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池魚林木

2021-01-18 天眼新聞

這一成語中的「池魚」指池中的魚。意思是池中的魚受連累而遭禍害;「林木」指林中的樹,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林中的樹無辜遭了禍害。比喻無辜而受連累,遭禍害。又叫「林木池魚」。

典故出自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淮南子·說山訓》。「訓」是「言」和「川」兩字構成,「言」指「勸說」「說教」,「川」本指「歸向大澤大海的水流」;「言」與「川」聯合起來,表示用言辭勸教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順暢。因為「訓」是有道理包涵於其中的言辭,也可以代表一種典範、規範、前人踐行的結果。既然是把典範拿來用,則「訓」又有延續、沿用的意思,引申義就是用成文的先例進行說教。本篇之所以用《說山訓》為篇名,本訓題解中說:「山為道本,仁者所處。說道之旨,委積若山,故曰《說山》,因以題篇。」本篇以寓言、箴言等形式解說大道之旨以及自然和人世間諸多事理,其多如山,因以篇名。《說山訓》中強調防患於未然:「良醫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文中強調要掌握事物的特性,看問題不能絕對化,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淮南子·說山訓》的其中一段說:「楚王(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五霸之一)亡(逃跑)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春秋末期宋國國君宋景公)亡其珠,池魚為之殫(盡的意思);故澤失火而林憂。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幹谷;上求楫(船槳),而下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大繩);上有一善,下有二善;上有三衰(衰減),下有九殺(減削,降格)。」

這段記載先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是「楚王亡其猿」。故事的內容是,春秋的時候,楚國國王楚莊王喜歡養猿猴。有一次,他養的一隻猿猴不知怎麼逃出了樊籠,跑進了國都附近的一片樹林裡。他的臣下連忙發動人們為他到樹林裡尋找猿猴。那麼大個樹林,實在難以找到,於是官員就命令人們把林木砍掉,覺得這樣一定能把跑了的猿猴找到。因為人們為楚莊王找猿猴而伐林木,樹林遭了大殃。第二個故事是「宋君亡其珠」。故事的內容是,春秋末期,晉國的一個大臣在晉國犯了事,於是他帶著寶珠逃到了宋國,投在了宋國司馬桓魋門下,給了桓魋許多寶珠。宋景公聽說後,想讓桓魋把寶珠交出來,而桓魋無論如何也不交。桓魋反叛,逃到了曹國,有人問他寶珠藏到了哪裡,他說扔在魚池裡了。宋景公得知後,就讓人到那個魚池裡找寶珠。人們跳到魚池裡尋找,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人們就把魚池裡的水撤幹尋找。結果,池裡的魚被連累,遭了大殃。

作者講完了這兩個故事,議論說:因此,大澤失火,附近的林子就擔憂被殃及。又舉例說明君主的權力和對下級與民眾的影響:君主想尋求美材,臣子便去砍樹木;君主想得到魚,臣子就會把溪谷弄乾涸;君主需要船槳,臣子就要運來船……君主說的事像細絲那麼小,臣子就會說成像大繩那麼大;君主有一個優點,臣子就會不惜誇張,加倍讚賞;君主想要減少三分,臣子便有九等降格。

