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感性與理性永恆交錯,只有情慾的愛終將消亡

2021-01-13 怡姐話電影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世界名著有很多電影版本,這裡分享的是2012年大陸上映的一版。

在這部電影中,充滿舞臺感,從富麗堂皇的官邸轉身到華麗的舞會,再一轉身又到了美麗的田園中。時而又是兩個人充滿欲望火焰的眼神。

在很多時候,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追求個人解放的典型人物,生活在虛偽的上流社會,勇敢面對真實的內心。

然而在這部電影中,似乎在不斷地場景轉換中可以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追求情慾是否就是真實?走向社會是否就是冷血虛偽?追求個人解放是否就要讓身邊的人全都受到懲罰?

也許就像電影中的一次次精彩轉場,人生境遇不同,時代時空不同,感受到的就完全不同了。

1 感性獲勝: 列文追求基蒂失敗,安娜與沃倫斯基一見鍾情

當理智遇見感性,常常會被感性打敗,尤其是當感性披著追求個性和自由外衣的時候。

在穩定了多年的社會秩序,上流社會注重內部的規則。

有人嚴謹照做,比如卡列寧,安娜的丈夫,刻板又木訥,更願意把時間放在政治生活中。他還一心為社會謀福利,在當時社會有一定影響力,口碑也不錯。

有人內心壓抑渴望反叛,比如安娜,她比卡列寧小20歲正是活潑明媚的年紀。她一心掙脫牢籠,有機會就出去走走。

這一次她要去看看哥哥和嫂子,為了勸說出軌的哥哥收斂,委屈的嫂子為愛忍耐。

這個行程似乎預示著什麼?她遇見一個年輕的軍官,她們彼此注意到了。

到了哥哥家中,又參加嫂嫂妹妹的舞會,卻發現那年輕軍官就是妹妹心上人。

軍官和她跳了一個晚上的舞。

安娜預感到要發生什麼?她連夜離開,坐上列車仿佛在逃避自己的內心。

可是基蒂的心上人來了,他追上她了。

感性戰勝了理性,理性岌岌可危。

那頭,木訥嚴謹的列文向基蒂示愛遭到拒絕,傷心離開。基蒂看見沃倫斯基被安娜徵服,心不已。

感性一直在瘋狂叫囂著,這是情感還是情慾,不得而知

2 這邊情慾的猛獸戰勝理智,那邊理性之光如此美好

安娜這樣真摯熱情,活動明媚,卻總是披著黑紗,仿佛遮住了內心的狂野。

當她遇見沃倫斯基仿佛點燃了內心的火焰,飛蛾撲火一樣不管不顧。

這時的她讓人沒法想像是一個男孩的母親,一個尊貴的官員夫人。

她就是沉淪在愛情甚至情慾的小女人。

影片中,安娜和沃倫斯基就如大自然中兩個排除萬難也要在一起的小動物,還沒有感受到大自然的殘酷一味追逐彼此的本性吸引。

然而瘋狂的背後必然有代價。

木訥的列文身在貴族階級,內心卻對虛偽的上流社會生活深感厭惡。

這時候正是資本主義入侵,農奴制變革時期。

列文尋找人生出路的迷茫期,就像他像貴族小姐基蒂求婚,他喜歡她純潔尚未腐蝕的靈魂。

然而求婚失敗後,回到農莊親近農民和宗教,想要從中找到新的出路。

當基蒂被沃倫斯基丟下,列文再一次找到這個女孩,並用猜字的辦法俘獲了女孩的芳心。最終結合在一起。

這仿佛象徵著列文和基蒂,貴族階級思想變革的可能。

影片中有一道光,那是基蒂在為列文病重的哥哥擦身,善良的女孩沒有任何厭棄,反而特別認真仔細護理病人。

列文深深為之感動,這是人性的光輝。他仿佛找到了思想和人生的道路。

人性之美,宗教之光,列文和基蒂平凡又美好的家庭生活充滿著理性之光。

3 為何安娜和列文都打破現實束縛,一個墮入深淵另一個卻生活平靜?

