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主辦
【(2021)第4期總計128期】
榮譽顧問:張詩劍 蔡麗雙 峭巖桑恆昌 李發模 傅天虹 盼耕 非馬 薩仁圖婭 洪三泰 綠島 楊四平莊偉傑 陸萍 桂清揚 董培倫 蔡宗周 蔡旭 張立中 陶發美 藍海文 周榮 林峰 唐大進 施學概 許連進 無名 陳麟 方明 黃熾華 喬延鳳 周瑟瑟 車延高 萬龍生 張興泰(鴻碩)
文/趙青山
倉央嘉措詩歌以其獨具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在藏地風靡傳唱,歷經300餘載而不衰。1930年被譯介到漢語文化圈以來,漸次在文人、學者之中產生影響,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藉助大眾傳媒的宣傳力度和優勢,倉央嘉措詩歌開始在大眾讀者群中間贏得盛譽,並掀起所謂「倉央嘉措熱」的波瀾。其纏綿的情思、玄秘的禪理、唯美的詩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詩人,他們把這種詩體稱為「倉央體」,紛紛效仿,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作。下面試從格律的視角,對倉央嘉措詩歌創作與傳播中的藝術特色略作剖析。
一、藏族詩歌的格律傳統
藏族詩學有著歷史悠久的格律傳統。
早在13世紀初期,藏族學者貢嘎堅贊就將古印度梵語著作《詩鏡》譯介到藏地,成為藏民族自己的指導詩歌寫作的重要美學理論著作。這部著作主要闡釋了詩的形體、修飾和克服詩病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該著有以下幾個特點:一、重視詩歌的形體(即詩體)建設。二、認為修辭是形成詩歌語言的主要手段。三、著作本身就是一部格律詩集。因為《詩鏡》是用韻文體寫的,藏文譯文實為656.5首(第二章梵文第309首藏文譯為兩首,第三章第161首譯文只有半首),絕大多數為七字句,共佔623.5首,其餘的六字句的1首,九字句的12首,十一字句的18首,十三字句的1首,十五字句的1首,以此觀之,整部詩集就是標準的詩體整齊的格律詩集。如:
yontan vdibcu vaidarbhavi
lamgyi srogtu bshadpa yin
vdidag phalcher bzlogpas ni
gaudavi lamdag mtshonpa yin
(拉丁字母轉寫)
這十種詩的品德,
說是南方派的命脈。
與此大體相反的,
顯示東方派的風採。
(漢譯)
——《<詩鏡>四體合璧》,趙康編譯 ,中國藏學出版社 , 2014.06 ,第30頁。
十五世紀初期的宗喀巴大師社會活動時期,在《詩鏡》美學理論著作的影響下,藏族文學產生了一種新的詩體「年阿體」(Snyan-ngag)。這種體式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詩歌長度不限,短至一兩句,長達數百句皆可;二、格律比較靈活,少至七個、九個音節、多達十五、十七個音節都行,甚至幾種不同的格律可以出現在同一首長詩中;三、創作手法方面主張精雕細琢,講究華麗繁富,追求錯彩鏤金的藝術效果。比如,宗喀巴大師有一首「年阿體」的《薩班贊》:
到達知識大海之彼岸,
為經論寶洲地之總管,
美譽遠揚傳入眾人耳,
薩班大師,受稀有頌讚。
睿智明察諸事物本性,
慈祥賜予格言宴眾生,
佳行專修佛祖所喜業,
諱稱尊名我向你致敬。
你的智慧純無垢,
學識無邊極淵厚,
如同光輝爍神路,
透照我迷惘心靈,
袒露無遺我驚奇。
極廣佛智似文殊菩薩,
極白雪山之域眾生的,
極美項珠輝照普天下,
極力消除陰霾,薩迦巴。
舉世無雙的佛王護法。
遍知一切的文殊菩薩,
精通五明的火班智達,
雪域唯一祜主,薩迦巴。
不分晝夜向你頂禮拜,
你的「相好"世代放異彩,
願睹尊身常轉聖法輪,
願聞教語不斷入耳來。
——《倉央嘉措詩傳》,馬輝,苗欣宇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6年10月,第233頁。
