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用典?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2021-01-09 詩文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一、用典的形式

事典,即引用歷史故事,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

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引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的歷史故事,明確的提出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就是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言典,即化用前人言辭或詩句,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二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最後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就是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的最後一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明自己對閒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和仕宦生涯的厭倦。

二、用典的方法

明用:直接在詩歌當中點出人或事來。如曹操《短歌行》結尾:「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了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達了曹操渴望招賢納士、禮遇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的強烈心情。

暗用:也叫化用,假定讀者通曉古籍,用不著指明出處、指明是誰的事跡的用典方式。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東南,東晉時,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烏衣巷也就成了高門士族的聚居區。作者在這首詩中化用烏衣巷的典故表達了對盛衰成敗的無限感慨。

正用:「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也即正面採用典故的歷史意義。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歷史人物的典故,都是正面採用。

反用:「反其義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也就是反用歷史故事的典故。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宋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李白在他的這首詩中反用典故,表達了不願屈居人下的遠大抱負。

三、用典的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呢?所以,詩人在這裡借寫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

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詩人寫這首詞時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向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南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八百裡」是牛的名字,出自《晉書·王濟傳》,王凱有一頭牛叫八百裡,他非常珍愛,和王濟打賭時輸了,只能給王濟,王濟命令人將牛殺了炙烤後犒賞部下。

「的盧」是烈馬名,《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荊州遭遇敵人追殺,幸虧所騎的盧神勇,一躍三丈,跳過潭溪,才得脫險。

作者在這裡運用典故,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徵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在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結束,手中的斧把已經腐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作者運用典故表達自己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恍如隔世,不再是舊時光景了。

四、用典的鑑賞技巧

首先,找出詩詞中的典故。了解典故中詞句、人、事的內容意義。

一般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用典,課文或試題當中都會提供注釋,所以需要在讀詩的過程準確的判斷出哪裡用到了典故,進而理解這個典故的內容和意義。比如李商隱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了解清楚這個典故,也就明白了作者用典的意圖。

其次,對典故進行具體分析。弄清作者是明用、暗用,還是反用,明確詩人對所引用的典故的態度。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是明用典故,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後來長風破浪也比喻實現政治理想。作者在這裡藉此典故表達自己勇往直前的決心。

最後,結合詩詞的中心思想分析詩人用典的意圖,從而加深對詩人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感悟。

例如魯迅先生的《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詩是魯迅先生在上海期間眼見左翼作家受到國民黨的逮捕迫害以及自身遭到威脅的情況下寫的。

「孺子牛」一詞出自《左傳》,相傳齊景公晚年特別寵愛幼子荼,荼又叫孺子。有一次,孺子撒嬌要老父親做牛讓他牽著玩。景公就用嘴銜著繩子,雙手趴在地上不停地學牛叫。因為年歲已高,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破了門牙,「孺子牛」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了。

魯迅先生用這個典故表達了他甘做人民大眾的牛,任勞任怨,抒寫了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

用典是古代詩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可以起到「寓萬於一」「以少勝多」「言簡義豐」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更為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

它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歸納為:

去用前朝事

來說今人愁

欲說卻不盡

故向古人求

所以,要想快速學會鑑賞詩歌,快來詩文典學習吧!

