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辛亥革命》:為了紀念的追問

2021-01-10 中國文明網

  革命究竟是什麼,又為了什麼?電影《辛亥革命》一直在追問。

  清王朝的兩廣總督在問林覺民,你家境優越,知書達理,為何要革命?西方的銀行資本家在問孫中山,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為何要革命?不僅僅是這些聽得到的追問,間接的問題也一直在以隱喻、象徵的方式出現,它通過仁人志士的前僕後繼在問,通過鎮壓者的痛恨憎惡在問,也通過戰鬥的悲壯慘烈在問:「革命為何?所為何事?」

  於秋瑾,革命是「為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新世界」,所以她讀書擊劍馬上行,從容就義;於林覺民,革命是「為天下謀永福」,所以一封《與妻書》雖溫婉纏綿卻又慷慨堅定;於黃興,革命是萬裡驅馳一鞭,「誰沒有失敗過呢」,所以他豪氣萬丈,拼將一身性命;於孫中山,革命「不是死人,是改變命運」,所以他嘔心瀝血,畢生只為民主共和的種子能落地開花。

  以「革命」為題眼,電影《辛亥革命》攬下的無疑是一個大命題。百年辛亥,以一股浩蕩的解放力量衝決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從今日起,為新國民」,1912年的元旦在為中國社會啟動了新的時間和空間的同時,也預示著寶貴的中國革命的可能性。《辛亥革命》不迴避,正面而上,以大手筆的製作再現革命之波瀾壯闊,無論是恢弘的戰爭場面,豐富的人物群像,還是精彩的視聽特效,都顯示了一部歷史大片的分量與高度。可貴的是,它又能謹慎地將故事時間集中在1911年到1912年,以時代的橫截面見歷史的縱深感,角度精到,平衡感強。

  然而,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敗了。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也不能不反思的歷史課題。與此相應的,電影也沒有一味沉溺於史詩謳歌,而是以情節、人物和情感來介入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血染黃花崗,是《革命軍》、《警世鐘》影響下的年輕人對革命最初的踐行;武昌城首義,革命的必然性與偶發性碰撞到了一起;陽夏保衛戰,一城的得失關係到一國的命運;創建共和制,革命的困難不僅僅是顯性的戰場,更有看不見的硝煙瀰漫,影片中孫中山的一句「需要戰爭,也需要政治」,該是太多歷史教訓的喟嘆!

  對於重大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片創作來說,一個不小的挑戰就是怎樣保證人物不被廣闊的時代背景和複雜的歷史關係淹沒,電影在歷史敘事上的「野心」往往會犧牲掉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辛亥革命》接住了這一挑戰,靠的不是「明星臉」,而是挖掘每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內核,讓這個「核」帶動人物的動機、情感、行為的運轉,從而讓孫中山、黃興、徐宗漢們在浩蕩的歷史洪流中立得起來,也在快速剪切的電影敘事中留得下來。

  提到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不能不佩服導演對角色的設定和對演員的選擇。無論是飾演孫中山的趙文瑄,飾演袁世凱的孫淳,還是飾演隆裕太后的陳衝,都不僅有外在的形似,更有氣質上的神似,表演貼切到位,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的「關係戲」,孫中山與黃興作為革命同道中人的知己之交,黃興與徐宗漢在戰爭顛沛中的相逢一瞬間,讓人動容。最為出彩的是袁世凱與隆裕太后之間幾齣「短兵相接」的對手戲,細微,尖銳,而又深入,將一個竊國之臣的老奸巨猾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從一個側面暴露了彼時封建專制統治的千瘡百孔。

  辛亥革命所留下的遺產不僅僅是一個沒了皇帝的新世界,更是一種以民族國家的命運為重、以歷史責任的擔當為重的革命精神。革命不是為了一己之私,不是為了一時之利,而是一種無私的家國之愛,是對人類理想與信仰的不懈追求。如何保持和珍重這種堅定情懷,這是《辛亥革命》留給一百年後的今天的思考。