此詩的藏文原本,共六個詩段,除第三個詩段是五句、每句七音節外,其餘各段都是四句、每句九音節。這首詩能體現出一些「年阿體」的特點。比如,把「知識」形象化為「大海」,「經論」形象化為「寶洲」,「格言」形象化為「美宴」,在它們之間還各省略掉一個屬格「的」字。另外,詩的第四個詩段的四句,運用了句首一字重疊式。這些修飾、音律等方面的手法,都是受到了《詩境》的影響的。這種詩體,並沒有規定每首詩必須統一的幾言幾節,和當今詩壇的格律體新詩的「複合式」的美學追求是極其相似的。
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社會活動時期,「年阿體」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發展並完善《詩境》理論美學體系的學者中,很多一部分是佛教人士,甚至很多《詩境》的註疏都是由佛學深厚的高僧完成的。比如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有一本《詩鏡釋難妙音歡歌》,其中有一首讚美妙音天女的詩,這首詩每句是九個音節,—共四句:
身在潔白水生之蕊心,
梵天女兒嫵媚奪人魂,
彈奏多弦吉祥曲悠揚,
向您致敬如意心頭春。
——《倉央嘉措詩傳》,馬輝,苗欣宇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6年10月,第233頁。
其中,第一句中的「水生」是「荷花」的異名,第二句中的「梵天女兒」即「妙音天女」,第三句中的「多弦」是「琵琶」。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此時的「年阿體」詩歌,在修辭方面比宗喀巴時期更為華麗和複雜;在詩體方面,恰如漢語詩歌的九言絕句。也就是說,「年阿體」越來越具有了「格律詩」的意味。
到了十八世紀之初的倉央嘉措社會活動時代,《詩鏡》已成為文人寫作詩歌的經典教材,詩歌在創作理論和技法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年阿體」的詩體更加規範,格律更加嚴謹、辭藻雕琢也愈加匠心,追求格律也成為藏族詩歌創作的重要特色。
二、倉央嘉措詩歌創作的藝術追求
在倉央嘉措時代,《詩鏡》美學理論體系對藏族詩歌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在其影響下形成的「年阿體」也愈來愈成為格律嚴謹的「文人詩」。這種詩體雖然詩體精美,辭藻華麗,但語言大多以佛家教義語言為主,不太適宜在民間流傳。這也和漢民族近體詩詞在二十世紀之初的「五四運動」時期的境況相類似。因此,倉央嘉措的詩歌創作既受到《詩境》的影響,追求詩體的精美,同時在語言上也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吸收一定的民間口語,採取了「諧體」的民歌形式。正因為如此,倉央嘉措的詩歌深受人們喜愛,也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甚至個別詩歌還逐漸演化成了民歌。
藏民族詩歌中具有格律性質的「諧體」民歌詩體,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個音節,兩個音節一停頓,分為三拍,節奏為二二二,即「四句六音節三頓」。也可以偶有六句、八句構成者,但句數必須為偶數。四句中或全為鋪陳,或通篇用比,亦可鋪陳、用比參半,而且鋪陳、用比順序比較靈活。誦讀時強調語氣,一、三句用升調,二、四句用降調。用韻不甚講究,但節奏性很強,配上音樂就可吟唱,還可伴之以舞蹈。倉央嘉措在運用這一體裁時,還特別注意了用韻,三分之二的章節使用了隔句韻、連句韻、首尾韻等尾韻形式,形成了整齊而又起伏的節奏,具有強烈的音樂感。另外疊字也構成倉央嘉措詩歌音樂感的另一方面,這種特徵是在《詩境》影響下形成的藏語詩歌格律形式,包括句首疊字、句中疊字、句尾疊字等多種情況。
如倉央詩第1首(拉丁字母轉寫),就屬於一三句尾韻、二四句疊字尾韻(交韻):
shar phyogs ri bohi rtse nas
dkar gsal zla ba shar byung
ma skyes a mahi zhal ras
yid la hkhor hkhor byas byung
