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李婷
11月1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杜甫草堂博物館浣花園林區萬竹廣場盛大開幕。在開幕後的5天裡,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齊聚成都,坐而論道、採風創作、詩歌快閃……記者了解到,此次詩歌節的配套活動精彩紛呈,詩歌節不光是詩人們的坐而論道,也是普通公眾感受文化魅力的節日哦。
展現天府文化魅力
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助力
中國詩歌節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與承辦地省市政府共同舉辦,是國內最高規格的詩歌盛會。通過節會宣傳,展示中國詩歌創作和研究成果,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詩歌反映時代、走向群眾的新途徑新形式,推動詩歌藝術繁榮發展,振奮民族精神,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本屆中國詩歌節在秉承前五屆弘揚中華詩歌傳統、推動詩歌藝術繁榮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辦會理念基礎上,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決戰脫貧攻堅、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新時代最強音融入其中,用學術交流、吟誦表演、創作採風、藝術賞析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式讓詩歌走向群眾,反映時代。成都作為蜀地的重心,歷來都與詩歌有著特別的緣分,有很多偉大的詩人在蜀地寫出傳世佳作,很多偉大的詩人也誕生在蜀地。直到今日,四川的詩歌,尤其是成都的詩歌已成為一個城市的精神地標。此次詩歌節將多層次詮釋成都獨具一格的生活美學,充分展現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擴大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坐而論道
詩歌名家大腕成都展開觀點碰撞
作為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的重要亮點,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論壇於今(2)日在成都舉行。100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將就世界格局與本土寫作的美學轉化、抗疫詩歌的時代擔當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巴蜀文化、傳統資源與新時代創造等主題舉辦詩歌論壇活動,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展開觀點碰撞。
據了解,詩人呂進將就《巴蜀,中國新詩的聖地》為題,與大家分享巴蜀的詩歌文化。他認為,四川有深厚的文脈,這裡是李白的故鄉,也是杜甫草堂的所在地。蜀人陳子昂、蘇東坡、楊慎都是大家。在現代,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馬識途等「蜀中五老」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新時期以來,四川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就有三位:周克勤、王火、阿來。李白以降,四川從來是詩的故鄉。再回頭看重慶,這裡也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歌傳承,尤其是三峽地區。三峽是詩之峽,是一片詩的沃土,而奉節則素有「詩城」之稱。詩人楊克將以《打通傳統巴蜀和川渝新時代的時空》為題,進行觀點分享。他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大量寫巴山蜀水的作品,更為今天的寫作提供了借鑑和創造新的可能的強力支撐。
採風創作
感受成都詩歌氛圍
「自古詩人皆入蜀」,歷代文人墨客都沿著蜀道進入四川,在這裡留下了文學作品。隨著時代變遷,詩歌傳統沒有被中斷,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成都是中國新詩的重要發祥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整個現代詩歌運動過程中,成都是一個重鎮。11月3日,詩壇名家大腕們將走進成都這個詩歌的國度,感受這裡的詩歌氛圍。他們將來到「戰旗村」、七裡詩鄉城市綠道、成都市規劃館、騰訊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等成都具有代表性的點位進行採風創作,體驗成都生活美學,感受高新產業、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區魅力,創作一批謳歌鄉村振興、全面小康、新時代共創中國夢的主題詩歌。
七裡詩鄉傳承千年「詩」的基因,秉承以詩意棲居的美學價值理念,形成移步換景、相融共生的鄉村田園景致。值得期待的是,屆時,在七裡詩鄉青城灣,詩壇名家們將在山水田園之間舉辦「詩與遠方」詩歌朗誦音樂會。著名詩人、朗誦藝術家與當地農民詩人一起吟誦經典詩句,在柳街薅秧歌表演和民族管弦樂悠揚樂曲聲中感受詩歌之美。
詩歌進社區、校園
詩歌快閃在身邊
從詩文的角度去看成都,你會發現遊走在哪裡,都能和古人有靈犀相通之感。晴空萬裡時,抬頭就能看到西邊的雪山,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下就從唐代衝到你的面前;「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假如是路過駟馬橋,會記得唐人岑參寫過「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他似乎聽到了司馬相如「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的回音……關於成都的詩詞歌賦實在太多了,錦江、青羊宮、浣花溪、望江樓、武侯祠……幾乎成都的每個角落都有詩文流淌。11月3—7日,詩歌節還將在棗子巷、草堂小學、石筍街小學、華僑城方庭等地舉辦經典詩歌吟誦、詩歌沙龍、詩歌快閃等群眾性詩歌文化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誦詩、愛詩、樂詩」的良好氛圍,推動詩歌進校園、進社區、進綠道、進景區、進書店。
據悉,詩歌節期間還將舉行「詩意匯蓉城」名家詩歌大講堂、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特刊出版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