相關焦點

  • 外媒關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胡錦濤表示,今天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在北京舉行的這次大會是為了紀念1911 年10月10日與革命領導人孫中山聯合的革命黨人對一支清朝駐軍發動的武裝起義。這次起義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了封建王朝統治的覆滅,並為中國擺脫遭受外國列強蹂躪的民族屈辱帶來了希望。  胡錦濤在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說,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 電影《辛亥革命》票房過億
    由上影集團主要出品並承制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重點獻禮影片《辛亥革命》自9月下旬上映起,目前全國總票房已破1億元。    《辛亥革命》由長春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東方影視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領銜發行,萬達、星美、聯和、新影聯、金逸珠江等全國十三條重點院線聯合發行。影片從籌備、拍攝、發行、放映等各環節,得到了全國政協、國家廣電總局的大力支持,上映以來除在大中城市等主流電影市場大規模放映外,也在二級電影市場受到追捧。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編者按   一百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不僅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且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領導這次革命運動的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
  • 對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見解
    辛亥革命100周年,作為紀念這次偉大革命的獻禮影片,電影《辛亥革命》在九月底上映,遺憾的是,從這部本來應該忠實反映辛亥革命史實、宣揚革命精神的影片中,我看到的卻是這次革命真正核心的部分被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革命的精神和功績遭到了背離真實歷史的人為閹割。
  • 《辛亥革命》影評:革命尚未成功 電影仍需努力
    雖然《辛亥革命》打著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獻禮片的稱號,但是說起來這部電影還是有點小尷尬。  從表面上看,這部電影力求延續《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那樣的主旋律的基調,但是看似都是主旋律,差別卻是很明顯。
  • 辛亥革命題材動畫電影《民的1911》29日上映
    由著名作家方方擔任編劇的動畫電影《民的1911》將於29日上映。作為紀念辛亥百年的獻禮片,影片運用動畫形式再現了武昌首義的歷史,熊秉坤、黎元洪、彭楚藩等歷史人物也首次通過動畫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影片通過一個叫「民」的小孩的雙眼觀察並記錄了1911年的歷史片段,再現「武昌起義第一槍」這一歷史事件。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何 廣    「辛亥革命」如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一般理解為「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圍繞辛亥革命,中國現當代還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辛亥革命紀念,從民國始迄於今,未嘗稍斬。  「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圍繞辛亥革命,中國現當代還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辛亥革命紀念,從民國始迄於今,未嘗稍斬。「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而辛亥革命紀念之中該詞的運用最為密集,各方對其表達尤為充分,遂為研究者提供了絕佳的視角來探討其詞義的流變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 電影《辛亥革命》:凸顯歷史的精神本質
    電影《辛亥革命》截取了封建中國在1911年至1912年初那一時段發生的歷史事件,從「血染黃花崗」到「武昌城首義」,從「陽夏保衛戰」再到「創建共和制」,由表及裡的歷史重現了辛亥革命的過程,書寫了一群熱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叩擊愚昧的封建國體,用自己的熱血呼喚青春中國的壯舉。
  • 《辛亥革命》:「鄰居」的電影
    《辛亥革命》 「鄰居」的電影  穆冉  韓寒曾經這樣評價《建國大業》:從類型上看,這是一部幻燈片。這句揶揄雖顯刻薄,卻道出了觀眾對影片背離電影化敘事的強烈不滿。所以,對於很多不為追星、只想看部電影的觀眾來說,《辛亥革命》無非重蹈覆轍,吊不起任何胃口。  如果期待值停留在《大業》、《偉業》的水準,那麼恭喜你,《辛亥革命》應該算是個驚喜。在這部影片中,你能看到作別《走向共和》近十年後,導演張黎重拾「共和」題材、依託獻禮平臺和大銀幕載體的激情宣洩。3部獻禮巨製裡,它是離電影最近的一部。
  • 乘車掃碼學歷史,紀念辛亥革命109周年主題公交在青島上路