安娜和列文的人生抉擇仿佛作者列夫託爾斯泰對社會變革道路的回應。農奴制變革,腐敗虛偽的貴族階級該如何自處?

是像安娜那樣,直面虛偽勇敢追尋個性解放和真愛,不惜得罪整個貴族階級,玉石俱焚?

還是像列文那樣,尋找一條關注社會,走近農民勞動力,親近自然和宗教,了解生命真諦的道路?

也許就算是列文也未必找到更合適的社會變革之路。但他沒有把愛局限在僅僅是男女之間而是擴大到社會,對貴族的憂慮與底層的接近,還有人性光輝的崇尚。

安娜衝破外表光鮮內在千瘡百孔虛偽貴族階級生活,只憑充滿情慾之愛,她如飛蛾撲火依賴沃倫斯基的愛情。

當這個年輕軍官被社會壓力崩潰,要麼自殺,確實有。要麼投降,繼續委身上流社會。

身為不忠女人,為聲譽不能離婚又不能繼續被上流社會相容的安娜,也只有隨著情慾之愛的消散而滅亡,她最後在與沃倫斯基相遇的地方臥軌自殺了。

當一個人只為自我情慾,個人去與世界為敵,想要改變規則,最後的結果總不太美妙。

當一個人為了世界,社會,更多人去做點什麼,哪怕是對抗當下的規則,也可能順應了歷史潮流獲得人們的尊重和祝福。

我們從這部十九世紀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著看到的,或許是我們如何定義愛,想要打破舊束縛追尋新世界,至少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男女情愛,需要更理性把愛放地更大一些,人生社會世界之愛。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感性荷爾蒙,甚至一個人身上。必將遭遇情愛至上不顧倫理法制的反噬。

4 電影用光影表現內心理性與感性掙扎

如果說託爾斯泰的名著,讓我們看到安娜從無趣壓抑中走出來飛蛾撲火瘋狂尋靈魂之愛,電影中似乎更多表現出她和軍官的情慾之愛。

在表現這段瘋狂愛戀的時候,光線從浮華光怪陸離的舞會到了大自然純粹的空間中。兩人瘋狂迷醉在情慾中不能自拔。

場景的變化看似只表現情慾實際也反映了那種瘋狂無望的掙扎,追尋自我解放的毀滅之路。

從浮華的舞會到自然中的還有列文,他和農民在一起,感受天地自然生命的魅力還有勞動的價值。

還有基蒂的聖母之光,她照看親人善良美好的品質,都用柔光呈現出來。

電影的場景變換和光影,讓我們看到了感性極致縱慾的癲狂和理性溫和實踐的柔和之光。

不同書籍文字帶來的無限想像力,這個時代電影帶給我們更直觀的視覺和心靈衝撞的魅力。

最後想說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認為愛情很大,大到世界都為兩個人讓路。

一個女人可以為愛人拋卻事業,家庭甚至名譽。好像安娜一樣。

又像曾經大熱的瓊瑤小說,明明破壞了他人的家庭,卻總愛情冠冕堂皇為自己開脫。

人們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說的也是愛情的重生吧。

婚後的愛情是踏實和穩定的,彼此珍惜願意負責任和義務的。

飛蛾撲火的愛只適合一時,所以婚後就不存在了。婚後的愛情是和理性經營家庭,成為社會細胞一份子緊密聯繫的。

藝術創作反映現實,中國歷史上從程朱理學到晚明的性靈學說,還有王陽明的心學,心即是理。

從理性光輝到至情至性,再到知行合一,似乎任何一個理論就像現實,走到極致一定會來到反面。

在歐洲,從古典到中世紀再到啟蒙運動,是理性的傳承和變革,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則有著人性解放的光輝。

當理性遇見感性,也許絕對控制的理性和絕對放縱的感性都不太合理,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能指導我們的生活現實。

