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春秋五霸算啥,有兩位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是我孫子

2021-01-09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

《春秋左傳注》的作者楊伯峻先生曾說,春時期秋的主旋律是諸侯爭霸,而諸侯爭霸的主旋律是楚晉爭霸。可想而知楚晉兩國在春秋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確,晉楚兩國的爭霸史就是一部春秋史。在楚晉的百年爭霸史中,人們總會想到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揚眉吐氣的楚莊王。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大勝如日中天的晉國,確立了楚國的霸業,成為傳統春秋五霸中最後一位霸主。

實際上,早在楚成王時期,楚已稱雄諸侯,初霸中原。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間,使楚國從一個「土不過同」的荒蠻小國,一躍而成為坐擁江淮、地跨千裡的泱泱大國。楚成王先後擊敗齊桓公、宋襄公兩位霸主,使楚國的勢力也進一步向中原地區縱深發展,控制了黃河流域如魯、宋、鄭、陳、蔡、許、魯、衛等大部分諸侯國。楚成王由此在中原樹起了霸旗,成為了事實上的霸主。

楚莊王問鼎

自立為王,鞏固南疆

楚文王駕崩之後,楚國發生內亂,公元前672年,熊惲弒兄自立,是為楚成王。成王初年,鑑於自己的王位是自立且楚國實力的弱小,不得不對中原諸侯和周天子表示友好。為了鞏固後方以謀求日後爭霸中原,楚成王暫時停止了楚國歷來北上中原的國策。從成王元年至成王五年,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楚國的南疆,平定湖南北部的「夷越之亂」,整頓內政,發展生產。

楚成王對夷越長時間的用兵,說明夷越之亂的激烈,同時說明,成王曾以一定時間趁勢南侵,進一步擴大了南疆的地盤。也正因於此,《史記·楚世家》才專有一筆「於是楚地千裡」。夷越之亂的平定,是楚成王稱霸的第一步,它不僅開拓了楚國南境,加速了楚和夷越各族的融合,增強了楚國的實力,同時解除了北進中原的後顧之優。這時的楚成王也就不再甘心屈膝於中原諸侯和周天子了。

楚成王簡介

北進中原,與齊爭霸

當時正值齊桓公尊王攘夷、諸侯臣服,霸業進行的如火如荼,楚國則早以「蠻夷」自居,立志北上,故齊楚相爭無法避免,並成為當時諸侯爭霸的主角。鄭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齊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進犯中原列國,故鄭者,齊楚必爭之地也」。楚成王於公元前658年開始連續三次攻鄭。鄭國的得失,與齊國休戚相關,齊桓公為了扼制楚國的北進勢頭,三次合諸侯盟於江、黃,「合謀以救之」。

公元前657年,為「奪楚援」,「通伐楚之境」,齊桓公令徐國佔楚屬國舒。次年,鄭國再度告急,齊桓公於是親率齊、魯、宋、陳、衛、曹、鄭、許八國之師,浩浩蕩蕩南下救鄭,興師問罪於楚成王。齊桓公親率八國之師、戰車千輛而來,這對年輕的楚成王來說,是一場極大的考驗。不過楚成主不愧為一個有膽有識的雄主,他沉著鎮定,冷靜地分析了齊楚雙方之優劣,有條不紊地應付著一切。

齊楚召陵之盟示意圖

楚成王制定了應付齊桓公聯軍的方案,他親率楚軍,「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做好「將兵抗齊」的準備。齊桓公孤軍深入,對楚「攻之不克,圍之不下,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不得不退於召陵,被迫向楚成王求和,祈「與不毅同好」,這便是著名的召陵之盟。歷史上所謂齊桓公攘楚「霸業」,齊桓公親率八國之師進逼楚國,卻無功而返,可想而知此時楚國的強大實力。

召陵之盟,表面上齊楚雙方各得其利,但實際上的獲利方是楚成王,不戰而屈人之兵,使楚國免遭破壞,保存了楚國的稱霸之資,增加了日後楚成王逐鹿中原的雄心。而齊桓公則興師動眾、勞師遠徵,不但無功而還,還在人力、物力上都有較大的損失。此次會盟也打破了齊桓公一枝獨霸的形勢,使楚成王的聲望和地位大大提高,歷來被譽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也不過如此。

召陵之盟的實質

敗徐挫齊,桓公落幕

召陵之盟後的第二年,鄭國叛齊投楚,齊桓公同盟內部產生了裂痕,使楚國有了可乘之機。公元前655年,楚成王派子文率軍滅弦國。楚之滅弦,實質上是楚與齊的較量,齊桓公眼睜睜看著弦國為楚所滅,卻莫能相救,證明齊桓公已力不從心。公元前649年,楚成王藉口黃國「不歸楚貢」,出兵伐黃,次年夏天滅之。滅黃之後,楚成王看到齊桓公霸勢日衰,已經知道齊國的斤兩,遂派兵「深履東夏」,侵伐徐國。

