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用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或喜或悲的情感,或者表達自己的志向。所以,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中,有不少描寫景的句子。昆明的秀麗山川,民俗風情,常常是詩人吟詠的對象。品讀那些詩篇,能從詩人筆下回望昔日昆明。
    
    滇池
    《詠昆明池》郭孟昭(元)
    昆池千頃浩冥濛,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群峰來鏡裡,雄吞萬派入胸中。朝宗遠會江淮迥,澤物常裨造化功,聖代恩波同一視,卻嗟漢武謾勞工。
    滇池碧波千頃,浩淼無垠,有陰雨霏霏時的朦朧氣韻,也有浪濤洶湧時的磅礴大氣;而波平如鏡時,群峰倒影如畫,江山美景,盡收眼底。
    
    西山龍門
    《雨後望西山有作》楊士雲(明)
    霽景初開爽氣生,臨風獨立點崢嶸;芙蓉出水天邊秀,翠黛修眉雲外橫;積暑流塵渾不動,夕陽飛鷺更分明;何當跨得仙人鶴,飛上峰頭看八瀛。
    雨後初晴,夕陽西下,西山這位睡美人仿佛出水芙蓉,佇立在天邊,青山如黛,像美人修長的眉毛,在晴嵐外若隱若現;輕風拂去了暑意,細雨滌去了塵埃,落日餘輝裡,一隻白鷺悠悠飛向天際。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彩墨。詩人多想跨上仙鶴,飛上山頭,一覽四周的美景。
    
    杜鵑花開
    《憶滇春》平顯(明)
    顆金螺貝馬蹄鹽,萬井高甍截畫簷;比屋弦歌春皞皞,籠街燈火夜厭厭;風花獻媚燻青眼,雪絮飛香點紫髯;記得賦詩滇海上,硯池影蘸碧雞天。
    詩人筆下的昆明,有著別樣的風情。這裡的人們用一顆顆金子,或是一串串海貝,還有馬蹄形的鹽巴進行交易;城裡高屋相連,城外村邑相望。新春時節,一戶戶人家的屋子裡弦歌不絕,其樂融融,晚上,出遊的人們提著燈籠、舉著火把,燈火照亮了夜裡的街道。詩人還為昆明奇特的風情和風景驚喜不已,冬天的雪花打溼了鬍鬚,但此時竟然有綻放的鮮花,怎能不讓人青眼相看;尤為難忘的,是那時泛舟滇池,飲酒賦詩,提起筆時,卻看見硯池裡碧雞山的倒影。
    
    東寺塔
    《竹枝詞》周亮工(清)
    寥葉紅時魚正肥,日斜收網曬蓑衣;孫兒拍手忙攜去,三市街頭渙酒歸。
    碧水青山,富庶安定,昆明人的日子自然過得愜意。昆明人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樂觀豁達,隨遇而安的性格心理,很大程度上源自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大觀樓
    《大觀樓長聯》孫髯(清)
    上聯: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觀樓長聯是清朝乾隆年間昆明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作。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昆明大觀樓,疊閣凌虛,層樓映水,含煙曉霧,金碧聯輝,但是使這一昆明名勝聞名遐邇的不是這心曠神怡的風景,而是數十年後橫空出世的180字長聯。上聯寫滇池四周風光,像一幅山水畫;下聯記雲南歷史,如一篇敘事史詩。長聯氣勢磅礴,意境高遠,懸於樓前,掃滌俗唱,令人擊節叫絕,「聞者莫不興起,冀一登臨為快」,被世人譽為「海內第一長聯」。
    《昆明行記》佚名
    波光瀲灩三千頃,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昆明靈秀而迷人的,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沿湖兩岸風光綺麗。由於地處低緯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 氣候,特別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調節著溫溼度,使這裡空氣清新、天高雲淡、陽光明媚、鮮花常開。
    
    金殿
    《鳴鳳山金殿行宮》佚名
    一半青山一半雲,嵯峨金殿叩天門;衝冠一怒紅顏老,滿地山茶映夕曛。
    金殿是吳三桂和陳圓圓昔日的避暑行宮,自鼎建至今已有400年歷史,現存鳴鳳山金殿,是清初吳三佳重建的。殿梁上還留有「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門日之吉,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等字樣。吳三桂在鎮壓農民起義後,率師進踞昆明,重建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