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梁之音」這一個成語,形容美妙動聽的歌聲或聲音。「繞梁」為古代名琴的名字,這一典故源於春秋時宋國右師華元的一段故事。
宋代虞汝明《古琴疏》記載:「宋(春秋時的宋國)華元獻楚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循環不已。楚王樂之,七日不聽朝。樊姬進曰:『君淫於樂矣。昔桀好妺喜之瑟而亡其身,紂好靡靡之音而喪其國。今君繞梁是樂,七日弗朝,君樂亡身喪國乎。』於是以鐵如意捶琴而破之。」
這段話說的是:「繞梁琴」為春秋時宋國右師華元所有,華元把這一名琴賄送給了楚國國君楚莊王。楚莊王彈此琴,美妙的琴聲繞於梁間,延長不絕,循環不已,後引為「繞梁三日」。楚莊王被這美妙的聲音迷住了,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為此異常擔憂,心中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夏桀酷愛妹喜之瑟,招致殺身之禍;商朝的最後一個帝王紂王誤聽靡靡之音,因此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您喜愛『繞梁』之琴,竟然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之音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世。
華元為什麼把這樣名貴的琴獻給楚莊王呢?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有一次,楚莊王率師侵略宋國,包圍了宋國的都城睢陽,睢陽城中軍民誓死守城,楚兵五個月未能將睢陽攻破。睢陽城內糧食都吃盡了,如果楚軍再繼續長期包圍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右師華元主動請求夜入楚營,得到了宋文公許可。華元偽裝成楚兵,一直進入楚國元帥子反(公子側)的住所,坐上了子反的床,壓住了子反的袖子,讓子反動彈不得。子反被推醒,一見華元,大吃一驚,問:「你是何人?」華元說:「我是宋國右師華元。你不要害怕,我不是行刺你的。我受我們的國君之命到來,有事相商,請你們退兵。」子反問:「現在你們的情況怎樣?」華元說:「實話告訴你,我們的情況很不好,無糧無柴,現在城內的人們已經在交換孩子殺了吃,劈開骨骸燒火做飯。」子反問:「既然到了這種情況,你們為什麼還不投降呢?」華元說:「兵臨城下,被逼籤訂投降盟約,我們的軍民決不答應。軍民誓死保衛都城,你們要是繼續圍城,我們的軍民定和你們決死一戰,與國家同存亡。你們如果撤兵三十裡,寡君願以國從,誓無二志。但如果你們不答應,今天你的命就別想要了。」說著就掏出了匕首。子反害怕了,說:「不必如此,有話好說。吾聽說軍事上的事『虛者實之,實者虛之』,你怎麼會把實情告訴我呢?」華元說:「『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我認為元帥是君子,不是小人,所以不敢匿情。」子反說:「既然這樣,我也不瞞你。其實,我軍中也只有七日之糧了。如果過了七日城仍然攻不下,將自行班師。這樣吧,明日我奏知我王,退軍一舍(三十裡)。你們君臣可不能失信啊!」華元說:「我情願以身為質,與元帥共立誓詞,各無反悔!」二人就在屋裡設誓。子反感華元心誠,提出與華元結為兄弟。兩人就結拜了。子反將令箭一支交給華元說:「你帶上我的令箭,好出我營。趕快回去吧!」華元有了令箭,公然行走,直到睢陽城下,口中一個暗號,城上便放下兜子,將華元吊上城去了。華元連夜把他見子反的情況回復了宋文公。
第二天一早,子反去見楚莊王,將夜裡華元到來的經過告訴了楚莊王,說:「臣之一命,差點兒喪於匕首,幸虧華元仁心,將實情告於我,哀懇退師。臣已答應了他,乞我王降旨。」莊王固執地說:「宋國軍民困憊如此,寡人當取睢陽城而歸!」公子側頓首道:「不可。我軍只有七日之糧,臣已告訴華元了!」莊王勃然大怒,說:「你為什麼把實情告訴了敵人?」公子側答:「區區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難道我堂堂大楚反而不如人家嗎?所以臣不敢隱諱!」楚莊王的情緒緩和了下來,說:「司馬之言說得對!」立即降旨退軍,屯於三十裡之外。接著,兩國訂立了盟約,華元到楚國去做人質。
華元臨行時帶上了「繞梁琴」,到楚國後獻給了楚莊王,其目的也許是消磨楚莊王的意志。據史書記載,楚莊王並沒有懷疑華元的目的。
另有一種說法是:繞梁之音源於《列子·湯問》:「昔韓娥(韓國的一個善於歌唱的女子)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賣唱)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沒有)去。」但《列子》的作者名列禦寇(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為戰國時的道家代表人物,比華元(?―公元前573年)晚一百多年。因此,這一成語應該源於春秋時期的華元獻琴。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