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2020-11-29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封疆大吏」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這並非具體官職,而是指古代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領導官員。「省」這個概念源於元朝行省,對應的封疆大吏就是元朝時的行省平章政事,以及明清時期的巡撫及總督。當然,在元朝以前,也存在著一些符合封疆大吏定義的官職,比如唐朝的節度使,其權力幾乎與土皇帝無異,所轄區域內的軍事及民生事務統統由其自裁。

▲清代總督及駐防將軍轄區示意圖

不過隨著皇權日益集中和官僚體系的逐步完善,封疆大吏們的權力普遍是呈縮減趨勢的,而且在清朝時甚至出現了一個十分憋屈的職務。從品級上來講,這一職務為從一品,乃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然而其實權卻連四品知府都不如。如果不是抱著廝混養老的心思,這個職位幾乎沒人主動願意出任,因為說不定就會這麼閒一輩子,更談不上有什麼大的作為。那麼,這個官職到底什麼呢?

▲清朝提督劇照

這其實就是電視裡常見的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在清朝,提督乃是高級武官之一,品秩為從一品。很多朋友或許沒有具體概念,那么子淵就簡單介紹一下。在清朝,總督為正二品,加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銜的總督為從一品,清朝巡撫為從二品,山東巡撫及加掛兵部侍郎銜的巡撫為正二品。由此可見,提督的品級有多麼高,與擁有尚書銜的總督可謂是平起平坐。

▲清代高級武官舊照

事實上,提督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漢兵)最高主管官員,掌管區域達一至兩省,數萬平方公裡,甚至數十萬平方公裡。偌大中國,一共設置有12名陸路提督和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可見其權勢之大。可惜的是,因為權力過於巨大,清朝中後期統治者開始不斷削弱提督的職權,防止其擁兵自重。漸漸地,這個職位就變成了一個閒差,提督們每日除了喝酒玩樂、出門遛鳥,就只能和妻妾們廝混在一起,反正就是典型的「混吃等死」。

▲兩江總督衙門內景

有意思的是,在許多影視作品中,總督和巡撫通常會因為各自職權互有重疊而爭得不可開交,然而品級更高的提督卻完全置身事外,甚至連個大話都不敢說一聲,還得經常在二者面前說好話。說到底,這也是因為提督幾乎沒有實權可言。更悲催的是,在三年一次的官員銓敘考核中,地方上的官員都會由總督及巡撫進行考核,以便優勝劣汰,就連從一品的提督也不例外。在這一制度下,提督的前途和升遷都被總督和巡撫緊緊攥在手裡,哪裡還敢忤逆二人呢?

▲清代官員舊照

此外,總督、巡撫、按察使和更低一級的知府,都有直接給皇帝上密折的權利,提督身為封疆大吏,卻連這個權利都沒有,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就這樣,提督的仕途被人鉗制,還不能向皇上打小報告,要是一時間氣昏了頭和巡撫、總督起了衝突,那基本上就只有辭官待參的命了。因此,作為封疆大吏的提督,不僅地方政務管不了,就連軍務權利也被總督和巡撫瓜分大半。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當初設立了這個品級如此之高的職位,後期為什麼又要一直削弱,甚至到這種名存實亡的地步呢?

▲清朝漢軍士兵舊照

原因說來也很簡單,歷朝歷代都會設立一些有名無實的職位,以便對某些官員明升暗降。另一方面,綠營最初是順治初年有清廷將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組建而成的部隊,當時為了統一全國,所以設立了提督職務。後期隨著八旗戰鬥力日益下滑,滿清統治者對於漢人愈發猜忌,掌管一省綠營的提督自然也就被重點提防,不僅其職權日益縮減,就連提督人選也多由旗人充任。此外,漢人組成的綠營在各方面的待遇都不如八旗兵,其提督自然也就更不可能有多麼優厚的待遇,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地方擁兵自重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志九十二》