——《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傳播研究》,榮立宇,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145頁。
如倉央詩第24首(拉丁字母轉寫),就屬於一三句、二四句疊字尾韻(交韻):
mdzangs ma'i thugs dang bstun na
tshe vdi'i chos skal chad vgro
dben pa'I ri khrod vgrims na
bu mo'i thugs dang vgal vgro
——《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傳播研究》,榮立宇,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44頁。
再如,倉央詩第33首(拉丁字母轉寫),也屬於疊字尾韻(一二四押韻)
snying thub rku la shor song
mo phyha rtsis vbul ran song
bu mo gdung sems can ma
rmi lam nang la vkhor song
——《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傳播研究》,榮立宇,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45頁。
倉央嘉措深受《詩鏡》美學理論影響,傳承了「年阿體」中善用修辭的優秀傳統,巧妙運用各種表現手法,使作品更為生動鮮活、情趣盎然。如託物起興:「表面化水的冰地,不是騎牡馬的地方;秘密愛人的面前,不是談心的地方」(於譯本第三十八節),以「在表面化水的冰地上騎馬」引起「在秘密愛人前談心」,表示都有相當的危險性;如比喻:「青年老後的身軀,比南方的弓還要彎。」(於譯本第二節),以南方的弓比喻人衰老的身軀;如比擬:「柳樹愛上了小鳥,小鳥愛上了柳樹。」(於譯本第五十八節)將柳樹和小鳥當作人一樣,具有了愛戀與情感;如遞進:「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第二最好是不相識,如此便可不用相思」(於譯本第六十二節),第次表現愛情的煎熬;如對比:「寶貝在手裡的時候,不拿它當寶貝看;寶貝丟了的時候,卻又急得心氣上湧。」(於譯本第二十九節),將寶貝在手裡和丟了以後兩種不同的心理進行強烈的對比等等。除此之外,倉央嘉措詩歌很少直抒胸臆,大部分都是將纏綿的情感和玄秘的禪理,通過「意象」融合於常見的事物之中,如用「明月」、「蜀葵花」指代愛人,用「喇嘛」象徵宗教等,然後加以想像、聯想,創造出一定的意境,託物寓意,含蓄表達。這些表現手法,寄情於景、情景交融,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直白,增加了詩歌的意蘊,不僅反映出千百年來藏傳佛教的文化積澱,也使得語言更加優美雋永,為倉央嘉措詩歌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三、倉央嘉措詩歌傳播中的格律藝術
正因為倉央嘉措詩歌直接傳承了藏民族詩歌格律的優秀傳統,採用了「諧體」的民歌形式,同時吸取了大量的民間語言,成為一種創新的藏文格律詩體,所以倉央嘉措詩歌在漢語文化圈的傳播大多都是以漢語格律詩的形式進行的。
有人可能會問:藏文不是漢字,藏文詩歌的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十三字句等,怎麼能夠和漢語詩歌的詩體整齊的格律詩相比呢?其實,從語言方面來看,漢藏語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一、漢藏語系同屬單音節聲調語言;二、漢藏詩歌在節奏的劃分上,基本上都是以兩字(音)頓為主。三、漢藏詩學傳統對於詩歌跨行的限制也十分類似,漢藏詩歌中的跨行現象遠遠少於英語詩歌,基本上都是一個詩行表示一句完整的意思。因此,漢藏詩歌既然存在著很深的詩學美學淵源,那麼我們在比較、研究、借鑑以及對等譯介漢藏詩歌格律時,就有了極大的便利性。