就好像列文走近自然,社會一樣,那也是一種知行合一的理論實踐。

今日話題: 當你見到朋友有不為世人允許的愛情,你會鼓勵她勇敢追愛,還是理性阻止指出另一條路?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

@怡姐話人物,探索影視文化人物,細品百態人生。

相關焦點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 愛一個人究竟是要理性,還是感性?
    痴迷於愛情中的人,我們常常形容他們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那麼愛情究竟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我認為不同階段側重點也不同。愛情中感性大於理性,而在婚姻中則是理性大於感性。雖然有愛情不一定就能走進婚姻,但愛情還是應該以感情為前提和基礎。
  • 神的永恆的旨意與歷史的交錯
    歷史從神的永恆的旨意而來,要到永恆的結局裡去。歷史是一段特殊的永恆,不屬於永恆,因為很動蕩不穩定,屬於永恆,因為歷史是從永恆延伸出來,又回到永恆裡去。歷史是顯明神心意的場所。神在歷史過程中塑造他的兩種器皿,而不是在歷史的終點才做塑造區分的工作。神在歷史中區分,只是到了最後的歷史的終點,算一下總帳,進行一下總結匯總。
  • 是不是太理性的人不適合談戀愛?愛一個人要理性,還是感性?
    ,再看看自己身邊,好像幸福的女孩的確都是感性的沉浸在愛情裡的,所以自己有的時候就很想糊塗一下,懵懂地去愛別人,哪怕是做出為愛賭一把這樣的事都可以,但是她做不到,她總是會去計算得失,總是從技巧和套路方面入手去看愛情,於是就漸漸覺得愛情沒意思。
  • 庚子雜說——理性最好?感性最棒?
    其中,「理性」和「感性」就是一對很有意思的詞語,值得拿來琢磨一番。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但是又有一點十分特殊的是,「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又都是較為明顯的褒義詞,用在別人身上,只要不加過於極端的詞語做前綴,就都是誇獎。
  • 理性?還是感性的愛情
    在一個數學趣味課堂上,數學老師寫下一句話,「我愛你」,要求是改成逆否命題。學生都直接回答道:「你不愛我」,結果老師說不是的。他先把它變成了這種形式,「如果有一個人是我,那麼這個人愛你。」老師接著開始改逆否命題了,在最後一刻,他停筆的瞬間,教室裡很安靜,只見黑板上面寫著「如果一個人不愛你,那麼這個人,不是我。」
  • 感性與理性的區別是什麼
    核心提示:每天的時候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對於事情的反應我們都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的反應是非常感性的,而有些人相對就比較理性一些,從而導致了不同的處理方法與結果,其實除了感性與理性以外,還會有知性,那麼感性與理性的區別是什麼呢?
  • 十二星座的感性與理性派
    第一派是理性思維派,另一派是感性思維派,理性思維派比較注重事情的事實性與邏輯性。感性思維派的很多時候在乎細節本身,直覺力與感受力決定危機安全指數,感性思維的總會因情感部分修的自然是人道主義。 理性派思想的星座:金牛座 摩羯座 處女座 水瓶座 白羊座 獅子座 感性派思維的星座:射手座 雙子座 巨蟹座 天蠍座
  • 天蠍座也分感性和理性的,但是感性和理性間又極易轉換
    天蠍座也分感性和理性的,但是感性和理性間又極易轉換,平時都是一副波瀾不驚的神情,但是在朋友面前秒變逗比,特別是在我寶寶面前更是撒嬌賣萌個不停。重感情,感情完全是天蠍的軟肋,願意為感情付出。愛恨分明在天蠍座眼裡,愛情只有100分和0分,要麼不愛,要麼全力去愛。
  • 心理小測試-理性還是感性?
    04 如果這樣想,那麼你是誤會了理性,你之前所認為的理性也許並不是理性,而且,只要生而為人,就沒有「太理性」或者「太感性」這一說法。 只有側重點不一樣,偏感性的人,喜怒哀樂大都來自於情感感受,偏理性的人,喜樂躊躇大都來自於問題本身,感性主情感交流,理性主利益取捨。 理性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習得的一種屬性,人本身就是很容易衝動、情緒化的動物。
  • 12星座愛情觀,你是理性還是感性?
    十二星座在面對感情的時候,主要分為理性、中性和感性三個部分,當然這裡所說的是星座元素,並非是星盤真正組合成一個人時候的樣子,是每種星座代表的情智。也就是說一般太陽星座位於理性星座的時候,偏理性;而太陽星座位於感性星座的時候偏感性,以此類推。太陽星座的能量最大,除非一些特殊格局的星盤,以太陽星座來說,大致上還是能判斷出一個人處理感情的態度。
