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巧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著宣傳牌的照片,內容是「【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仔細閱讀宣傳牌後,我覺得宣傳牌的翻譯違背了《論語》的原意,存在很多問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自《論語·為政第二》的第12個章是《論語》中的一個著名句子,我們可以稱之為「金句之王」。
雖然只有12個單詞,但是卻的翻譯總是大相逕庭,使用「大同小異」來製造歧義是絕對不可能的。
他被翻譯成:「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他被翻譯成:「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有些人把這個句子解釋為:「學習知識不理解,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總結,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
有些人把這個句子理解為「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翻譯和理解存在一些問題,如迂腐、粗放、不真實或片面歪曲。這裡,我們還包括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的翻譯。楊伯峻先生把《論語》翻譯成「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事實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有四個核心詞「學、思、罔、殆」。
人們對「思」這個詞的理解是相對統一的,也就是說,他被理解為「思考」。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沒有什麼分歧。至於楊伯峻,後者「思」到「空想」的翻譯確實令人費解,恐怕把「學」翻譯成「讀書」是個錯誤。
另外三個字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了許多的爭議,甚至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例如,我碰巧看到的宣傳牌的翻譯,確實有點像一個場景。
我們還是會對幾個關鍵詞,逐一細查。
如果只把「學」理解為「讀書」「學習知識」,恐怕理解範圍很窄,偏頗。因為生活中的《論語》或「學」不僅指「讀書」「學習知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都屬於範疇,要想「學」,不僅要參考「書本」知識,還要參考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不僅要通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還要通過豐富的經驗和經驗來提高自己。因此「學」應翻譯為「學習」。
將「罔」,楊伯峻翻譯成「受騙」感覺不一定是準確的,我們不僅要把他理解為「迷惑、迷惘」,還應該理解為「被蒙蔽、欺騙的」,這與《論語》的原意相近。句子《論語·雍也第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中的單詞「罔」可以證明。
有一次,我問孔子:「有人很仁德,別人告訴他,有位仁人掉井裡了,那麼,他應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騙,但不可以受愚弄。」為理解「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上下文。兩個詞「欺」和「罔」同時出現在「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中,說明這兩個詞的意思不一樣。單詞「欺」表示欺騙,「罔」有被愚弄和愚弄的意思。君子可以被合理的欺騙所欺騙,但不能被愚弄或誤導。
因此最好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翻譯成「被蒙蔽、愚弄」。
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前者「罔」指被蒙蔽和愚弄,後者「不學」只能走得更遠,因此將「殆」理解為其原意可能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這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兩個表意重心,一個是「不思」的危害,另一個是「思不果」的危險。如果「學而不思」,必會被現象和理論蒙蔽和愚弄,「有思不學」無法通過進一步學習解決,智慧也不能簡單地「無慧」。
總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句子辯證地闡明了「學」和「思」,「思」和「學」之間的關係!這應該是孔子的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