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紫夢戀星星,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為什麼用「吹牛」來形容說大話,而不是「吹馬」、「吹豬」或者別的動物呢?
牛是中華文化中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為「老黃牛」,心甘情願為人們服務也被稱為「俯首甘為孺子牛」。可是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麼進入了「吹牛」這個貶義詞呢?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指的西北人的渡河工具,史學家顧額剛先生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好口後連接成筏,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生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裡,」歐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
為什麼將倒票人稱為「黃牛黨」股市行情好為何叫牛市?
當代詩人臧克家有首詠牛詩《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深情謳歌了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高尚品德。老黃牛在國人心中,是代表忠誠、勤奮的文化符號,比如在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中,就是它為牛郎織女牽線搭橋,甚至獻出生命。可如今的「黃牛黨」卻與牛的忠誠形象背道而馳,是人人喊打的票販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黃牛黨」的叫法是近代從上海傳開的,通常指那些賺取毛利的人,常如「黃牛群之騷動」,搶購物資或票券。這一詞彙在不同時期的所指有所不同,解放前多指對法幣、布匹、醫藥等物品囤積居奇的人,「文革」時則指倒賣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等各類票證的人。現在的「黃牛黨」則成了「票販子」的專用名詞,無論是球賽門票、演出門票,還是火車票,總少不了「黃牛黨」們的插足。這些詞彙外延上的變化,或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黃牛們的主營業務也是緊跟時局的。
而股市術語「牛市」的來歷則多少與牛的習性有關。這個股市術語來自美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多頭市場,指證券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19世紀早期,美國人為了區分股市升跌,就把倔強遲緩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以熊市表示股市下跌;而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上升的象徵,以牛市表示股市上漲、行情良好。這個說法後來被廣泛接受,稱為股市的常用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