  • 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十二星座誰最理性,不是太感性,而是太理性
    哪個星座最缺愛呢?哪個星座最感性呢?情商比較高的人往往是感性的,理性的人往往是智商高,你們說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呢?都說戀愛中的人智商會下降,戀愛中的人有的感性,有的理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理性的星座有哪些吧。
  • 什麼是理性?什麼是感性?淺談兩者之間的關係
    人的認識能力分為幾種,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理性和感性。那什麼是理性,什麼又是感性呢?簡單的說,理性就是一個人對某一件事能夠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頭腦不會發熱,做決定不衝動;而感性則是一個人對待某一件事完全憑藉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管事情對錯。然而,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說一個人有理性好,也不能說一個人感性不好,這就要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感性和理性也有幾個不同點。
  • 女人真正喜歡上了你,可能「感性」會大於「理性」
    不可否認,女人在對待感情時多是感性大於理性的,因為她們是情緒化的動物,很多時候她們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但是這些感性產生的前提就是她是真正喜歡你的,只有在喜歡你的基礎上,她才可能情緒用事,才會不顧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只真心對待那就。
  • 理性催促,感性挽留,深情卻從不強求的3星座,愛得有尊嚴
    愛的時候拼盡全力,不愛了就瀟灑離開,一杯敬過往,一杯敬自己。這應該是對愛情最瀟灑的態度。對於愛情,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態度——有些人拿得起放不下,痴心一片拖拖拉拉,讓自己剪不斷理還亂,欲語淚先流。有些人拿不起也放不下,不敢申請也不捨得放手,這樣的人真是讓人抓耳撓腮,恨不得捶一頓。
  • 感性大於理性的星座女,內心柔軟,很容易被感動
    生活中,總有時刻保持理性的人,也總有把感性放在第一位的人,而感性的人心中往往有一塊最柔軟的地方。那麼,在十二星座中,很容易被人感動,感性大於理性的星座女分別有誰呢?在感情上,她們的感性重於理性,心中一旦認定了,就算不在一起,也很難再看上其他的人,即便對方再好、再優秀,也與她們無關。陷入愛情之後,每當深夜睡不著的時候,她們就會變得非常感性,忍不住思念對方,被這種情緒折磨得一塌糊塗。
  • 在愛情裡,感性佔據上風的星座,理性的一面消失不見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在生活中對什麼都看的很淡,處理事情也總是能夠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上去分析,為什麼進入感情裡,就會讓感性佔據上風,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其實不管外表多麼強硬,他們的內心始終都是柔軟的,一旦擊中,就會變得患得患失,過度的感性也只是因為太在意而已。那麼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
  • 感性有餘,而理性不足的三大星座
    感性和理性,通常都處於對立的狀態。沒有說哪一個更好,感性過頭未免做事不冷靜,但理性過頭,也未免太過於無情。
  • 「感性」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哪裡?
    「感性思維」,是中國「感性文化」影響下的典型思維方式。其實,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級認識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絕不只限於中國人才有。感性的特點,就是易變,無原則,走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等表現。總之,一切憑自己的感覺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