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一、用典的形式
事典,即引用歷史故事,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
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引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的歷史故事,明確的提出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就是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言典,即化用前人言辭或詩句,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二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最後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就是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的最後一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明自己對閒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和仕宦生涯的厭倦。
二、用典的方法
明用:直接在詩歌當中點出人或事來。如曹操《短歌行》結尾:「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了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達了曹操渴望招賢納士、禮遇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的強烈心情。
暗用:也叫化用,假定讀者通曉古籍,用不著指明出處、指明是誰的事跡的用典方式。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東南,東晉時,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烏衣巷也就成了高門士族的聚居區。作者在這首詩中化用烏衣巷的典故表達了對盛衰成敗的無限感慨。
正用:「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也即正面採用典故的歷史意義。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歷史人物的典故,都是正面採用。
反用:「反其義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也就是反用歷史故事的典故。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宋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李白在他的這首詩中反用典故,表達了不願屈居人下的遠大抱負。
三、用典的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呢?所以,詩人在這裡借寫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
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詩人寫這首詞時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向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南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八百裡」是牛的名字,出自《晉書·王濟傳》,王凱有一頭牛叫八百裡,他非常珍愛,和王濟打賭時輸了,只能給王濟,王濟命令人將牛殺了炙烤後犒賞部下。
「的盧」是烈馬名,《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荊州遭遇敵人追殺,幸虧所騎的盧神勇,一躍三丈,跳過潭溪,才得脫險。
作者在這裡運用典故,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徵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在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結束,手中的斧把已經腐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作者運用典故表達自己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恍如隔世,不再是舊時光景了。
四、用典的鑑賞技巧
首先,找出詩詞中的典故。了解典故中詞句、人、事的內容意義。
一般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用典,課文或試題當中都會提供注釋,所以需要在讀詩的過程準確的判斷出哪裡用到了典故,進而理解這個典故的內容和意義。比如李商隱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了解清楚這個典故,也就明白了作者用典的意圖。
其次,對典故進行具體分析。弄清作者是明用、暗用,還是反用,明確詩人對所引用的典故的態度。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是明用典故,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後來長風破浪也比喻實現政治理想。作者在這裡藉此典故表達自己勇往直前的決心。
最後,結合詩詞的中心思想分析詩人用典的意圖,從而加深對詩人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感悟。
例如魯迅先生的《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詩是魯迅先生在上海期間眼見左翼作家受到國民黨的逮捕迫害以及自身遭到威脅的情況下寫的。
「孺子牛」一詞出自《左傳》,相傳齊景公晚年特別寵愛幼子荼,荼又叫孺子。有一次,孺子撒嬌要老父親做牛讓他牽著玩。景公就用嘴銜著繩子,雙手趴在地上不停地學牛叫。因為年歲已高,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破了門牙,「孺子牛」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了。
魯迅先生用這個典故表達了他甘做人民大眾的牛,任勞任怨,抒寫了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
用典是古代詩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可以起到「寓萬於一」「以少勝多」「言簡義豐」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更為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
它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歸納為:
去用前朝事
來說今人愁
欲說卻不盡
故向古人求
所以,要想快速學會鑑賞詩歌,快來詩文典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