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無聊?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2021-01-09 一道知衡

鼎最早是用於烹飪的鍋具,後來逐漸變為中國古代的禮器,而關於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個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舉鼎絕臏都是怎麼起源的。

根據《左傳》記載,夏朝開始,大禹把天下歸為九州。後來大禹的兒子夏啟讓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了九尊鼎。九鼎上刻畫了九州的名川大山和珍禽異獸,每尊鼎

代表了一個州。這九尊鼎就代表了夏朝的國土,而擁有九鼎的天子就是這九州的主人。

問鼎中原

「九鼎」在夏商周三朝是真實存在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分封的各個諸侯崛起,如若不是各個諸侯相互制衡,周朝早就不復存在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時期楚莊王興盛楚國。他賢明治國,加強建設,支持改革,富國強兵。在成為春秋霸主地位後,楚國派兵進逼周朝王城,並且在城外舉行宏大的閱兵儀式。當時的周定王非常畏懼,但又無可奈何。只能派使者到楚軍前舉行慰問儀式。楚莊王有意展露實力,竟然當場問使者:聽說周天子有九鼎,這鼎都是多大、多重呀?

這個問題在當時屬於大逆不道之言,而楚莊王直接問使者的意思也有「滅周奪鼎」的威脅。使者名叫王孫滿,他委婉地說:周朝雖然勢弱,但終究還沒滅亡。現在奪鼎,名不正言不順,恐招來禍害。

楚莊王也不在意,帶領大軍去攻打鄭國了。

問鼎中原代表一個人或勢力圖謀甚大,有侵吞天下的志向和能力。

舉鼎絕臏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繼位第四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宜陽。宜陽距離周王朝的都城洛陽非常近。周武王也有「問鼎中原」的想法,所以直接來到周朝祭祀的廟堂。他當著周朝官員的面參觀代表九州的九鼎。當看到刻著「雍」字的鼎時,當場說這尊鼎屬於秦國,要帶回鹹陽去。

周朝的官員既害怕,又無奈,只能說這鼎重達千斤,沒人能拿走。秦武王自大,用了渾身力氣把鼎舉起,可是這鼎實在太重,他舉到一半就脫手了。鼎掉下來當場砸斷武王的腿骨,血流不止。待回到館舍眾人慌忙醫治,因為傷重,挨到半夜武王去世了。

後世以「舉鼎絕臏」比喻高傲自大、沒有能力卻要做超出能力的事、不堪重任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人。

一言九鼎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進攻趙國,圍困都城邯鄲。趙王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援。平原君要帶20人一起完成這項使命,可最後少了一個人。這時候毛遂主動自薦,平原君將信將疑地答應了。

平原君見到楚王后,和談進展緩慢。毛遂主動來到二人面前查看,他按劍前行,十分英勇。楚王傲慢,讓他退下。可是毛遂卻說:你不答應聯盟就是依仗我們人少,你們人多。現在我距離你這麼近,一劍就可以傷到你。楚王無奈,只能繼續聽他陳述。

毛遂詳細分析了趙、楚兩國的歷史淵源和合作的必要性。如果兩國聯手,必定獲得巨大好處。楚王被有勇有謀的毛遂說服,果斷出兵救援,楚、趙兩國合作打敗了秦國。

事後,平原君誇獎毛遂:我自持見多識廣,可是沒有發現毛遂的才幹。毛遂先生讓趙國在楚王面前地位上升,堪比九鼎,他的幾句話頂得上百萬雄獅了。

這就是「一言九鼎」的出處,它最初的意思是:說出的話非常重要,甚至關乎一個國家的成敗,並不是指說話要講誠信的意思。

三個關於鼎的歷史故事都出自春秋戰國,三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諸侯混亂場景。鼎的價值不在於他本身,而在於它代表的周王朝:一個王朝的興衰也決定了他君主的地位。

周天子雖然持有「九鼎」,但諸侯的崛起讓周王朝危危可及。偌大一個王朝已如風箏一般,搖搖欲墜。周天子早已變成了一個虛無的名號,不論是楚莊王還是秦武王,他們敢威風凜凜的「問鼎」,就是因為其代表的勢力強大。

只有強者才擁有話語權。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說明: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刻刪除。

