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的本義與本義

2021-01-09 網易

2020-09-13 17:39:09 來源: 建成搞笑話語

舉報

  我碰巧看到某單位走廊牆上掛著宣傳牌的照片,內容是「【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仔細閱讀宣傳牌後,我覺得宣傳牌的翻譯違背了《論語》的原意,存在很多問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自《論語·為政第二》的第12個章是《論語》中的一個著名句子,我們可以稱之為「金句之王」。

  雖然只有12個單詞,但是卻的翻譯總是大相逕庭,使用「大同小異」來製造歧義是絕對不可能的。

  

  他被翻譯成:「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他被翻譯成:「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有些人把這個句子解釋為:「學習知識不理解,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總結,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

  

  有些人把這個句子理解為「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只是善於思考而沒有學習的行動,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會因為知識積累的匱乏而限於空想失敗。」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翻譯和理解存在一些問題,如迂腐、粗放、不真實或片面歪曲。這裡,我們還包括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論語譯註》的翻譯。楊伯峻先生把《論語》翻譯成「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事實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有四個核心詞「學、思、罔、殆」。

  人們對「思」這個詞的理解是相對統一的,也就是說,他被理解為「思考」。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沒有什麼分歧。至於楊伯峻,後者「思」到「空想」的翻譯確實令人費解,恐怕把「學」翻譯成「讀書」是個錯誤。

  

  另外三個字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了許多的爭議,甚至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例如,我碰巧看到的宣傳牌的翻譯,確實有點像一個場景。

  我們還是會對幾個關鍵詞,逐一細查。

  

  如果只把「學」理解為「讀書」「學習知識」,恐怕理解範圍很窄,偏頗。因為生活中的《論語》或「學」不僅指「讀書」「學習知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都屬於範疇,要想「學」,不僅要參考「書本」知識,還要參考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不僅要通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還要通過豐富的經驗和經驗來提高自己。因此「學」應翻譯為「學習」。

  

  將「罔」,楊伯峻翻譯成「受騙」感覺不一定是準確的,我們不僅要把他理解為「迷惑、迷惘」,還應該理解為「被蒙蔽、欺騙的」,這與《論語》的原意相近。句子《論語·雍也第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中的單詞「罔」可以證明。

  

  有一次,我問孔子:「有人很仁德,別人告訴他,有位仁人掉井裡了,那麼,他應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受欺騙,但不可以受愚弄。」為理解「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上下文。兩個詞「欺」和「罔」同時出現在「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中,說明這兩個詞的意思不一樣。單詞「欺」表示欺騙,「罔」有被愚弄和愚弄的意思。君子可以被合理的欺騙所欺騙,但不能被愚弄或誤導。

  

  因此最好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翻譯成「被蒙蔽、愚弄」。

  

  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前者「罔」指被蒙蔽和愚弄,後者「不學」只能走得更遠,因此將「殆」理解為其原意可能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這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兩個表意重心,一個是「不思」的危害,另一個是「思不果」的危險。如果「學而不思」,必會被現象和理論蒙蔽和愚弄,「有思不學」無法通過進一步學習解決,智慧也不能簡單地「無慧」。

  

