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天文成就最顯著的代表之一,二十八星宿一直被人們所熟知。根據文獻記載,目前已知二十八星宿最早現於戰國初年,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時至今日,二十八星宿的用法已十分廣泛,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使用體系。
二十八星宿代表的是古人將諸天星辰劃分而成的二十八個星區,按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組,每組各有七顆星宿,又稱其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等,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東之青龍,北之玄武,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就是依次而成的。每顆星宿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動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二十八星宿從最開始古人根據陰陽與五行之間的關系所選出的二十八個星宮,逐漸發展成為二十八個天區最主要的恆星。二十八星宿的廣泛應用滿足了諸多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比如我們從小就在學習的「天幹地支」中的「地支」就是源自於二十八星宿的部分星象符號。
中國的天文學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並且很早就應用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顆星宿中包含數顆恆星,古人觀測恆星之間的運行規律,從而得出某些結論,並且將其應用到天文研究、文學創造、宗教信仰以及佔卜術數等。以二十八星宿為例,被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古人們根據星區的指示,辨別季節、節氣、具體時間等。
一、中國傳統紀年與公曆的換算
幹支紀法是我國自古訖今幾千年來沿用的曆法,我國開始實行現行世界公曆的時間是1912年.為了研究我國古代的曆法,發掘古代科學文化遺產,就必須有一個公曆日期與紀日幹支對應的換算方法.有不少學者、前輩曾先後發表過一些紀日幹支的換算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擺脫不了換算範圍的束縛與查表的不便.比如盧宗謀先生所著的《中國幹支換算萬年曆》(廣西民族出版社),他換算紀日幹支、二十八星宿與星期,運用了幾十個法則,而且計算起來也很麻煩.筆者能力有限,無法提供先進或更加有效的計算方法,故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黃月明老師曾提出的幾個相較簡便的算式,可以依次進行紀日幹支、二十八星宿與星期之間的相互換算。
1、紀日幹支序數計算公式
2、二十八星宿序數計算公式:
3.星期的計算公式
附:計算公式的說明
(1)G——紀日幹支序數(如果大於60則除以60得餘數即是紀日幹支序數,餘數為0時紀日幹支序數為60);
(2)S-一二十八星宿序數(如果大於28則除以28得餘數即是二十八星宿序數,餘數為0時二十八星宿序數為28);
(3)W——星期(如果大於7則除以7得餘數即是星期,餘數為0時為星期日);
(4)A——公元年數;
(5)M——月數;
(6)D——日數:
(7)C——公元年的前兩位數;
(8)Y——公元年的後兩位數;
(9)中括號裡的數截取整數;
(10)計算1、2月時要變成前一年的13、14月進行計算.
具體的推導過程這裡不做過多解釋,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
二、農業與星宿之間的聯結
二十八星宿中的蒼龍七宿與我國古代的農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依靠蒼龍七宿判斷節氣從而採取具體的農業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宿與角宿,二者先後擔任了春耕開始的授時星宿。除此以外,蒼龍七宿也是如今龍形象的起源之一,龍文化與中國龍的誕生與蒼龍七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北鬥七星與二十八星宿
1、北鬥七星鍾
中國是農耕古國,農耕需要準確地把握農時,古人經過長期對日月星辰和物候變化的觀察,制定了指導農耕的「二十四節氣」,成為指導農業生產的完美時間表。但在這之前相當長的時間,在農耕萌芽之初,如何掌握春季播種時間,是古人長期探索的問題,因為春耕的早晚,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對仰仗天地賜予食物的先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古人最早確定作息時間是從觀察北鬥開始的,這與他們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由於華夏文明發祥於北緯36度左右的黃河流域,人們觀察到的北部天極要高出地平線36度,而在這一視野範圍內,圍繞北極星旋轉的北鬥七星正好顯示在北方夜空。
古人發現,北鬥的旋轉是有規律可循的,鬥柄或鬥魁的不同指向,居然準確地指出四時季節的變化。先秦道家著作《鶡冠子·環流》曾指出: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北鬥七星的鬥柄正像一個懸掛北方星空的巨大鐘表時針,不僅告知人們四季的變化,還為先民指出晝夜的時間。前者像「七星曆」,後者如「七星鍾」,只不過沒有分針,與現代鐘錶旋轉方向相反罷了。
