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上,人們總會碰到這樣的一個、或幾個朋友,平日裡他/她是朋友圈裡的核心人物,常常會呼朋引伴、邀請朋友們參與一些娛樂活動,或是天天黏在閨蜜的身旁、「話匣子」總是關不上,或是逢年過節群發消息、召集大家參與聚餐,可他/她陷入情網之後,簡直是人間蒸發了一樣,幾乎不會再與朋友們主動聯絡。如果你關心他/她的近況,給他/她打了一個電話,他/她的回覆也僅僅是「我正和女友逛街,有空再打給你啊」、或「不好意思,我和男友商量好了,假期要去XXX旅遊,就不能參加聚會啦」。遺憾的掛掉電話,你才意識到「今日不同往昔」。
直至他/她的這一段戀情結束,此人才會怏怏不樂、自怨自艾的出現在朋友圈中,與曾經的親密好友又一次的主動聯繫,或是小聚一下、喝喝悶酒,或是哭哭啼啼、大倒苦水,甚至發誓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可是,他/她再一次墜入愛河之後,又會故態復萌、從朋友圈裡徹底的消失了,對於這樣的朋友,我們往往會送上四個大字——重色輕友。英國牛津大學的著名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認為,「重色輕友」不可輕易的歸結於人品方面的問題,從人類演化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大腦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非常有限,大概每一個確立情侶關係的人,都會疏遠2名以上的摯友,而且男性和女性「重色輕友」的程度相差無幾。
依據自己對靈長類動物的長期研究,羅賓.鄧巴提出了著名的「社會腦假說」,這一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的演化策略較為獨特,他們/它們會長期生活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群體中,彼此依賴、相互協助(也免不了的相互競爭),這種穩固的群體生活中,靈長類動物個體與群體內的其他個體會建立一種、或多種「社交關係」。靈長類動物大腦的「新大腦皮質」可以進行抽象思維,新大腦皮質所佔的比例越大、靈長類動物個體處理的社交關係越多,進而種群規模也越大。羅賓.鄧巴收集和分析了38種靈長類動物的數據,發現狒狒的平均種群規模在50隻左右,也就是說,狒狒大腦的新大腦皮質只允許它們維持50個左右的社交關係。
據羅賓.鄧巴估算,人類可以維持的社交關係數目為148個——即「鄧巴數」——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群落人數為150左右;1086年,英格蘭農村的平均居民人數為150左右;2008年,社交媒體用戶的平均朋友數量為140左右。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突飛猛進、城市人口不斷攀升,可人們的新大腦皮質仍是「原地踏步」的狀態,並無一絲一毫的進步。
對於150個社交關係,人們根本無法「一碗水端平」,總有幾個朋友親密無間、大部分朋友泛泛之交,羅賓.鄧巴認為,人們可以維持的核心社會關係僅有5個(包括家人在內),而且5個核心社會關係的對象不一定是人類,還可能是三尺頭上的神靈、活潑可愛的小寵物、以及魅力無限的演藝明星等等。因此,當一個人遇到怦然心動的那個他/她、且確立了情侶關係,此人免不了的要「割捨」1個核心社會關係——往往是一位摯友會「退居二線」——隨著戀人互動頻率和親密程度越來越高,其消耗的時間、金錢、以及新大腦皮質的能力也越來越多,熱戀中的男女甚至會「割捨」2至3個核心社會關係。
小考題:你是不是一個重色輕友的人?你如何處理戀人和摯友之間的關係?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鑑,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