  總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句子辯證地闡明了「學」和「思」,「思」和「學」之間的關係!這應該是孔子的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題記: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之言,學,思關係的表述也。學而不思,後果嚴重--罔,糊塗,迷惑;思而不學,後果也嚴重--殆,疑惑,困惑。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頗,光學習不思考不對,光思考不學習也不對,在人的一生中,活到老學到老,學和思相輔相成,都非常重要。有幸再讀到此言時,感觸很深,按現代的理解不就是讓我們理清楚,為什麼學?學習啥?怎麼學?此為「溫故而知新」,幸甚。為什麼學?這是我們首先要理清楚的問題。學習為了什麼?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釋義: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喻指: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成績也不會太好。今譯:學習知識不理解,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總結,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即善於理論聯繫實際,歸納總結,理解性記憶。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告誡: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思則敗。
    老夫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廖子說:「思而不記則忘,記而不實則敗。」每天至少寫一篇說說,想到什麼寫什麼,這是俺堅持了三年多的一個好習慣。但就這一個自以為的優點,還差點就在今天被我給中斷了。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於事而疑惑不解。 朱子解讀: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記湖南科大人文學院「學而思...
    始——學有所思,思有所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對學與思關係的闡述,也是學術沙龍名稱的由來。」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負責人王友勝教授談到,創辦學術沙龍的初衷就是為了讓研究生能謹記學思結合,增強自身創新能力。學術沙龍常有,但專門在研究生群體中開展的學術討論並不算多,且由於師生間學術水平的較大差異,遵循傳統沙龍只「交流」無「指導」的模式顯然不行。
  • 《天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一個因果律的算法,學習是為了實踐,而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文化說到底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裝飾的,學習就要思考,就要問自己為什麼,作者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想要闡述一個什麼道理,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何培養孩子思維力?
    正如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育孩子不可機械化 那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僅能夠學,還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 學漢字:「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具體的來歷,「莒」的本義是什麼?
    從「於」的本義多用來訓作大來說,芋字用來形表示芋頭這種植物,實在太合適了。這個字讀yú音時,指草茂盛的樣子,《玉篇.艸部》裡稱:「芋,草盛貌」。不管它是縣名、州名,還是姓氏,它最早的本義就是芋頭,莒就是芋。
  • 馮天瑜:「封建」本義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漢語舊名「封建」,本來內涵明確,所謂「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其外延則指殷周分封制度,以及後世各種封爵建藩舉措,涉及相關的朝政、官制、人身關係、土地制度等等。此皆為古時不刊之論。為昭顯「封建」本義,以下略作文字考釋。
  • 「重口味」的本義和引申義
    王紀人  「重口味」一詞在網絡和街談巷議中已流行多時,詞典上目前是查不到的,其本義應該是指味覺上的——口味偏重之謂也
  •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利用課外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
    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在認真的教學,學生看起來也在很認真地學,但是學習的效果卻不太理想。一遇到考試,這些學生的弱點就完全的顯露出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看似在學習,卻沒有效果的現象呢?
  • 為富不仁的本義-中新網
    為富不仁的本義 2015-10-27 16:46:5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創立的儒家學派理論中,仁義跟富貴,的確是對立的關係。
  • 生肖姓名學常用字精解
    用生肖姓名學給寶寶起一個理想的名字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坊間的一些生肖起名老師按照屬相喜用,避開禁用字即可,從來不會考慮八字吉兇,更加不會去考慮文字的含義了因為學習好姓名學也是需要具備文化功底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生肖起名常用字文字含義解析。
  • 74.字源識字——奮鬥與幸福二詞的本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不認識什麼是「人」就喊「以人為本」,不了解「文化」二字的本意,就談「文化水平」的高低。就會造成目前現代意義上的文盲。喊的、說的和實際做的相差甚遠。究其根源就是語言和文字的嚴重脫節,說起來誇誇其談,自己都不理解,或者是片面理解,必然導致說出來的話和實際做的事不一致。
  • 《說文解字》第126課:「解釋」的「釋」,它的本義是怎麼來的?
    因此悉的本義就是詳盡。本義之外,悉字字義有所發展,另有其他幾個意思,舉常用的說說:(1)盡;儘其所有。《爾雅.釋詁下》稱「悉,盡也。」比如《漢書.蕭何傳》:「悉所有佐軍。」顏師古《漢書注》稱:「悉,盡也,盡所有糧食資用以佐軍也。」就是拿出自己家裡所有的財產資助軍用的意思。
  • 四個被誤會千年的成語,本義無關風月,如今含義卻難以啟齒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部分成語不僅失去了其本義,其含義還越來越猥瑣,越來越讓人難以啟齒。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被曲解最深的四個「正經」成語。一、一場春夢說到「春夢」二字,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都不自覺的播放起了《動物世界》的解說:「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又到了……的季節……」,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雖然春天代表著美好,但美好的事情有很多,並不一定非要扯上那些不健康的畫面。
  • 唯有努力不負光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持努力,保持對解決困難的決心,唯有努力不負光陰。
  • 5.字源識字--至、到、倒(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漢字的本義)
    至的本義指孩子出生的過程。到的本義指孩子落地剪斷臍帶的時刻。可引申抵達,到達,往,如到北京了,堅持到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表示動作的結果,周全,如辦得到、做不到、達到先進水平,有不到之處請諒解等。倒(到)是人和到組合而成的字。
  • 【新課推薦】韋特塔羅大牌VS佔星學
    塔羅和佔星同屬西方神秘學體系,本就是同源共宗。除了火水風土四大元素這個共同的理論外,其實塔羅和佔星還有更加緊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