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典故:一鳴驚人的典故出自哪裡?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

2021-01-09 毛毛爸爸說歷史

有這麼一句成語叫一鳴驚人,說的是那些胸懷大志的人們,平時是默默無聞,真到該他展示才華的時候,就是鶴立雞群傲然而起,他們有志向,也得懂得在沉默中忍受苦難。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主人公就是那位楚莊王。

這楚莊王從一繼位開始就不務正業,每天得吃得喝得玩就好了,從沒有下過一個政令。大臣都不明白這位君主要做什麼,大臣覺得這位君主不務正業,一口氣都快玩了三年了,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裡和妃子們喝酒取樂。有一位大臣就受不了了,此人叫伍舉,伍舉打算要勸諫,而楚莊王聽說之後就下令:「有敢於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但這樣也沒有攔住伍舉,他是冒死進諫。

伍舉來到楚莊王面前,用神鳥三年不飛不叫的謎語來讓楚莊王醒悟,「有一隻大鳥身披五色羽毛降落在楚國三年,可這三年來也沒人看見它飛,也沒看見他叫。這不是很奇怪,請問大王這是什麼鳥啊。」

楚莊王一聽就明白了,這是暗暗指自己,楚莊王心裡很開始可臉上裝作不悅,說到:「是這樣啊,愛卿,寡人知道,這不是一隻平凡得鳥,它三年不飛是一飛而沖天,三年不鳴是一鳴而驚人。」

伍舉聽後就明白了,很高興就回去等待時機了。可是等了許久,這楚莊王依然如舊,而且這荒淫程度還更甚從前了。有另一位大夫蘇從看了無法忍受,闖宮勸諫。

楚莊王生氣地責備他:「我早有詔令在先,你想以身試法乎!」

蘇從面不改色,說道:「死有何懼!國君,倘若用臣子之血換來君王清醒,蘇從願死。」

楚莊王聽了非常高興,不但不治蘇從的罪,而且從此以後勤於政務,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計策,中國古代本就有一種帝王不露聲色的統御之術。深藏智慧,才會讓人不容易詭其真實。楚莊王不僅是玩了三年,也是觀察了三年大臣,楚莊王這麼做等來了三位不怕死的忠臣,也看清了哪些人是奸佞小人。

所以這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實際是廢了楚莊王很多的心思。這正應了老子的那句話,「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楚莊王明明想要治國,卻偏偏裝扮出一種酒色之徒下流無恥的表現,這是為了摸查一下群臣的心態。這樣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越王勾踐嚐糞,是為了騙取夫差的信任;孫臏裝瘋也是為了躲避龐涓的迫害;劉備在小沛種菜,那是為了騙曹操;司馬懿裝病,那是為了再次復出奪權。這樣的故事很多,楚莊王由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一轉眼就變成了一個大有作為的明君,現在想來應該是石破天驚。想必在當時的楚國,一時間是驚剎多少人,也是喜剎多少人,楚莊王沉默三年多,是認清了方向,他帶著沉寂了多年的楚國,帶著忠於他的臣民,又一次走上了和中原各國爭奪霸主的舞臺。