自1930年著名藏學家于道泉教授翻譯的《第六代達賴喇嘛倉洋嘉錯情歌》問世,開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研究之先河以來,倉央嘉措詩歌在漢語文化圈的傳播非常廣泛而迅捷,近百年來,漢譯版本達到了二三十種之多。這些漢譯版本主要有二種形式:一是運用古代漢語言的整齊的近體格律詩形式,二是運用現代漢語言的格律體新詩形式。
(一)運用古代漢語近體格律詩形式譯介的版本主要有:曾緘的七言譯詩:「一自魂消那壁廂,/至今寤寐不斷忘,/當時交臂還相失,/此後思君空斷腸」(其六)。於貞志的七言譯詩:「欲題新詞寄嬌娘,/風吹雨蝕半微茫。/我有相似千般意,/百磨不滅銘肝腸。」(其六)。毛繼祖的六言譯詩:「對她一見鍾情,/夜裡想她難睡;/白天沒有談成,/心被相思磨碎。」(其六)。劉希武的五言譯詩:「自從見佳人,/長夜不能寐,/相見不相親,/如何不憔悴。」(其六)。由於倉央嘉措詩歌本身就是規範嚴謹的格律詩,而上述譯者也都是深受漢語古典詩詞文化浸潤的學者,所以他們的譯詩,結構上起承轉合,韻律上偶句押韻,語言上精雕細琢,具有濃鬱的古代漢語近體格律詩的風味。
(二)運用現代漢語言的格律體新詩形式譯介的作品如:
1、高澤言的譯詩:第十一首
晚空在肩頭微笑,無知的女人
翹首於風月之上,出售著青春誓約
輕浮的蛇,輕浮的同心結
色彩斑斕,如同水兒,遁地無痕
——複合式
全詩四句,句式參差,一四句、二三句押韻,為抱韻。
2、無患子的譯詩:第二十三首
無法阻擋自己內心的愛慕
且問她一聲可否終身相戀
她回答願活著相伴每個長夜
除非死亡來將我們拆散
——複合式
全詩四句,句式參差,偶句押韻。
3、龍冬的譯詩:第四十八首
能說三句知心話的地方,
在幽深的草坪柳牆邊上,
那裡除了麻雀畫眉喧鬧,
任他誰人都是無法聽到。
——整齊式
全詩四句,句式整齊,一二三四句各自押韻,為隨韻。
4、傅師仲的譯詩:第四十九首;
拉薩的人煙稠密,
瓊傑的人兒漂亮;
我自幼相識的姑娘,
就生長在瓊傑地方。
——複合式
全詩四句,句式參差,偶句押韻。
5、莊晶的譯詩:第五十二首
帽子戴到頭上,
辮兒甩到背後。
那位說「請多保重。」
這廂說「請你慢走!
「恐怕您又要悲傷了,」
「過不久就會聚首!」
——複合式
全詩六句,句式參差,偶句押韻。
以上運用現代漢語言譯介的倉央嘉措詩歌,詩行的排列大多追求詩節內的詩行對稱。無論詩句整齊,還是詩句參差,每首詩詩行間的節奏都大致相等,有的偶句押韻,有的使用抱韻,有的使用隨韻。整體來看,其詩體形式基本類似於當今詩壇的格律體新詩「整齊式、複合式」的格律美學追求。
二十一世紀倉央嘉措詩歌的傳播還有一種特別奇特的現象——「謬傳」,即大量的非倉央詩以倉央嘉措詩歌的名義出現,並且在大眾傳媒(網絡、電視、電影、報刊、雜誌)上廣泛流行。人們不但不去辨別真偽,反而一廂情願的以偽作真,並以訛傳訛,推波助流,成為新世紀人們重新認識五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全新紐帶。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在尋找精神家園時對於那種純真情感的渴望與追求的現實反映。常被歸入倉央嘉措名下的非倉央詩主要有:《信徒》《見與不見》《十誡詩》等。究其原因,固然內容上纏綿的情思、執著的真情、玄秘的禪理契合了現代社會的精神追求,但精美的詩體形式、精心雕琢的語言給讀者所帶來的美學意蘊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就這三首流傳甚廣的「謬傳」詩的詩體形式來看,由網絡作者皎月清風、白衣悠藍創作的《十誡詩》,全詩十二節,每節二行,每行七言,偶句押韻(第六節破律),屬於標準的整齊式格律體新詩。
《十誡詩》 作者:皎月清風 白衣悠藍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倉央嘉措情詩賞析》,霍洪聲編著 ,中國三峽出版社 , 2011.01,第180頁。
由何訓田創作的《信徒》,全詩三部分,每一部分四節(或五節),每節之間的詩行對稱排列,大多採用隔(數)行押韻的形式,屬於標準的對稱式格律體新詩。
《信徒》節選 作者: 何訓田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情詩賞析 》,霍洪聲編著 ,中國三峽出版社 , 2011.01,第170頁。