相關焦點

  • 在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官大?都是什麼級別?
    從品級上講,清代尚書是從一品,總督是正二品。雖然總督按例加兵部尚書銜兼督察遠右都御史為從一品,但有些尚書是大學士兼任,則為正一品,所以單單是指品級,尚書是高於總督的。其實從品級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清朝的六部尚書和總督是一樣大的,漢朝郡守和九卿是一樣的。唐朝的六部尚書和節度使不能比,節度使是軍政合一的職務,他們那個地位已經不能用品級來計算了。清代總督、巡撫都可以稱為「封疆大吏」,總督負責一省至數省的軍務、民政,儼然一副「土皇帝」姿態,尚書則是專項管理,在京城皇帝身邊,所以自然過得不如總督瀟灑。
  • 「重文輕武」不光是宋朝有,清朝也有,而且到了後期還很嚴重
    它的特點就是:清朝文官手中的實權遠遠大於武將。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結果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探究清朝文武官員權力對比。滿人入關後,將軍事的編制按照民族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屬滿族子弟兵的八旗;二是由漢人組成的綠營。關於八旗的記載各類史料中不勝枚舉,想必諸位對於八旗比較熟悉,因篇幅有限我們著重介紹知名度較低的綠營。
  • 清朝時期,順天府尹的地位為何很特殊?
    圖-清朝都城燕京(今北京)位置示意圖朝廷對順天府尹的級別,說得非常清楚:順天府尹高於直隸其他府的知府。同樣是府長官,別的府只能稱知府,順天府可以稱「尹」,這也是歷代給予京畿的特權。因順天府尹的特殊性,朝廷對順天府尹的人選格外重視,非親近人不授。清初剛入關時,天下混亂,清廷甚至都做好了中原待不住就逃回東北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是不敢亂用「外人」的。
  • 清朝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原來有這麼大權力
    清朝一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原來有這麼大權力學歷史的我們知道,從古到今每個朝代的制度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大同小異吧,因為這些都是圍繞著皇權的中心,不管那個管理者還是大官最後還是在皇帝的手下當值,回顧歷史上的一切,再看看現在這個任官制度,不過就從我們國家開始衰敗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來說,當時在清朝時代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有沒有仔細了解過那個朝代的官職到底是什麼樣子,還有在清朝時候官職和現在我們在行政的這些官員他們的級別有什麼區別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些什麼官?
    清朝的八旗兵力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京營八旗,主要駐防京畿,還有一類叫駐防八旗,主要駐防各地軍事要衝。那麼,負責管理這些駐紮在軍事要衝的八旗兵的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就是駐防將軍,官階最初為正一品,乾隆年間降為從一品。這樣的駐防將軍,清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14個,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裡雅蘇臺。
  • 清朝:提督跟八旗都統哪個級別更高?原來是這樣!
    清朝前期,八旗軍跟綠營軍是最重要的兩支軍隊。八旗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這支軍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把所有可以參戰的人,統統捲入戰爭當中,在八旗中,成年男子在戰爭時會去當兵,而在和平時期,他們會成為農民,生產可以被用於戰爭的物資。而綠營軍則是清朝入關後,招降明朝降軍改編而成的。
  • 清朝的軍門是什麼意思?他和提督對比,究竟有什麼區別?
    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軍門到底是什麼。▲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何謂軍門軍門與制臺、撫臺屬於「同一系列」,並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職名稱。比如制臺指的是總督、撫臺指的是巡撫,但制臺和撫臺卻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稱而僅僅是一種尊稱,大多用於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 在清朝,一品官員跟七品官員的俸祿擱到現在會是什麼等級?
    據了解 ,在古代俸祿水平最低的就是清朝了 ,因為在 古代清朝他們俸祿是根據官員的等級來算的,也正是這樣的制度才導致政府腐敗。俸祿它是分為兩個部分的,一個是俸銀還有一個就是俸米。在清朝剛開始的時候俸祿給一品官員的白銀至少也是180兩,祿米一般都是180斛,,現在的一兩相當於四百元左右 ,這樣算下來一品官員一年的工資至少也有七萬多。
  • 清朝的將軍、提督、都統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物是某某將軍、某某提督、某某都統,這些都是清朝武官的職務,那麼這些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呢?清朝官制共分九品十八個級別,每個品級裡有正、從之分。將軍、提督、都統全是高級武官。清朝的將軍分三種。
