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跟孔子同時代、相貌又很相像(因此,孔子在周遊列國路過匡地時,被誤認作陽虎,遭到了當地人的圍攻)的陽虎,做過魯國執政季氏的總管,曾扶持季氏把持魯國國政,失敗後流亡外國。
毋庸置疑,在季氏執政期間,曾經勸說孔子出去做官的陽虎,是一個有野心、有手腕、有口才的人。這麼一個人,談論國家與百姓之間利益關係的政治問題,比譴責富人、發表品德與財富不可得兼的感慨,可能性要大得多。後者,通常是失意文人的強項。
如果說,陽虎只是如實地道出了國(君)與民(百姓)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利益衝突的殘酷事實;那麼,孟子引用他的話,目的是宣揚他的仁愛主張,宣揚他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當今兩種詞典之所以如此解釋,究竟是源於編輯出版者對政治權威的回護、畏懼,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抑或語文修養不足,古文理解上有偏差呢?此事頗耐人尋味。
孟子所崇拜的前輩人物孔子生前並不喜歡的陽貨的名言,跟孔子和他自己的思想倒是並不矛盾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創立的儒家學派理論中,仁義跟富貴,的確是對立的關係。
放眼當今社會,一些富豪的財富來源,跟其父輩位居津要直接相關;一些富豪在積累財富過程中,不擇手段,有種種違反公平、違反法律的行為;還有一些富豪在積累巨大財富以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追捧怪力亂神,顛倒美醜是非,做出種種滑稽醜陋的舉止;國外富豪動員我國富豪從事慈善活動,回報社會,遭到理直氣壯的拒絕;凡此種種,都跟「為富不仁」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高度吻合。
「為富不仁」,不是窮人仇富的口號,而是現實的寫照。從這一點講,上述兩種詞典的解釋,也算是有現實基礎的。(摘編自澳門日報 作者: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