單選|你覺得楚莊王這吃喝玩樂的三年,是真的韜晦之計,還是無能荒淫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文|趣味歷史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 楚莊王荒唐三年布大局,耍酷背後的職場秀,這手腕只給懂的人看
    職場也有釣魚執法,看懂楚莊王故事,就懂了聽楚莊王故事,大家都會想到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典故常被說是浪蕩子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成就大事的經典案例。如果真這樣理解,那就可以回家窩裡蹲,或者去社會大學經歷多輪捶打了,因為故事很複雜,情況很多變。(生活很複雜)說楚莊王故事,要從前因推導後果。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竟然有兩個出處?哪個是真實版本?
    我們都知道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但是這個成語卻有兩個出處,一個是伍舉勸諫楚莊王,另一個是淳于髡勸諫齊威王。那麼,這兩個版本那個是真實的呢?從故事的脈絡來看,楚莊王的版本應該是一鳴驚人的起源,而齊威王的版本應該是一鳴驚人的出處。 我們先來看看伍舉勸諫楚莊王的版本。
  • 楚成王:春秋五霸算啥,有兩位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是我孫子
    引言《春秋左傳注》的作者楊伯峻先生曾說,春時期秋的主旋律是諸侯爭霸,而諸侯爭霸的主旋律是楚晉爭霸。可想而知楚晉兩國在春秋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確,晉楚兩國的爭霸史就是一部春秋史。在楚晉的百年爭霸史中,人們總會想到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揚眉吐氣的楚莊王。
  • 成語典故:繞梁之音
    「繞梁」為古代名琴的名字,這一典故源於春秋時宋國右師華元的一段故事。宋代虞汝明《古琴疏》記載:「宋(春秋時的宋國)華元獻楚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循環不已。楚王樂之,七日不聽朝。樊姬進曰:『君淫於樂矣。昔桀好妺喜之瑟而亡其身,紂好靡靡之音而喪其國。今君繞梁是樂,七日弗朝,君樂亡身喪國乎。』於是以鐵如意捶琴而破之。」
  • 成語典故:池魚林木
    典故出自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淮南子·說山訓》。「訓」是「言」和「川」兩字構成,「言」指「勸說」「說教」,「川」本指「歸向大澤大海的水流」;「言」與「川」聯合起來,表示用言辭勸教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順暢。因為「訓」是有道理包涵於其中的言辭,也可以代表一種典範、規範、前人踐行的結果。既然是把典範拿來用,則「訓」又有延續、沿用的意思,引申義就是用成文的先例進行說教。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
  • 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一、用典的形式事典,即引用歷史故事,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
  •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這個典故啊……
    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下,這些你們肯定見過,但不一定知道是出自這些歷史故事的成語。快點學起來吧。1、傾國傾城出自《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聞此曲後,遂納納其妹為妃,即史上所稱的「李夫人」。
  • 小知識:成語一字千金的故事
    要說一字千金的典故,就必須提到一個人,呂不韋。呂不韋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曾輔佐秦莊襄王與秦王嬴政兩代君王。呂不韋原本只是一個商賈,在古代,商賈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呂不韋的買賣雖然做得很大,但是仍然無法改變其地位低下的命運。但呂不韋不甘心,他想要擺脫商賈的身份,進入政壇。恰好當他在邯鄲的時候,遇見了正在邯鄲當質子的秦公子異人。
  • 蛟龍得水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管子·形勢》:「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近義詞有:如魚得水、飛黃騰達、一鳴驚人,反義詞有:懷才不遇、蛟龍失水,蛟龍得水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蛟龍得水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蛟龍得水(jiāo lóng dé shuǐ)成語釋義:傳說蛟龍得水後就能興雲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 餐桌上每天所吃的土雞中,你知道哪些與人們處世有關的典故故事嗎
    涼拌土雞肉關於雞的成語典故故事一:雞犬升天。通常後人所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古代東晉時期,教學家,練丹家,醫學家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傳說漢代淮南王劉安,非常愛好尋求奇方神術,四處打聽,後來認識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就傳授給了他煉製一種仙丹的辦法。劉安就按照八公傳授的方法,把仙丹煉成吃下以後,不久就在一個大白天升天而去了。當他臨去的時候,就將剩餘的煉好丹藥放在了庭院裡,後來雞和狗搶著把丹藥吃了,全部升上了天。
  • 中國好典故-1047天仙配(「天仙配」最早的起源在哪裡?故事和後來的...
    更多音頻到喜馬拉雅搜「王封臣」訂閱)典故:1047天仙配(附「賣身葬父」、「董永自賣」、「董永賣身」)評書:=======出處原文:(聽完評書,再閱讀原文,有效提高古文水平哦!)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
  • 臨淄:圖解成語典故——覆水難收
    悠久的歷史不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眾多名篇巨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淄成語典故作為濃縮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發生和傳承的過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淄人。
  • 典故丨這24個常見的成語故事,假期一定要講給孩子聽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裡》《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分別指哪裡?其典故跟神話與《詩經》有關
    「福如東海」裡邊的東海,實際上跟我國當前東海的地理位置差異不大,包括今日東海、黃海和渤海在內的廣大區域,其典故跟我國神話故事有關。我國許多神話故事中,把東方看做一個神聖的福地,比如,在名著《西遊記》裡,在東海中有一個蓬萊仙島,島上居住著福、祿、壽三位神仙,他們分別象徵著幸福、名利和長壽,是人們最喜歡看到的三位神仙。
  • 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鼎最早是用於烹飪的鍋具,後來逐漸變為中國古代的禮器,而關於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個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舉鼎絕臏都是怎麼起源的。根據《左傳》記載,夏朝開始,大禹把天下歸為九州。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讓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了九尊鼎。
  • 成語故事中這三個典故,看過的人都哄堂大笑,但自己卻身處其中?
    成語故事,可以說是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對於它,我們都很熟悉。然而其中三個耳熟能詳的典故,我們知道它的意思,長大後卻怎麼也做不到。第一個就是刻舟求劍。這刻舟求劍講的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裡掉到水中,然而他卻只記標記,並沒有立刻搜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