    2020年10月10日,是紀念辛亥革命109周年。為了向市民宣傳辛亥革命歷史事跡及革命精神,青島公交市北巴士第二分公司30路線駕駛員戴翠紅工作之餘將自己的車廂布置為「辛亥革命紀念日」主題車廂,透過一幅幅海報,時刻提醒廣大市民「英雄出徵在路上 革命精神永不忘!」
  • 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在廣州黃花崗線上線下啟動
    原標題: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在廣州黃花崗線上線下啟動  筆隨盛世新時代,毋忘先烈夢中華——紀念辛亥革命暨廣州黃花崗起義110周年海內外華人書畫聯展創作啟動儀式,1月12日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廣州市黃花崗公園)舉行。
  • 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活動將舉辦
    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活動將舉辦 2020年11月12日     據新華社電 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11日在京閉幕。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舉辦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活動的決定、全國政協關於強化政協委員責任擔當的意見,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政協全國委員會專門委員會通則等。
  • 歐豪年題詞 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將在穗舉辦
    陳志雄 供圖中新網廣州1月5日電 (程景偉 陳一言)「筆隨盛世新時代,毋忘先烈夢中華——紀念辛亥革命暨廣州黃花崗起義110周年海內外華人書畫聯展」將於2021年在廣州舉辦。1月5日,該展策展人、致公黨廣東省委海外聯誼委員會副主任、廣州越海書畫院院長陳志雄告訴記者,海外嶺南畫派大師、兩岸畫壇巨匠歐豪年應約已為展覽活動作題詞書法:「黃花不謝,藻採紛披。」
  • 辛亥革命109周年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9周年紀念日,是為了紀念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而設立的節日,而在臺灣則則又被稱為雙十節。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出席國民黨中常會時發表講話說,10月是意義深遠的月份,國民黨會永遠銘記109年前的那一天,感謝109年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起義掀起辛亥革命浪潮的先人。
  • 宿松縣九姑中學舉行紀念建黨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識競賽
    宿松縣九姑中學舉行紀念建黨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識競賽 2011-10-17 13:57:14   來源:安慶共青團
  • 紀念辛亥革命書畫展開鑼 30多名書畫家潑墨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子垤 通訊員 唐貴新 邱曉婉)1月12日上午,「筆隨盛世新時代,毋忘先烈夢中華——紀念辛亥革命暨廣州黃花崗起義110周年海內外華人書畫聯展創作啟動儀式」在黃花崗公園舉行,廣州30多名書畫家現場為展覽活動開筆創作。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 焦瑩)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專題報導: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11-09-08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運動。
  • 中國共產黨為辛亥革命紀念告民眾書(一九二七年十月十日)
    今年的辛亥革命紀念--雙十節又到了。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那裡去了!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辛亥革命的事業豈能希望他們來繼續!所以今年的雙十節紀念的意義,就在指示民眾:中國革命已經到了新的階段,要開闢新的道路--國民黨既然與共產黨分裂,既然自絕於工農民眾,既然自絕於他過去的革命歷史,自絕於辛亥革命的事業,既然背叛革命,那麼,民眾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之下,自己武裝起來奪取政權,完成辛亥所開始的革命!    辛亥革命後十七年中國的現狀是怎樣?
  • 電影《辛亥革命》:文看張黎,武看成龍,都來看一下吧!
    張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為了還原戰爭的慘烈,增加真實感,他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並以辛亥革命的時間順序,將電影分成三個章節:犧牲、戰鬥和竊權。開頭由秋瑾就義展開歷史畫卷,接下來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內把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海外募款、武昌起義、南北和談、創建共和等歷史事件一網打盡。其中戰爭場面慘烈,要佔去2/5的篇幅,水戰、巷戰、野戰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