承、發揚了漢魏樂府優秀傳統的傑出詩篇。它們深刻、生動、典型地刻劃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義和藝術造詣兩方面均達到了古代樂府詩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杜甫本人的創作過程中,「三吏」、「三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裡程碑。從《兵車行》、《麗人行》到「三吏」、「三別」,詩人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從而奔向寫實性詩歌創作的高峰。王嗣奭評「三吏」、「三別」曰:「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亦不能作。公以事至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淚。」只有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詩人,親眼目睹了那樣的亂離景象,才能寫出這組催人淚下的詩來。中國古代史籍異常豐富,但是多是記載帝王將相的活動,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少有記錄,杜詩卻真實而生動地描寫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情感經歷,杜詩享有「詩史」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以劉辰翁所指《述懷》一詩作為杜甫運用「賦」的藝術手法開端的話,那麼這一時間節點恰好是杜甫「逢祿山之難」之際,因為「安史之亂」的暴發,杜甫被迫「流離」各地,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畢陳於詩」。「國家不幸詩家幸」,生活的遭遇,不但使杜甫洗淨了六朝的綺麗、盛唐的浪漫,筆法也由「比興」一變而為「賦」,而他的天才又足以能夠做到「毫髮不失」,若有神助。莫老師認為這正是杜甫成為「詩史」的客觀和主觀條件所在。
結 語
自宋代以來,杜甫便擁有「詩聖」、「集大成」和「詩史」三頂「桂冠」,莫老師在《杜甫詩選》中對「最典型的儒士」、「會通唐宋」和「賴自能賦」的闡發,正是對應了歷代杜甫研究中三個最為重要的概念,並且在與傳統對話中表現出超越前人的卓識。郭紹虞先生《杜詩鏡銓·前言》認為注釋包括注、解、評三個方面:「注則重在學,解則重在才,而評則於才學之外,更重在識。」因此,評賞不易,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宋代黃庭堅評杜甫夔州詩云:「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讀莫老師《杜甫詩選》也有「平淡而山高水深」之感。
【相關閱讀】
白彬彬:一部後出轉精的杜詩選本——評莫礪鋒、童強撰《杜甫詩選》
莫礪鋒:怎樣讀杜甫詩
更多內容,關注「程門問學」,在對話框選擇菜單欄「治學經驗—莫礪鋒」,查看《莫礪鋒先生治學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