相關焦點

  • 背成語還在死記硬背?100個成語100個故事,學習更有趣!
    前言:記憶成語不一定要生硬的死記硬背,這樣孩子記不住,只能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徒勞的花了很多功夫,當孩子試著去理解意思,聯想記憶的時候,背成語就變得容易了許多,重要的是背了之後,根據所需要的時間,來造句,寫作文才能融匯貫通,小編為大家整理常見的成語100篇,包含難點字詞拼音及每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 六個有關「雞」的成語故事一定要告訴孩子~
    作為5000年的中華民族,每一個生肖,都延伸出了無數的故事;今天,和孩子跟隨嬌嬌媽,在雞年一起來學習,這6個關於雞的傳世典故吧!1、山雞舞鏡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有些人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成了成語
    那麼科教授就隨機提問幾個成語,看你幾秒鐘能說出這些成語故事裡的主角吧。 「怒髮衝冠」最早的出處在哪裡? 一說「怒髮衝冠」,想必不少人都會接「憑欄處,瀟瀟雨歇」,嶽飛的《滿江紅》太出名了!很可惜,「怒髮衝冠」的出處不在《滿江紅》。
  • 小知識:成語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是一個成語,許多人經常用錯,與惜字如金弄混淆。一字千金意思是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它的出處是《史記:呂不韋列傳》。《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10個讓孩子懂道理的經典成語故事,家長值得收藏!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產生了很多成語。可以說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澱,成語言簡意賅,但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和想像。成語故事,不但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歷史和文學殿堂的門,還可以讓孩子讀懂很多道理。家長值得收藏!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下回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我們看一下各國被他熬死的君主。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齊國:3個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齊國是齊宣王在位。
  • 猜成語腦力測試:範雎逃到秦國改名張祿並當上相國,比喻飛黃騰達
    第一個成語,圖中的馬鞭,啪的一聲打在了馬身上,馬兒跑得飛快。是不是已經猜到了個大概呢,快馬加鞭。跑得很快的馬再加上一鞭子,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進。這個成語來源還有一個小故事,墨子先生責備耕柱子。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嗎?」
  • 從秦國網羅天下英才說起,人才引進給秦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正是因為秦國能夠網羅天下的英才為己所用才得以成為其致勝之法寶:秦穆公大膽任用用五張羊皮換來的百裡奚、由余以及蹇叔等人有了「穆公稱霸」;秦孝公任用商鞅有了「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格局;秦惠文王用張儀「合縱連橫」,用司馬錯開闢巴蜀;秦武王用甘茂打通東出之路,有了大秦橫掃六國;秦昭襄王用範睢「遠交近攻」,用白起徵伐六國,奠定了大秦一統天下之根基;至秦始皇嬴政之時大秦大業已成,有了王翦一統天下
  • 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是什麼?主人公講的是誰?
    雞鳴狗盜是一個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成語,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這個成語和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的孟嘗君有關。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 馬服君趙奢只打贏秦國一次,為何可以吹一輩子的牛?他太了解趙括
    趙奢是個猛人,他原來是在趙國收租稅的小吏,一口氣殺了平原君趙勝家九個不肯交稅的管事之人。平原君什麼人?那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同時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手下門客若干,得罪這樣的人豈不是要找死嗎?所以說趙奢是個猛人,這樣的角色他也敢惹。你別說,平原君把他弄來質問了一番以後,被他說得是心服口服,立刻將他推薦給了趙惠文王。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戰國時第二神奇的國王長什麼樣,前期像神一樣,後期像神經病一樣
    成語「雪中送炭」和「巫山雲雨」,還有怒投汨羅江的屈原,都和他有著密切的關係,相信看到這裡,已經有部分人猜出了今天的主角,他就是戰國時,楚國的君王楚懷王羋槐。神一樣的前半生楚國的先祖在周文王剛開始反殷紂王之時,就站到了周文王的一邊,所以楚國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的悠久,等到楚懷王接班時,他已經是楚國的第37任君王,而楚國的國祚也已經有近七百年。
  • 成語故事4則,讓寶寶愛上國學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1、痛心疾首成語解釋:心痛,頭也痛,比喻痛恨到極點。成語故事: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係,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於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衝突。
  • 十個你可能沒聽過的成語,藏著有趣的故事
    原標題:十個你可能沒聽過的成語,藏著有趣的故事 百師君語: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說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成語,它們雖然可能不為人知,但個個有著豐富的情節與故事。
  • 一天一個成語:縱橫捭闔
    【成語出處】漢·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成語造句】 1.春秋戰國時期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大歷史風貌讓人在無限嚮往的同時又無比悵惆。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小學生必須掌握的120個成語,被這位臺灣老師編成有趣好記的故事
    在30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張曼娟發現,對於孩子們來說,最有效率、最有成就感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莫過於學「成語」。為什麼呢?別看成語只有短短四個字,但其中卻濃縮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不僅有代代相傳的典故,例如「四面楚歌」,也會教育孩子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比如「識途老馬」;還有許多關於品格修養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成語,比如「虛懷若谷」。
  •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哪裡?2000年前的古人給我們講個有趣的故事
    我國的古人是很會講故事的,而且講得好的,到最後還能演化成一個個成語。據統計我國共有5萬多條成語,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其中最短的成語是:莫須有,出自《宋史·嶽飛傳》,指的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嶽飛。最長的成語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出自《晏子春秋》。
  • 《千字文》名句賞析:起翦頗牧用軍最精,戰國四大名將風流千古
    而且據梁啓超的說法,戰國時代在戰場上的直接死亡人數,大約有兩百萬左右。白起一個人領兵就屠殺了一百六十多萬,可見他絕對是一個狠人!王翦,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除了最先被滅掉的韓國,其他五國要麼是王翦帶兵所滅,要麼是他兒子王賁率軍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