由扎西拉姆·多多創作的《見與不見》,全詩五節,前四節每節三行,詩節對稱排列,最後一節詩行獨特排列,全詩各節最後一句押韻(第三節尾句破律,不押韻),屬於標準的複合式格律體新詩。如:
《見與不見》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間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倉央嘉措情詩賞析》,霍洪聲編著 ,中國三峽出版社 , 2011.01,第174頁。
綜上所述,倉央嘉措詩歌是藏民族的規範嚴謹的格律詩。其建立在藏文語系的單音節語言、二字音節奏、詩句完整少跨行的語法文法基礎之上,以整齊的詩體、鮮明的節奏、流暢的韻律、多彩的語言關照生命,關照真情,關照人生,關照禪宗,開創了一代藏民族詩歌之詩風。現代詩人學習「倉央體」,脫離了藏文語系,也脫離了古代漢語(文言)語系,運用全新的現代漢語言進行創作。因此,就要傳承倉央嘉措詩歌的美學精華,樹立鮮明的詩體意識,堅守整齊、對稱的美學原則,對詩作的創作技法、韻律節奏、語言修飾、形式結構等進行現代化的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倉央嘉措詩歌風韻的、具有中華民族詩歌氣度的、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2020年7月29日
主要參考資料
1.《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傳播研究》,榮立宇,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2.《淺析藏漢詩歌翻譯中的<倉央嘉措情歌>漢譯本》,叄知扎西,西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年5月
3.《<倉央嘉措情歌>研究》,李威,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4.《<詩鏡>四體合璧》,趙康編譯,中國藏學出版社 , 2014年6月
5.《倉央嘉措詩傳》,馬輝,苗欣宇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6年10月
6.《倉央嘉措情歌集秘傳》,莊晶譯,民族出版社,1981年8月
7.《此生雖短意纏綿 倉央嘉措情詩珍本》,無患子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15年3月
【附錄】趙青山:雪域情殤(八行花環體新詩)——講述倉央嘉措的故事
01
前 生
佛祖拈起了一枝雪蓮
雪地裡寂寞開了千年
佛祖灑下了一滴聖水
布達拉佛緣結了千年
須彌座前的一眼柔波
紅塵裡相思悽惻哀婉
轉山路上的一次邂逅
紅塵裡幽怨生死纏綿
02
轉 世
紅塵裡幽怨生死纏綿
前世裡輪迴投向人間
命運的經輪悄悄轉動
隱藏的樂園吉祥圓滿①
氆氌袍傳遞阿媽溫暖②
雪山上白雲盛開如蓮
每寸土地都香氣四溢
薩瑪酒歌啊情意悠遠③
03
相 遇
薩瑪酒歌啊情意悠遠
仁增旺姆啊如雲如煙④
勒布溝畔碧綠的山坡
迴響著你清脆的羊鞭
錯那湖裡如鏡的藍天
蕩漾著你如花的笑臉
前生伴我千年的仙鶴
化作凡女來接續情緣
04
成 佛
化作凡女來接續情緣
化作佛身來延續佛緣
祥雲與靈光翩然下凡
靈童念起了六字真言
梵音與經幡倏然升天
活佛降臨到蓮花臺前
布達拉宮啊香菸繚繞
拉薩街頭啊隨意留戀
05
死 別
拉薩街頭啊隨意留戀
瑪吉酒館啊燈火闌珊⑤
千萬裡跋涉當壚沽酒⑥
只為了追尋前世情戀
月光下舞步夢繞魂牽
酒杯裡搖曳刻骨思念
活佛世界與情愛無緣
心愛姑娘也生死難見⑦
06
逃 遁
心愛姑娘也生死難見
肉胎法身遭宿命誣陷⑧
佛能渡眾生到達彼岸
不能渡「倉央」塵世流年
佛能渡眾生情愛圓滿
不能渡「巴珠」空谷幽蘭⑨
我如世事棋局的棋子
青海湖畔隨浮雲流轉⑩
07
涅 槃
青海湖畔隨浮雲流轉
放下塵念也放下執念
自由行走在雪域高原
為天下蒼生祈福祈願
自由行走在雪域高原
為人間兒女廣結心緣
我是世上最美的聖僧
頌一曲道歌天地清歡
08
圓 寂
頌一曲道歌天地清歡
佛門聖地原來在民間
用塵世的一生去參悟
用塵世的一瞬去輪轉
用此生的牽掛去思念
用此生的等待去涅槃
留一縷青絲再續前緣
佛祖拈起了一枝雪蓮
09
倉 央
佛祖拈起的一枝雪蓮
紅塵裡幽怨生死纏綿
