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左傳注》的作者楊伯峻先生曾說,春時期秋的主旋律是諸侯爭霸,而諸侯爭霸的主旋律是楚晉爭霸。可想而知楚晉兩國在春秋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確,晉楚兩國的爭霸史就是一部春秋史。在楚晉的百年爭霸史中,人們總會想到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揚眉吐氣的楚莊王。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大勝如日中天的晉國,確立了楚國的霸業,成為傳統春秋五霸中最後一位霸主。
實際上,早在楚成王時期,楚已稱雄諸侯,初霸中原。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間,使楚國從一個「土不過同」的荒蠻小國,一躍而成為坐擁江淮、地跨千裡的泱泱大國。楚成王先後擊敗齊桓公、宋襄公兩位霸主,使楚國的勢力也進一步向中原地區縱深發展,控制了黃河流域如魯、宋、鄭、陳、蔡、許、魯、衛等大部分諸侯國。楚成王由此在中原樹起了霸旗,成為了事實上的霸主。
自立為王,鞏固南疆
楚文王駕崩之後,楚國發生內亂,公元前672年,熊惲弒兄自立,是為楚成王。成王初年,鑑於自己的王位是自立且楚國實力的弱小,不得不對中原諸侯和周天子表示友好。為了鞏固後方以謀求日後爭霸中原,楚成王暫時停止了楚國歷來北上中原的國策。從成王元年至成王五年,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楚國的南疆,平定湖南北部的「夷越之亂」,整頓內政,發展生產。
楚成王對夷越長時間的用兵,說明夷越之亂的激烈,同時說明,成王曾以一定時間趁勢南侵,進一步擴大了南疆的地盤。也正因於此,《史記·楚世家》才專有一筆「於是楚地千裡」。夷越之亂的平定,是楚成王稱霸的第一步,它不僅開拓了楚國南境,加速了楚和夷越各族的融合,增強了楚國的實力,同時解除了北進中原的後顧之優。這時的楚成王也就不再甘心屈膝於中原諸侯和周天子了。
北進中原,與齊爭霸
當時正值齊桓公尊王攘夷、諸侯臣服,霸業進行的如火如荼,楚國則早以「蠻夷」自居,立志北上,故齊楚相爭無法避免,並成為當時諸侯爭霸的主角。鄭國地處中原核心地帶,「齊得鄭則可以拒楚,楚得鄭則可進犯中原列國,故鄭者,齊楚必爭之地也」。楚成王於公元前658年開始連續三次攻鄭。鄭國的得失,與齊國休戚相關,齊桓公為了扼制楚國的北進勢頭,三次合諸侯盟於江、黃,「合謀以救之」。
公元前657年,為「奪楚援」,「通伐楚之境」,齊桓公令徐國佔楚屬國舒。次年,鄭國再度告急,齊桓公於是親率齊、魯、宋、陳、衛、曹、鄭、許八國之師,浩浩蕩蕩南下救鄭,興師問罪於楚成王。齊桓公親率八國之師、戰車千輛而來,這對年輕的楚成王來說,是一場極大的考驗。不過楚成主不愧為一個有膽有識的雄主,他沉著鎮定,冷靜地分析了齊楚雙方之優劣,有條不紊地應付著一切。
楚成王制定了應付齊桓公聯軍的方案,他親率楚軍,「以方城為城,以漢水為池」,嚴陣以待,做好「將兵抗齊」的準備。齊桓公孤軍深入,對楚「攻之不克,圍之不下,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不得不退於召陵,被迫向楚成王求和,祈「與不毅同好」,這便是著名的召陵之盟。歷史上所謂齊桓公攘楚「霸業」,齊桓公親率八國之師進逼楚國,卻無功而返,可想而知此時楚國的強大實力。
召陵之盟,表面上齊楚雙方各得其利,但實際上的獲利方是楚成王,不戰而屈人之兵,使楚國免遭破壞,保存了楚國的稱霸之資,增加了日後楚成王逐鹿中原的雄心。而齊桓公則興師動眾、勞師遠徵,不但無功而還,還在人力、物力上都有較大的損失。此次會盟也打破了齊桓公一枝獨霸的形勢,使楚成王的聲望和地位大大提高,歷來被譽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也不過如此。
敗徐挫齊,桓公落幕
召陵之盟後的第二年,鄭國叛齊投楚,齊桓公同盟內部產生了裂痕,使楚國有了可乘之機。公元前655年,楚成王派子文率軍滅弦國。楚之滅弦,實質上是楚與齊的較量,齊桓公眼睜睜看著弦國為楚所滅,卻莫能相救,證明齊桓公已力不從心。公元前649年,楚成王藉口黃國「不歸楚貢」,出兵伐黃,次年夏天滅之。滅黃之後,楚成王看到齊桓公霸勢日衰,已經知道齊國的斤兩,遂派兵「深履東夏」,侵伐徐國。
徐國曾為齊桓公「伐楚之境,而取楚之屬國舒」。故齊桓公迫不得已,鄭重其事地會魯、宋等八國國君於牡丘,決定率八國之師救徐,不利,又伐楚之與國厲,又不利,楚於是大舉進攻,敗徐於婁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婁林之役的戰敗,「桓公亦知其力不足以制楚也」,齊國霸業落幕,楚國稱霸中原僅剩時間問題。
與宋爭霸,泓水之戰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諸子爭位,內亂不斷,齊國的霸業自此煙消雲散。楚成王在位之初,齊桓霸業達到頂峰,成王都能與之相抗衡,並能得的便宜,更何況此時齊桓公已死,霸主無人,楚成王抓住有利時期,立即停止了向東、南用兵,揮戈北上,兵進中原。昔日依附於齊的鄭國,轉迎投奔到楚的懷抱。齊桓公一死,不自量力的宋襄公「汲汲乎欲代其任」。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藉口鄭伯朝楚而伐鄭,由此引發了楚宋爭霸的關鍵一戰——泓水之戰。十一月初一,楚宋兩軍對峙於泓水,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趁楚軍立足未穩發動突襲,宋襄公遷腐頑固,堅持「不重傷」,「不禽二毛」等所謂「仁義」打法,結果使宋軍一再錯失戰機,最終被楚軍打的大敗而歸,宋襄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笑柄。如果說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是有名無實的霸主,那楚成王熊惲就是有實無名的真霸主。
成王之死,莊王問鼎
公元前626年,楚成王之子熊商臣弒成王,自立為楚王,是為楚穆王。後來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便是楚穆王之子、楚成王之孫。從公元前644年於婁林之役擊敗齊桓公,再到公元前638年於泓水之戰擊敗宋襄公,楚成王雖未在有生之年稱霸,卻為其孫子楚莊王的稱霸奠定了基礎。如果楚成王有幸能活到現在,那他肯定會說上這麼一句話:春秋五霸中齊桓公、宋襄公皆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霸主是我的孫子,我驕傲了嗎?
結語
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之間,「北盟齊魯勢爭強」,與齊爭雄而盟於召陵,滅弦、滅黃、滅英,敗徐於婁林,敗宋於泓,二次大會諸侯,最後雖不慎為晉國所敗,楚成王亦不失為一代雄主,與孫子楚莊王相較,絲毫不遜色,他是楚國霸業的奠基人。誠如楊伯峻先生所言:「成王時楚勢力幾已橫掃中原,乃中原事實之霸主也,不特莊王為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中華書局,199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春秋史》,文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