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在我國古代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易經》的誕生、發展伴隨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始終,《易經》是中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百家學派的原典。歷朝歷代的大思想家們無不從《易經》中汲取智慧的營養。正是基於此,《周易》被尊稱為中華文化的「群經之首」。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庭瑣事,人們都習慣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但一段時間以來,《易經》曾被斷章取義地誤解為是一本算命的書,很多人一提到《易經》立刻就會想到是算命的,是封建迷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和東西文化的交融,《易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文化界、科技界的重視,《易經》中的智慧逐漸被大家重新認識,《易經》文化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希望了解《易經》,從《易經》中汲取生活智慧。
《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易經》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我們的祖先把宇宙中的萬事萬象歸納起來,概括而成的六十四種狀態、六十四種情境。正所謂「易與天地準」,「範圍天地而不過」,我們每個人都在天地之中,六十四卦既然是對天地萬象的概括,自然會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其實《易經》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易經》的作用就是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按圖索驥,明白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應把握的基本原則,清楚應該怎麼去應對。
那麼,《易經》中的智慧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連接點在哪裡呢?有沒有一種東西能夠更讓我們認識《易經》中的智慧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國的「成語典故」。成語典故,是對複雜語義的高度凝練與概括。它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是我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凝聚著傳統精髓。這些成語典故,大多數背後都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或氣勢磅礴,或詼諧幽默,而故事背後更多的,則是意味深長的哲學和文化。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是對《易經》文化與智慧的高度凝練,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其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這些出自《易經》的成語曲故更成為中華民族象徵。引導人們了解每一個成語中蘊涵的道理,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易經》文化,還可以汲取《易經》中深刻智慧,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
在我們陷入低欲的時候,我們怎麼樣才能在絕境中尋求轉機呢?
無論是老子的福禍相依,還是《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馬,無論是老百姓信奉的「吃虧是福」,還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吟詠,都體現了大道同源的道理,它們都可以理解為「否極泰來」「剝盡復返」的演繹版,《周易》的這四個卦構成的兩個格言啟迪了我們的智慧:「困難時、低谷時信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那麼具體說來,我們在生活陷入低谷裡,應該怎樣借用《易經》的智慧來思考呢?應該從這樣四個方面去結合自己的情況思考:
要相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事物本身的規律。首先樹立信心,記住「有信心就有希望贏」。正如黑夜之後必然是黎明,嚴冬過後必然是春意一樣,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管你信與否,它就這樣運行的。一走入人生嚴冬的谷底,距離百花爭豔的春天還會遠嗎?失意落寞之時不防用吉人自有天相寬慰自己,要知道,山重水複之地往往也就是柳暗花明之時。不要相信運氣、點子之類的東西,所謂壞運氣,很大程度無非是自身不願正視環實的一個藉口,考試失利、升遷無望、生活當中諸如此類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統統歸結為壞運氣,這一切不都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託詞嗎?要相信無論是強大的對手,還是強大的困難,總會有弱點、有漏洞。而那個弱點和漏洞,就是你絕地反擊反敗為勝的機會。這個時候冷靜最重要。沿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無數外強中乾的例子將博你會心一笑,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實例,戰爭之前,面對敵強我弱的局勢,曹操的首席智囊郭嘉絲毫未讓敵方兵強馬壯的表象左右自己的判斷,而是獨具慧眼地看清敵人色厲內荏的本質,從而向曹操提出了「紹(袁紹)有十敗,公(曹操)有十勝」這條著名的論斷。要準確判斷自身的實力,及時調整戰略,等待合適時機,做出與自身能力、客觀條件、大環境相符的正確選擇,要知道一蹶不振者沒有機會,沒有自知之明一味蠻幹者同樣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