贈汪倫

相關焦點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典故是指在話語活動中所引用的一切業已發生或出現過,有其文獻依據,並具有可追溯的原初情景的敘述內容或語言形式。典故可以表現為一個詞語或成語、短語,也可以表現為一句話、一句詩甚至一段敘述。簡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兩類。   《文心雕龍》專列《事類》一篇,對典故的內涵、起源及使用進行闡釋,這說明最遲到南朝時期,用典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普遍風氣,亟需對其進行理論總結和使用規範了。
  • 近體詩寫作第七講 用典
    用典,能夠以最經濟的筆墨,實現表達內容的最大化以及思想情感的複合性,就像白酒,我們常說有什麼醬香型、清香型、鳳香型等,還有什麼複合味香型。讀者在明白和理解你所用典故的前提下去讀詩,在腦海中會將所用典故的事情已經這個事情的背景,激發起來的情緒和思想,轉移到你的詩之中,這種借而化之的作用,使你的詩中的情感和典故所展現的情感疊加,形成一種複合型的閱讀感受。
  •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梳理
    (2)結合詩歌解讀對照比較分析。將選項對應到原作品相應部分以及自己對原作品的解讀。(3)整道選擇題的整體意識。五個選項要有整體意識在判斷D的時候,要聯繫到ABCE去理解,判斷。【主觀題】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 《鶴唳華亭》用典存疑,古裝劇起名不如學學這些名家
    作為普通觀眾,面對這種「掉書袋」的現象該作何解讀?一些流行劇名中的用典方式又是否經得起推敲呢?作者:李楚翹其實,中國文學傳統中一直有師法古人的傳統。南朝梁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事類》中道:「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可見,巧妙的用典既要師古人之意,又要能於故中求新,而用典的重中之重,就是典故與文本的契合。
  • 人民日報刊文:一些領導幹部用典故總有點矯揉造作
    劉偉見  近些年出現的學者或官員用錯典故而引發的笑話不少。有的將「罄竹難書」用作褒義詞,有的將「漸漸入港」用在形容事情已經到位上。更有甚者,有人將網絡上網友編的假典當作文史典故引用,引發了媒體的批評。典故雖小,反映的卻是領導幹部的學風和作風。  在寫文章、講話中人們往往喜歡用典故來強化表達力,增強溝通效果。
  • 古詩詞中常用十五個典故,幫你理解好詩詞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兩座高峰,它們以其文字優美、含義深刻著稱於世,在詩詞中,典故是經常出現的,我國唐宋時期更是湧現出了李商隱、辛棄疾等用典高手,而用典因為它文字簡練、深刻,含義婉約、深刻,為古詩詞增色不少。昨天,盤點了典故十五個,如果沒看到的可從本人主頁中找到。
  •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當朝夕相對的人之間愈發深入了解彼此,怦然心動過後我們所面對的又皆是生活的平淡,甚至又會渴望在新的感情中繼續追求新鮮感。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全詩第一處用典。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這種無力經受考驗背後的背叛,而是用班婕妤失寵的歷史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慨。班婕妤是西漢著名的女文學家,本名班姬,婕妤是她後來的封號,因而後世稱其班婕妤。
  • 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總結以來是說,做事、為人、做官、為政,沒有不能好好開頭的,卻少見能有好好到頭的。這句話是提醒人們,善始容易、善終不易,虎頭不難、蛇尾常見。 那麼,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人民日報出版社首發《習近平用典》,集納被引用的古代典籍中治國理政經典名句。
  • 王昭君、毛延壽的公案與唐詩中的美術典故
    否則他們很難以《慶雲圖》之類的繪畫作品起興,寫出切題的詩歌。換句話說,如果對繪畫缺乏必要的了解,又碰到這樣的考題,考科舉這事對士子來說,將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然如此,唐詩中湧現出那麼多涉及美術的詩歌,對我們來說,就很容易理解了。除了主流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之外,唐詩的描寫內容,也廣泛及於各種美術題材。僅就淺見所及,唐詩中可以列為專題的美術問題,至少有十個以上。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這第一誇,他誇的是自己的髮妻,愛人過壽,他寫下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在詞中他寫道:「年年堂上壽星圖」,是滿滿的祝福,字裡行那股子恩愛勁兒令人會心一笑。這第二誇,是在《清平樂·村居》中,誇鄰居家的小兒子,「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可愛調皮的小娃娃,辛棄疾當真是喜歡得很。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辛棄疾的第三誇,誇的是好友範如山,詞名《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
  • 何為押韻?詩歌的韻腳一般都在這裡
    韻是一首詩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中使用韻,我們叫做押韻,也可稱為協韻或者叶韻(葉通協)。同韻母的字在詩的偶數句句尾最後一個字重複出現的情況,就是押韻,這個字就是韻腳。對於近體詩而言偶數句押韻,即律詩為二四六八句,絕句為二四句,而且只能壓平聲韻。近體詩相對於古體詩而言更為嚴格,近體詩只能一韻到底,古體詩相對來說是允許換韻的。在詩歌當中,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一般在第二句出現。
  • 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未有過的事情,這有何典故?
    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未有過的事情,這有何典故?文|歷史趣味學說小編的舍友是一位非常愛睡懶覺的人,平常沒有工作根本不會早起,不到吃午飯根本看不到她。但是今天沒有工作,她卻在7點的時候就起床了。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應該有時候也會用到或者聽到過這種形容。其實「破天荒」還是一個成語,因為成語除了四個字的以外,還有一些三字、六字、八字等多字成語。這就代表著,「破天荒」並不是我們現在的人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在古時候就有典故存在。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破天荒」的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的歷史文化。
  • 見面常說「唐突」,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有什麼典故嗎?「唐突」不是個人,也沒有什麼典故在裡面,這是一個簡單的本意詞語。何為「唐」?「唐」,從庚從口。「庚」字本意不明,但大多以樂器、採果實、篩糠器為原型,在古代實有繁盛殷實的意思。這裡取口中錦繡之意,即口出浮華大言,謂之「唐」。後來多指言辭虛誇。
  • 五月五過端午,這一天都有什麼講究,端午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端午將至,想必家家戶戶都在為迎接端午做準備吧!每當過節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熱鬧的氛圍,家人朋友們相聚在一起品嘗美食,感受節日特有的風採,延續祖先們建立的習俗。但是在端午眾多的習俗當中,又有多少被大家所了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索端午習俗,更加滲透地去了解它吧!
  • 中考|部編版古詩詞典故匯總「適用於2020中考」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用較少的詞語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語以表達較多的今義,用典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理解古詩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理解不到位,就會造成答題失分,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中部編版古詩詞中出現過的典故,趕緊收藏學習吧。
  • 這位在英國突然爆紅的中國詩人,是如何成為詩國中的鳳凰的?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正因為他狂傲,所以少時就樹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的抱負,並且有勇氣去攀登古典詩歌的高峰。然而杜甫的性格中又有謹慎的一面。這不僅體現在他在政治生活中「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
  • 《武帝紀》中的7個成語典故,你了解幾個呢?
    其實今人常用的成語,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要麼約定俗成,要麼有教育意義。來看《三國志》中的典故吧,這次是《武帝紀》,主角是曹操,字孟德。贓汙狼藉「長吏多阿附貴戚,髒汙狼藉。」貨賂並行「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並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這段來自裴松之引注的《魏書》,其實在黃巾起義之前,漢朝就已經挺腐朽的了,當皇帝的帶頭賣官鬻爵哪能好得了。「貨賂並行」的意思是用金錢、財物收買別人,把有才者擋在門外,讓無才者身居高位,連三公這種級別的官職都可以拿來賣,這世道有多黑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