徐國曾為齊桓公「伐楚之境,而取楚之屬國舒」。故齊桓公迫不得已,鄭重其事地會魯、宋等八國國君於牡丘,決定率八國之師救徐,不利,又伐楚之與國厲,又不利,楚於是大舉進攻,敗徐於婁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婁林之役的戰敗,「桓公亦知其力不足以制楚也」,齊國霸業落幕,楚國稱霸中原僅剩時間問題。

泓水之戰示意圖

與宋爭霸,泓水之戰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諸子爭位,內亂不斷,齊國的霸業自此煙消雲散。楚成王在位之初,齊桓霸業達到頂峰,成王都能與之相抗衡,並能得的便宜,更何況此時齊桓公已死,霸主無人,楚成王抓住有利時期,立即停止了向東、南用兵,揮戈北上,兵進中原。昔日依附於齊的鄭國,轉迎投奔到楚的懷抱。齊桓公一死,不自量力的宋襄公「汲汲乎欲代其任」。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藉口鄭伯朝楚而伐鄭,由此引發了楚宋爭霸的關鍵一戰——泓水之戰。十一月初一,楚宋兩軍對峙於泓水,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趁楚軍立足未穩發動突襲,宋襄公遷腐頑固,堅持「不重傷」,「不禽二毛」等所謂「仁義」打法,結果使宋軍一再錯失戰機,最終被楚軍打的大敗而歸,宋襄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笑柄。如果說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是有名無實的霸主,那楚成王熊惲就是有實無名的真霸主。

迂腐式「仁義」的宋襄公

成王之死,莊王問鼎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之子熊商臣弒成王,自立為楚王,是為楚穆王。後來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便是楚穆王之子、楚成王之孫。從公元前644年於婁林之役擊敗齊桓公,再到公元前638年於泓水之戰擊敗宋襄公,楚成王雖未在有生之年稱霸,卻為其孫子楚莊王的稱霸奠定了基礎。如果楚成王有幸能活到現在,那他肯定會說上這麼一句話:春秋五霸中齊桓公、宋襄公皆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霸主是我的孫子,我驕傲了嗎?

結語

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之間,「北盟齊魯勢爭強」,與齊爭雄而盟於召陵,滅弦、滅黃、滅英,敗徐於婁林,敗宋於泓,二次大會諸侯,最後雖不慎為晉國所敗,楚成王亦不失為一代雄主,與孫子楚莊王相較,絲毫不遜色,他是楚國霸業的奠基人。誠如楊伯峻先生所言:「成王時楚勢力幾已橫掃中原,乃中原事實之霸主也,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中華書局,199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春秋史》,文史出版社,2009年

