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詩詞,可以發現,幾乎每首詩都有一個韻腳,從最早期的古體詩《詩經》開始到近體詩幾乎都能找到詩的韻腳,詩有韻腳讓人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韻是一首詩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中使用韻,我們叫做押韻,也可稱為協韻或者叶韻(葉通協)。同韻母的字在詩的偶數句句尾最後一個字重複出現的情況,就是押韻,這個字就是韻腳。
對於近體詩而言偶數句押韻,即律詩為二四六八句,絕句為二四句,而且只能壓平聲韻。近體詩相對於古體詩而言更為嚴格,近體詩只能一韻到底,古體詩相對來說是允許換韻的。在詩歌當中,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一般在第二句出現。也有例外,有的詩歌當中韻腳出現在首句,這個稱為首句起韻。
任何詩歌都必須押韻,這是硬性規定,是為了增加詩歌的音樂節奏感,也為了使聲調和諧,方便記憶。那麼押韻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通過以下的例子可以分析一下。
春宮曲
唐代·王昌齡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這是一首宮怨七絕,寫的是漢宮舊事。詩的前兩句寫景,以春開頭,首句寫了「桃」點明時節,正值萬物復甦的季節,「未央殿」這是漢朝時期的正殿,也是這首詩事件所發生的地點。前兩句看起來是描寫一幅月光下春意盎然的自然風光,其實是暗指歌女受到漢武帝喜愛。後兩句直接點明受寵的程度,但是特地點明「新承寵」其實是抒發舊人如今的怨恨。這首詩有三個韻腳。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一首弔古懷鄉的七言律詩。整首詩既有對現實景物的描寫,又有詩人融入的豐富想像。雖然整首詩看起來是寫黃鶴樓,其實是由黃鶴樓引出的一系列聯想來抒發詩人所產生的物是人為之感,直接為寫家鄉難回的的思鄉愁緒鋪平道路。通過時間和空間的摺疊組合使整首詩染上悲情愁緒。有七律之首的美名。這首詩歌有四個韻腳。
這兩首詩歌的韻腳都非常的明顯。王昌齡的《春宮曲》為首句起韻,三個押韻的字分是「桃」、「高」、「袍」,都壓「ao」的韻。崔穎《黃鶴樓》的韻腳都在偶句上,四個押韻的字分別是「樓」、「悠」、「洲」、「愁」,都壓「ou」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