  • 清朝一小偷被打得奄奄一息,聽說老人夢到老虎大喜,後官居總督
    身居高位之後,卻一心為民,成都文殊院毀於明末戰火,他當四川提督時,親自募捐修繕,相傳文殊院的石碑上還刻有他的名字,只是如今被歲月磨平,看不清了……他叫羅思舉,清朝嘉慶年間的一代傳奇名將。據《清史稿》記載,羅思舉家世代務農,他的父親羅文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羅思舉6歲的時候就因病去世,只給妻子符氏留下4個孩子和一個一貧如洗的家。符氏一個人拉扯4個孩子,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晚清兩廣總督下場很慘:輕者革職問罪,重者死於非命
    兩廣總督是清朝九大總督之一,負責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清朝中期以來,朝廷施行閉關鎖國政策,僅在廣州設置通商口岸。這就使得廣東一帶繁榮富庶。兩廣總督自然也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肥缺」。可是,晚清時期,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廣東成為中國抵抗西方列強入侵的前沿陣地,兩廣總督猶如置身火山邊緣,壓力巨大。從1840年到1911年,朝廷一共任命了34名兩廣總督。其中,湘軍名將劉長佑於1862年升任兩廣總督,還沒到任,就轉任直隸總督;吳棠署理兩江總督,因為江淮未戢未能成行,他們不算數,因此只有32名實際任職兩江總督。
  • 西安辛亥革命,清朝的「官老爺」當時都跑到哪裡去了?
    話百裡秦川,講陝西風雲,巡三秦沃土,紀周秦漢唐,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辛亥革命,清朝滅亡。這一次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上成本最低的改朝換代,人口沒有多大損失,經濟未遭重大破壞。還有兩個實權人物不得不提,這就是掌管西安滿城八旗精銳的西安將軍文瑞,正一品。還有就是開缺留居西安的前陝甘總督升允。有人要問掌管綠營兵的陝西提督呢?清末組建新軍,綠營兵已經裁撤了,而起義軍的主力就是陝西新軍。
  • 周瑩被慈禧親封「一品誥命夫人」,誥命夫人到底是什麼官銜?
    誥命對於官員本身叫做「誥授」,而對於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與妻子,則叫做「誥封」,當然前提是還活著的時候,若是已故,則稱作「誥贈」。古代的誥命夫人都是經過朝廷正式冊封的官員之母或者妻子等家族女眷,也就是外命婦,而不同朝代的誥命夫人、不同品階的誥命夫人,稱呼也完全不同。
  • 母憑子貴,尚書小妾授封一品夫人,尚書被迫當眾磕頭行禮|百家故事
    清朝時期,相國尹泰家法嚴厲。他的一位側室出身卑微,雖然親生兒子已經是封疆大吏,但平日仍像婢女一樣,站著侍奉尹泰和嫡夫人。後來,雍正皇帝出手,下了一道聖旨封這名小妾為一品夫人,讓相國當著眾人的面,向她行禮。雍正皇帝曾說過一句話:「朕雖日理萬機,而於大臣之家事尚能辦理。」雍正勤政之際,還真管過大臣的家事。
  • 清朝滅亡25年後,一個英國老頭披上清朝官服:我至死效忠清朝
    莊士敦對漢文化異常痴迷,他不僅中文流利,還涉獵《論語》、《春秋》等古籍。正因為他本人出色的表現,英國毫不猶豫地把他派到了中國。此後21年間,莊士敦盡情地沉浸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海洋中。而21年的歲月不僅讓莊士敦更加了解中國,更讓他結識了諸多清王朝的高層。1918年,清朝雖然已經滅亡了7年,但是北洋政府仍耗費巨資供養故宮內的清朝皇室。在故宮內,愛新覺羅·溥儀永遠是大清朝的皇帝。
  • 清朝官帽的級別之分,九品官帽令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我們都看過清朝的電視劇,在皇帝上早朝時,百官群列。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官帽。這個是他們身份的象徵。有沒有人注意過官帽上面的花球是由不同的材料構成。這體現了他們官的等級,從一品到九品,官帽上面的花球的材料越來越珍稀。
  • 清朝官員給門子送銀子 門子二話不說就把銀子扔出去
    如果把清朝官場看作一個生態鏈,那麼門子就在這個生態鏈的最低端。顯而易見,門子地位不高,他們既不是官員,也不是吏員。但是,他們有時候比官吏還威風。因為他們處於一個很關鍵的位置上。清朝時候的官員,不管工作還是生活,都在衙門裡進行。你如果進入衙門,第一個見的人就是門子。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員,只要門子不開口,你就進不去。
  • 僕人送錯奠儀銀子,高情商小縣令將錯就錯,幾年後狂升一品大員
    管家心細還特意問了一下,是不是道臺老爺謝世,告知是護送道臺之靈回原籍。船上還有兩個年輕的姑娘,穿著孝服,是道臺的女兒。管家問好後,便呈上三百兩白銀作為祭禮。船上的人接過銀錢,很意外,千恩萬謝。並記下了吳縣令的名字。
  •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這個封號有多大權力?
    作為女主角的明蘭,從一個普通出身的少女一路奮鬥到一品誥命夫人,經歷了諸多坎坷與挫折。然而很多人看完電視劇後都有一個疑問:到底什麼是一品誥命夫人?這個封號有多大權力?一品誥命夫人在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用三種人來概括的,第一自然是皇族,第二是大臣,第三是百姓。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重男輕女,大部分的官都是男的,基本沒有女的,而在大臣裡也是分為九種,一到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