薩瑪酒歌啊情意悠遠
化作凡女來接續前緣
拉薩街頭啊隨意留戀
心愛姑娘也生死難見
青海湖畔隨浮雲流轉
頌一曲道歌天地清歡
注 釋
①倉央嘉措的出生地——門隅,藏語意為「隱藏的樂園」。
②氆氌(pǔ lu)袍,是藏族人民手工生產的一種毛織品,細密平整,質軟光滑,可以做衣服、床毯等,舉行儀禮時也作為禮物贈人。
③薩瑪酒歌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為7個字或9個字組成一句,詩節無定數。最初只限在喜慶酒宴上,後來集會、離別、歡聚、婚宴、勞動時都可以唱,更多的時候還是要以酒伴唱。
④仁增旺姆是倉央嘉措幼時玩伴及戀人。
⑤ 意指西藏拉薩「瑪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黃色的小樓。
⑥據傳倉央嘉措離開那錯宗,在浪卡子坐床成佛,到拉薩布達拉宮學經修持後,戀人仁增旺姆千裡迢迢,到瑪吉阿米酒館當壚賣酒尋找戀人。
⑦仁增旺姆無故失蹤,有人說是第巴桑結嘉措為斷絕倉央嘉措紅塵之念嘉措所殺;有人說為政敵拉藏汗為嫁禍第巴桑結嘉措所殺;有人說為人所逼遠走他鄉,嫁為人婦。
⑧意指政敵拉藏汗誣陷倉央嘉措為假達賴喇嘛。
⑨「巴珠」是藏族姑娘的頭飾,意指倉央嘉措的戀人仁增旺姆。
⑩指倉央嘉措在青海湖畔失蹤。有人說生病而亡,有人說為政敵拉藏汗所害,有人說為格魯派教眾所救,匿名逃亡青海阿拉善地區講經布道,本詩採用後說。
指倉央嘉措運用西藏民歌形式創作的詩歌,有的反映勸善勸義的佛教教義,有的反映男女情愛之思,後世多以情歌傳之。
據傳倉央嘉措在青海阿拉善地區承慶寺圓寂,終年64歲。
據傳倉央嘉措圓寂後,人們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隨身攜帶的一縷青絲。
作者簡介
趙青山,網名死水吧,1965年生,山西省平遙縣人,教師。重慶市詩詞學會格律體新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香港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研究員。多年關注並研究現代格律詩,其詩論及詩作散見於《世界漢詩》《東方詩風》《格律體新詩》《并州詩匯》《北鬥詩刊》《中華詩詞》《常熟理工學院學報》《詩學》《太原日報》《寧夏日報》等報刊雜誌上發表。著作有:《雅園詩選》(編委)、《雅園詩論選》(主編)、《雅園詩派研究》《現代格律詩家評傳》《現代格律詩學概論》《現代格律詩發展史》《十四行花環體詩選》(主編)、《中華詩園》(主編)、《尋詩問律》(詩集)、《向律而歌八行花環體新詩選》(詩集)。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社長:周瀚博士
總編輯:沙浪(香港)
名譽社長:何佳霖 陳美慧 林凱旋 黃元元
副社長:木子 路羽 文榕 冬雪驕陽
執行總編輯:無定河 邊小嶸 劉蕾
名譽編委:李遠榮 唐至量 張繼春 宋詒瑞 陳娟 徐國強 餘曉曲 芯尼 趙青山 周劍平 陳亞洲 馬彥 鄧瑛 陳華美 璐瑤 胡金全 知止 伊夫 曾經滄海 向雲 鍾晴 李育才 維港泊人 夏智定 山林 厲雄 吳燕青 陳利平 陳積民 陸千巧 陳君
主編:狂蜂
副主編:彭鳴 邊海雲
執行副主編:詹柳青 王廣田 茆春香 雅詩蘭 姜秀軍 黃德芬
責任編輯:章誌文 關敏儀張秋玲 豐鈴 冰雨 慧聞香小象安之 陳如琹
團隊:
國際華文詩人筆會
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
中國蕭軍研究會
世界華文愛情詩學會
華夏新詩研究會
《伊甸園》詩刊社
《新國風》詩刊社
華美文學社
國際福林詩社
國際新行詩社
《國際漢詩探索》
《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五洲華人文藝》
華語詩學會
《詩殿堂》(漢英雙語詩刊)
中國先鋒作家詩人文化藝術創作聯盟
《國際詩歌文化傳媒詩詞方舟》
國際漢詩評論學會
香港青年文學促進會
愛情詩探索學會
圖片除署名外 其它均來源於網絡
會員投稿郵箱:Guojishige168@163.com
轉載請註明「國際漢詩研究專刊」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