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未有過的事情,這有何典故?
文|歷史趣味學說
小編的舍友是一位非常愛睡懶覺的人,平常沒有工作根本不會早起,不到吃午飯根本看不到她。但是今天沒有工作,她卻在7點的時候就起床了。對此我們幾個舍友都覺得神奇,說她是開天闢地頭一遭,竟然「破天荒」的起了早。那麼大家對於「破天荒」這種形容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其實就是指之前從未有過,從未出現過的事情。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應該有時候也會用到或者聽到過這種形容。
其實「破天荒」還是一個成語,因為成語除了四個字的以外,還有一些三字、六字、八字等多字成語。這就代表著,「破天荒」並不是我們現在的人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在古時候就有典故存在。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破天荒」的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的歷史文化。
首先要說的是「破天荒」在一開始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而是表示突然獲得成就,揚名立萬了。那在古代能夠揚名立萬的方法,大家能想到什麼呢?自然是科舉考試。古人對於科舉非常重視,但是自古文人相輕,而且還分門立派。北方的才子看不慣南方的才子,南方的才子又看不上北方的才子。哪裡的舉人出的多就說哪裡是文人之鄉,哪裡的舉人寥寥無幾,就說哪裡是粗人之地。
於是宋朝的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
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劉蛻舍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
「天荒」在古代是指混沌未開的時候,也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前的混沌時期。而荊南在唐朝唐宣宗大中四年之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榜上有名的讀書人。所以大家一直稱呼荊南為「天荒」,意味著落後而荒涼的地方。但是就在唐宣宗大中四年,有一位名叫劉蛻的讀書人考中了進士。
於是大家都稱呼這位讀書人為「破天荒」之人。甚至,當時的魏國公還專門賞賜了一筆錢財給這位讀書人,美其名曰「破天荒」錢。不過這位讀書人並沒有收下這筆錢,他非常有骨氣的回答到:
「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裡外,豈曰天荒。」
很好理解的一句話,也是在為他的家鄉說話。說實話,小編覺得這位讀書人這句話回的還是很帥氣的,不愧是打破了荊南尷尬局面的人,真實的為荊南正了名。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理解了「破天荒」的典故,本來是說人一下子成名。隨著時間的增長,就變成了形容之前從未有過的事情。聯合典故,也算是很容易理解。雖然根本上的意思有了改變,但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許多古詩詞與詞彙其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我們的詞典也更新了好幾次,這也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方便人們更快的學習和理解。不過小編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了解一些典故,這也是在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