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40年不間斷的城市化進程之後,如今城市的骨架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舊的城市邏輯開始消解,新的商圈不斷形成,而商業地產由此迎來了最五彩斑斕的時代,最具有活力的時代,這其中也挖掘出更值得期待的價值潛力。
2019年8月27日,「第九屆(2019)IF·商業地產年會」在京舉辦,來自業界的專家以及企業代表圍繞著「價值聚能場」,分享了這段時間以來的思考與判斷。
經觀傳媒副總裁、《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代表主辦方作開場致辭。他表示,中國龐大的商業地產消費市場,正在與藝術、大數據、5G和物聯網等自然結合,孕育形成無法估量的消費勢能,不斷拓展中國市場的需求邊界、供給邊界,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可能,聚集成為中國經濟新圖景下的新勢能。
著名當代建築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原副所長王明賢現場分享了如何讓膨脹的城市沐浴「詩意」。面對著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藝術家以一種積極的姿態介入,他們的實踐直面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介乎城市與自然之間,也注意到當下的生存困境,也在探索未來的城市的詩意。隨著中國當代城市化浪潮從高速的第一階段進入優質創新的第二階段,藝術引領城市的大時代正向我們迎面鋪來,這種時代的語境下,城市建設,藝術設計,公益傳播,單獨學科無法滿足這種時代的要求。
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著重分析了未來十年的商業地產王道——資本+運營:「對於商業地產來說,真正的王道就是資本+運營。每個細分市場或許都孕育著一個巨大的機會,有文化特徵的,非標特徵的商業設施會越來越被市場青睞,被消費者青睞,因為消費者的個性化的消費趨勢越來越明顯。」
弘陽商業集團執行總裁祝林認為洞察人性,才能贏得人場,真正能成為聚能場的好的商業項目,一定是雙重地標,不僅是建築商的物理上的地標,還是內心精神上的地標,為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價值,在消費者參與到價值的界定和創作的過程之中,回到三要素,廉價、便利、多元,真正了解消費者,洞察消費者,是人性中永不落幕的鐵律。
建業商業集團董事、總裁張子玉分享了建業27年的堅守,「內化」的品牌力:「很多人認為做書店不賺錢,我們的書店40%-55%是圖書的銷售,50%左右通過文創和店中店組合的,書店是提供了一種的生活方式,這一點是具有持久延續屬性的,因為時代變了,從物質的滿足,到內心幸福階段,消費者以精神享受為競爭力的商業時代到來了。」
米域創始人兼CEO馮印陶提出當下的變化與不變,以後的空間產品和所有產品一樣,都需要從五個維度去被衡量,這五個維度從「顏、質、懶、控、宅」來概括的,這一代消費者在考慮購買一個物品,一個產品或者是使用空間衝動時的衡量標準,同時不管是空間產品還是其他的產品,新一代的空間和體驗需要幫助用戶提升,讓他們有全新的工作體驗。
杭州新天地集團CBO張亦崢分享如何讓詩和遠方插上翅膀。「產城融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互動。通過挖掘出城市的文化特質,給商業旅遊資源注入文化的基因,以旅遊為載體,商業為引擎,形成文商綠共生共融的生循環的經濟生態。」
隨後進行的「商業價值聚能」專題論壇,由《經濟觀察報》不動產運營部主編張雅楠主持,來自行業的佼佼者們共同探討了商業地產領域的創新前景與運營模式。
寶龍商業集團副總經理張雲峰認為應當立足當下,構架未來,著手在市場上進行輕資產管理輸出。
大悅城控股北京公司商管中心總經理,西單大悅城&西安大悅城副總經理朱姝表示真正的從消費者出發,去了解並精準解構消費需求,要真的每個細節都為當地的消費者考慮,並讓創新成為自覺。
華潤置地華東大區寫字樓管理部副總經理田際楓說:「把服務這塊做好,來滿足最基本的租戶的需求,服務是硬道理。」
北京芳圓裡總經理劉利群體會到運營為王,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應進行更加細分的深入分析和匹配更加相應的定位。
首創郎園總經理趙春燕認為給每個項目做定位的時候是拿文化做定位,根據人群賦予商業業態。
此外,睿信致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郝炬還從運營數據、財務指標等角度分析了當前商業地產企業的業態升級,創新轉型發展趨勢。
當天,「IF·商業地產年會」還在現場致敬眾多商業地產領域優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