《淮南子·說山訓》中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意思便是:作為君主,謹於修身、嚴格要求自己十分重要。在君主政治中,由於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最終破壞了王朝的現實秩序和穩定發展。《淮南子》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其作者看來,任何王朝的良性發展,都必須得民心。而要得民心,統治者必須堅持與民休息、清靜寡慾的政治原則,推行安民、利民的善政。但當時的現實卻是統治者往往因為窮奢極欲與此背道而馳。因此就容易走上濫用民力、縱慾虐民的錯誤方向,導致王朝政治淪入暴政。即使有良知的臣下冒著巨大風險向君主勸諫,其結果也往往被認為是拂逆龍鱗的狂士、二臣,受到殘酷的政治打擊。於是便形成官員千方百計向君主討好、進行巴結的歪風,一些人甚至養成了習慣。如此一來,良性的君臣關係便無法形成,王朝政治就難以穩定,以致於王朝滅亡。這便是作者告訴人們的道理。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大名成語典故——短見薄識
    《大名成語典故》由李文軍同志主編,2017年1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有關大名縣的歷史文化研究專著,通過解析與大名縣有關的成語及成語背後的故事與人物,採取敘事寫人的表現形式,濃縮提煉了大名兩千年來的燦爛輝煌。李文軍,男,1969年9月出生,大名縣大名鎮人,大學文化,教育學學士。
  • 大名成語典故——左顧右盼
    大名成語典故——左顧右盼 2020-05-06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名成語典故——指東劃西
    大名成語典故——指東劃西 2020-05-15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舉辦成語典故大會 擦亮淮南金字招牌
    淮南網訊 12月7日,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決賽在淮師附小山南校區十四小舉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斌,副市長陸晞,市政協副主席楊天標到會觀賽並頒獎。我市自被授予「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以來,從成語典故+文化、+旅遊、+城市建設等方面持續用力,積極開展與成語典故相關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擦亮這一國家級「金字招牌」。本次大會,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和旅遊局、淮南廣播電視臺和淮南成語典故研究院共同主辦,通過淮南發布客戶端淮南新媒體中心進行現場直播。
  • 臨淄:圖解成語典故——覆水難收
    悠久的歷史不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眾多名篇巨著,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被山東省政府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臨淄成語典故作為濃縮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在發生和傳承的過程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臨淄人。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2020-07-21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華文化的精髓—成語!淺談那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語
    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成語、諺語、歇後語。很多詞語不僅讀音有四種,還分別有幾個釋義,這也是令很多外國友人學漢語頭疼的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中華文化的語言精髓—成語,淺析他們背後的歷史典故。1、買櫝還珠成語典故:相傳楚國有位珠寶商人,他手上有一顆價值名貴的珍珠,為了能讓珍珠賣個好價錢,特意命人專門做了一個名貴的盒子,盒子外面鑲嵌了各種華麗珠寶。有一天,一個鄭國人花高價錢買了這顆珍珠,可是第二天,他又把盒子裡面的珍珠還給了楚國人。他說他看中的是這個名貴的盒子,不是裡面的珍珠。
  • 大名成語典故——​依草附木
    大名成語典故——​依草附木 2020-02-27 13: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蛋定人生】關於雞蛋的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之山雞舞鏡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回》:「丹桂巖山雞舞鏡,碧梧嶺孔雀開屏。」
  • 大名成語典故——​紫色蛙聲
    大名成語典故——​紫色蛙聲 2020-05-26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名成語典故——長安天子,魏府牙兵
    大名成語典故——長安天子,魏府牙兵 2019-05-27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封將成語典故元素融入旅遊景區 傳承歷史文化
    (之前曾有邯鄲市獲得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說到建在大宋御河兩岸的開封成語典故苑中的成語典故刻石,和開封鐵塔附近翻開的石雕「大書」旁立著的成語開卷有益石碑,他說,過去知道鐵面無私、黃袍加身、杞人憂天這些成語典故發生在開封或與開封有關,看了立在這裡的刻石後才知道,開卷有益、南轅北轍、雪中送炭、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成語也與開封有著密切關係。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景瑞成語典故之一:畫蛇添足
    有時候在交往過程中,如果一個典故成語恰當運用到位,可以化解尷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良好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可以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幽默感,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一個典故成語:    ,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畫蛇添足的故事:《戰國策·齊策二》記載,楚國有一個人請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約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
  • 有寓意的成語典故起名,大氣風範十足!
    成語典故不僅富含文化和底蘊,而且還很有特色,其中的意境和內涵是很多現代的簡單詞彙所不能表述出來的,所以,用成語典故給男孩起名字,基本都有特別美好的寓意。同時。這樣起的名字,既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很有意義。那接下來獵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成語典故中的好名。
  • 從成語典故看《易經》生存的智慧
    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我國的「成語典故」。成語典故,是對複雜語義的高度凝練與概括。它言簡意賅,朗朗上口,是我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凝聚著傳統精髓。這些成語典故,大多數背後都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或氣勢磅礴,或詼諧幽默,而故事背後更多的,則是意味深長的哲學和文化。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
  • 邯鄲的成語典故,都在這處大型公園裡,是4A景區免費開放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邯鄲,都是以一個成語典故開頭,其實這裡不僅有「邯鄲學步」,還有很多成語都是在這裡出現的,比如眾所周知的「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等,在邯鄲,隨處都有巷子,也許就是歷史上發生重大事件的地方,漫步在這個有著3100多年歷史的古城,各種成語典故隨處可見。
  • 成語「入幕之賓」是啥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漲知識了!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但是有很多成語比較冷門,我們很少用到,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想要學好成語,就應該讀懂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成語。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解兩個成語,分別是入幕之賓和請君入甕,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你就豁然開朗了!
  • 語文老教師直言:掌握這100個成語典故,學完半個中國歷史!
    成語作為我國語言文字的瑰寶,是精髓所在,簡簡單單的一個四字成語,背後包含了一個典故,是中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結晶。在現在的語文學習中,成語也是必考知識點,甚至可以說,語文要想考取一個好成績,成語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不管是成語考點,還是閱讀、作文都離不開成語的點綴。
  • 三五成群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近義詞有:成群結隊,反義詞有:風流雲散、形單影隻,三五成群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用於人群的分散。三五成群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三五成群(sān wǔ chéng qún)成語釋義:三個一夥;五個一群;指幾個人在一起。成語出處:明 餘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