相關焦點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典故:一鳴驚人的典故出自哪裡?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
    有這麼一句成語叫一鳴驚人,說的是那些胸懷大志的人們,平時是默默無聞,真到該他展示才華的時候,就是鶴立雞群傲然而起,他們有志向,也得懂得在沉默中忍受苦難。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主人公就是那位楚莊王。
  • 電競小甜文推薦,我贏了全世界,卻甘願當你一個人的手下敗將
    有沒有喜歡看電競小甜文的小夥伴,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的是五本電競小甜文。打遊戲小編是個手殘黨,但是就是超級喜歡電競文,可能是擁有不了的就更加誘惑吧。四本書的男主均是超級厲害的遊戲大神,超甜預警,非戰鬥人員請撤離。
  • 上將軍項羽,為什麼封「手下敗將、殺叔仇人」章邯為雍王?
    事實上,前面的文章我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實在不想多費口舌,我只想反問一句:「如果真像《項羽本紀》說的那樣,項羽大破王離,然後又兩次大破章邯,那麼自己還僅僅是個上將軍的項羽,為什麼要封自己的手下敗將,還是殺叔仇人的章邯為雍王?」
  • 春秋五霸吳王闔閭
    吳越爭霸很多史書包括電視題材都有的,當然各版本對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解釋 吳王闔閭(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也就是吳王夫差的父王。 吳國在吳王壽夢在位時期開始強盛。吳王壽夢死後,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卻無心王位,屢辭王位而不授。餘昧病故,餘昧的兒子僚即位,是為吳王僚。
  • 春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誰?答案有兩個!
    眾所周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可以說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
  •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和秦國最初的地位,有多低下?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一定離不開楚國和秦國,這兩位一個是南方的霸主,一個是西方的霸主。春秋初期的楚國,問鼎中原,令中原各國膽寒,不得不聯合起來,以齊國為首共同伐楚。然而伐楚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僅僅是楚國稍微低了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一點損失。楚國依舊是那個楚國,令中原各國寢食難安的楚國。
  • 真正意義上的楚地到底在哪裡?面積約150萬平方公裡
    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句話「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讓人對神秘的楚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楚地到底在哪裡呢?是不是僅包括湖北與湖南?所謂楚地,簡單而言,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管轄的土地。楚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家。
  • 春秋時期有一個屬貓命的國家,怎麼打都不死,而且越打越硬氣
    在古代南中國的土地上,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其鼎盛時期,確實是當時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軍隊最強的國家,堪稱世界「第一大國」。《史記·楚世家》說,當齊桓公「始霸」之時,楚文王統治之下的楚國也「疆」而且「大」了。楚文王兩傳至楚成王,成王拓土益廣,東近汝水,西抵巫山。《史記·楚世家》說,成王之世,「楚地千裡」。在春秋近300年間,楚國曾先後滅掉兼併61國,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稱「春秋滅國之最多者,莫楚若矣」。
  • 雅典娜:不好意思,手下敗將
    壹:序言 在這些年中,我看過很多次聖戰,哈迪斯、阿瑞斯、波塞冬還和其他很多的侵略者戰鬥過,一場戰爭結束後,還在治癒創傷的時候又會有新的侵略者出現,說真的這全是一場夢在重複啊——《冥王神話》 貳:〖1〗人物篇 阿瑞斯——希臘神話中十二主神之一的戰神
  • 手下敗將無理取鬧向孫楊發難:他拿走了本該屬於我的裡約奧運金牌
    北京時間4月24日,在孫楊入選國家軍隊風波爆發之後,外媒對此事件進行了迅速的發酵,而不少運動員也對此發表了看法,其中就包括了孫楊的手下敗將,南非奧運冠軍勒克洛斯。
  • 一代春秋霸主晉悼公成就比之齊桓公、晉文公也不遑多讓,為何不是...
    春秋時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路諸侯風起雲湧、爭相稱霸,產生了不朽的傳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稱之為「春秋五霸」。(一說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史記記載的「春秋五霸」,於西周沒落後陸續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春秋時代最璀璨的明星。
  • 全球手機市場洗牌:三星、蘋果成手下敗將,華為登上世界之巔
    文/有魚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最近幾年,華為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無論在通訊設備還是晶片行業又或者終端產品上,華為在全球市場都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或許正因如此,美方自2019年開始不遺餘力地打壓華為,這的確給華為帶來不小的麻煩。
  • 一個深藏不露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難怪很厲害
    我年輕的時候,因為不諳世事,吃過很多虧。當時覺得為人處世越簡單越好,不喜歡勾心鬥角,這樣活得太累,可是你不算計別人,卻難逃別人的算計。後來我發現,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是比別人聰明有智慧,只是他們願意花時間琢磨人、琢磨事。
  • 條頓騎士團以「戰鬥力強大」而聞名,而它的滅亡卻因「手下敗將」
    條頓騎士團以「戰鬥力強大」而聞名,而它的滅亡卻因「手下敗將」大家都聽說過十字軍東徵吧,事實上,當時十字軍東徵護送這些所謂的信徒去東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軍事力量就是這些騎士團比較著名的是三大騎士團醫院聖殿,還有條頓騎士團。
  • 穆裡尼奧狂喜:熱刺12年首冠近在咫尺,曼聯、曼城已成手下敗將
    毫無疑問,穆裡尼奧的熱刺有極大的贏面,這次熱刺極有可能拿到闊別12年之久的冠軍獎盃,同時這也是穆裡尼奧執教熱刺的第一個冠軍。 至於來自英冠的布倫特福德,熱刺更無須擔心。
  • 你看的是《大秦帝國》我看的是秦昭襄王教成語
    《將相和》裡,「秦王」欺負趙王,讓趙王鼓瑟,卻拒絕給趙王擊缶;最終在機智勇敢的藺相如的脅迫之下認慫,擊了缶。 屈原被楚懷王疏遠,逐出郢都,流放期間,「秦王」手下白起攻陷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一氣之下的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一句「周語」,指的是天下的土地,都歸周朝天子所有。
  • 真正旺夫的女人,不是勤勞節儉,而是有這樣東西
    有書君說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即位之初,貪圖享樂,懶於政事。然而,這個怎麼看都不像是明君的人,在妻子樊姬的幫助下,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楚國稱霸的功臣——樊姬的故事。巧妙勸諫做楚莊王的妻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初的楚莊王,幾乎是一個人人都不看好的人物。
  •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為什麼會任用曾差點要他命的管仲為相國?
    管仲沒有想到齊桓公會有如此心胸,便從此對齊桓公是敬佩有加。見到齊桓公後,齊王將這個曾經差點一箭射死他的仇人封為相國,並尊稱為仲父。然而魯國君主知道齊桓公將管仲要回後,非但沒有治罪,卻加以重用,發現自己被耍了。便委派使者前往齊國向齊桓公要回管仲。試想想齊桓公怎麼可能將管仲送回呢?就這樣魯王的使者遵從命令,將齊桓公大罵一頓,便返回魯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