「人們可以根據鬥杓的指向決定初昏的時間,可以根據北鬥第五星(玉衡)的位置決定夜半的時間,同時也可以根據鬥勺的指向決定平旦的時間。不啻如此,凡陰陽、五行、四時、八節都要依靠北鬥來決定,它已成為無所不紀的授時樞紐。」
2、二十八星宿定時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經過長期觀察,把天空中位置相對不變的恆星群分成二十八組,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共二十八宿。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每日運行在二十八宿的不同位置,約二十八天走完一周,正好是農曆一個月。雖然北鬥七星可以標示四季,但農耕播種需要準確的時間,古人又觀察到,東方七宿蒼龍露出地平線的時間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如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和角宿春分前後在黃昏時從東方升起,正好與農耕的時間相符,這樣,二宿先後成為春耕開始的標時星象。所以,二十八宿與日月五星運行的位置配合,可以相對確定某一個節氣點,因而蒼龍七宿在春耕授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時作用,尤其是心宿和角宿尤為準確。
3、「龍」的來歷
古人根據二十八宿在天空東西南北分布的圖形,把它們各想像成一隻動物,又叫四象,如東方蒼龍七宿,像一條飛翔在天空的巨龍,角宿像龍角,亢宿像龍頸,氐宿為龍首,房宿為龍腹,心宿為龍心,尾宿和箕宿是龍尾。如果將七宿連線觀看,正是漢字「龍」的寫法。中華民族「龍」的形象正起源於此。如甲骨文中的龍字;金文中的龍字,都是蒼龍七宿各星座勾畫出來的「飛龍」形象。這在二十八星宿中是獨一無二的。
模擬星象,也是漢字象形字的一個重要來源,如「鬥」字,正是對北鬥七星鬥勺的描摹,「參」字則是白虎七宿中參宿的寫照。與數千年前出現的其他「龍」的形象相比,如西水坡蚌龍,紅山玉龍,「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的形象顯得更有意義,從最逼真的形象看,龍的角、首、身、尾俱全,尾上揚,無鬃無足」。在遙遠的太空,蒼龍七宿構成了一條完美的巨龍形象,數千年來,從直接的農耕授時到人們的精神信仰,龍星影響著華夏先民的生產生活,更造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性格與思維特徵。
(二)觀象授時———龍星的位置決定春耕的時節
「心宿」出現,春耕開始
最早作為春耕授時星象的是蒼龍七宿中位於龍心位置的心宿,心宿由三顆星組成,故名三星。《詩·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朱《傳》:「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見於東方,建辰之月也。」劉瑾曰:「心宿之象,三星鼎立,故因謂之三星,然凡三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詩為指心宿者,蓋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畢,昏時,日淪地之酉位,而心宿始見於地之東方,此詩,男女既過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適見心宿也。」
心宿二,即三星中間的那顆,亦名天王或大火,西文Antares,屬於天蠍座中的α星,一等星,色赤,是天空的第十五顆亮星,亮度為太陽的6000倍。因為又紅又亮,形同火焰,古人形象地稱之為大火星,《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
遠古之時,心宿二昏見於東方的時候正值春耕的開始,古人以此時為歲首,所以,有的學者把這種以大火星為授時星象的最早的自然歷稱作「火歷」。「火歷」不以冬至的建子(周代)或雨水的建寅(夏代)為歲首,而是以大火星(心宿二)昏見為一個新的農事周期的開始。對於農民來說,大火星昏見時的重要工作就是「出火」,也就是燒荒種田,把上一年田地裡遺留的農作物秸稈或雜草焚燒後開始新的春耕。《周禮·夏官》:「季春出火,民鹹從之。」《禮記·郊特牲》:「季春出火,為焚也。」可以看出,「出火」包含兩層意思:大火出現,人們要準備春耕了;同時,農民利用大火星出現之際燒火焚田。這種焚荒肥田以利春耕的習俗,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未必在華夏大地每個農耕區推行,但作為一種農耕禮儀活動,卻一直保留在農事祭祀中。古書記載的「社田」,也就是祭社時的田獵風俗,就是這種活動的變異。《禮記·郊特牲》:「唯為社田,國人畢作。」只有在社田祭祀時,人們才全體出動,可想而知,其禮儀的隆重程度。直到今天,西南地區一些民族的火把節和篝火節,都可以看作是「出火」這一習俗的遺留。
「原始農業以焚田為生產工作的第一步,這個時間一定要有準確的把握,過早燒田,種子發芽之後,如果沒有雨水就會枯死;過晚燒田,又會受到雨水的幹擾。古人通過長期的觀象授時活動發現,這個時間確定在心宿二昏見於東方的時候最為適宜,而心宿二恰巧為一顆紅色的一等亮星,它的顏色與焚田的烈火又如此契合,這很可能成為古人最初將心宿二名為大火星的兩個根本原因。」
大火初現,意味著一年最重要的農事活動———春耕生產的正式開始,所以古人把它當作歲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結語
二十八星宿在當代人的認知中被很有目標人群目的的劃分出三種,一種廣泛應用於從事農業種植行業的人,一般以普通農民居多;一種則是專業的研究人員所從事的日常考察活動;還有一種被賦予了神話色彩,出現於各種小說、動漫、影視作品中。不同的人群對於二十八星宿的認知和應用都存在有一定的偏頗,但幸好,整體大的認證上是沒有出現混淆的。
歡迎大家關注收藏~後續為您更新更多精彩歷史文章。
參考書目:
[1]黃月明:《中國紀日千支、二+八星宿與星期的簡便計算方法》,宜春師專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