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因為所謂成功的企業,只不過是因為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如果說,2015年到2019年是許多房企彎道超車的5年。
那麼,2020年到2024年是少數優質房企改寫格局的5年。
對於地產行業而言,2020年既是極為困難的一年,又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這一年,無論是行業趨勢、企業發展態勢,還是資本市場對地產股的估值邏輯,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01.
——
在分析具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張圖。
這是萬科:
這一張是龍湖。
上面兩張圖,分別是萬科、龍湖過去幾年的股價走勢圖。
在這兩張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從市值的維度,截止到2020年1月6日,萬科的市值是3320億(人民幣,港幣近4000億),龍湖市值為2196億(人民幣,港幣為2629億)。
我查了下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這兩家房企的銷售規模數據。
從銷售額看,萬科7041.5億,龍湖則為2706.1億。
也就是說,單就規模體量而言,萬科比龍湖大兩倍多。
但從市值上看,龍湖的市值只比萬科少1000多億(人民幣)。
你可能要問,是萬科出了問題嗎?
並沒有。
至少到目前為止,萬科仍舊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地產公司之一。
那是資本市場搞錯了嗎?
顯然也不是。
你要知道,金錢是最聰明的,數千億的真金白銀,這些玩家們犯錯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問題何在?
答案是時代變了,趨勢也變了。
何為時代變了?我想有這麼兩大關鍵詞。
1、總量見頂:
不管你承不承認,那個屬於房地產的激情狂飆的年代已經結束了。
自2016年以來,國內樓市連續4年的成交面積是這樣的:
2016年:15.7億平方米;2017年:16.9億平方米;2018年:17.2億平方米;2019年:17.2億平方米;
而今年前11個月,全國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面積是15.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3%。
儘管到目前為止,官方的數據尚未出來,但大概率會在17億平左右,與去年持平。
當然了,需要強調一下的是,這裡的總量見頂是指銷售面積,而非價格。
2、大分化:
一是城市間的大分化:一二線樓市大爆火熱,三四線樓市有些暗淡。
易居研究院的數據說,2020 年 1-11 月,一線城市商品累計成交面積同比增長 14%,二線城市累計同比下降 5%;三四線城市累計同比增長 1%。
而從價格來看,一線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在過去的一年多中熱得發燙,二線的杭州、成都、南京等日子也相當不錯,但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價格都是陰跌的,而且暫時看不到好轉的跡象。
二是房企間的大分化:少數房企在逆勢生長,不僅銷售再創新高,增速也十分可觀;更多的房企則是遭遇滑鐵盧,銷售額大幅下滑,資金鍊存壓力。
這個數據我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翻看一下第三方機構年底的榜單。
要說,這都是歷史和周期的必然,由不得你我。
事實上,在已到來的地產下半場,房企的分化只是行業走向成熟、深度洗牌的開始。
02.
——
很多人問,龍湖的市值為何能持續穩定增長?
其實,上文已給出了基本的答案。
接下來,我們就再梳理下,龍湖做對了什麼。
自2018年開始,龍湖集團開始踐行並堅守「空間即服務」的戰略,強調地產開發、商業運營、租賃住房、智慧服務四大主航道業務的多維驅動,協同發展。
這個戰略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就是龍湖所主張的「空間+服務」戰略。
底層:以空間打造為核心的開發引擎;
升級:即圍繞「空間」展開多重服務場景創新,深度連接人與空間的需求。
在這樣的持續布局和協同發展下,龍湖的四大主航道都取得了標杆式的成績。
1、地產開發
最新數據顯示,龍湖2020年的銷售額在2706.1億左右。
老實說,當下環境仍能保持穩定增長實屬不易,但也過得去。畢竟,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許多行業、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
我們在前面說了,在大分化時代,只有布局高能級的一、二線城市,才有可能打贏地產下半場。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龍湖堅持了其一貫的邏輯與紀律:緊密圍繞核心城市群範圍內的一二線及熱點城市進行布局。
目前龍湖的業務遍布環渤海、長三角、華中、華南、西部五大區域的62個城市,90%的貨量集中在熱點城市和價值區域,且成本合理,為後續的盈利增長奠定基礎。
2、商業運營
如果說,在地產上半場,得規模者得天下。
那麼在地產下半場,做不好商業的地產公司,一定不是一家好公司。
一定體量的商業,能為公司提供持續且穩定的現金流,是未來業務的增長極,也是創新業務的載體。
過去幾年,為了補齊商業地產的短板,萬科收購了印力,而中海則不聲不響的在寫字樓領域做到了全國第一。
同樣的,儘管規模也只是萬科、碧桂園的三分之一,國內商業做得最好的華潤置地市值也超過了碧桂園,這就是商業的力量。
就目前來看,商業規模和營收能力僅次於華潤的就是龍湖。
資料顯示,目前龍湖的投資物業集中在26個有地鐵的城市,已經實現全國核心市場布局。
2020年1-6月,龍湖的物業投資業務實現不含稅租金33.6億元,同比增長30.4%,商場佔比77.4%。
而到2020年底,龍湖開業商場達到49個。
3、租賃住房
這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賽道。
你可能不知道,龍湖之外,萬科、中海、招商、保利都在加大布局。只是,在這個賽道上,龍湖已建立起一定的優勢。
目前,龍湖冠寓已布局全國30餘個高量級城市,並在全國十餘個重點城市落地40多個人才公寓項目,提供超過2萬套人才保障住房。
儘管2020年長租公寓遭遇寒冬,但龍湖冠寓保持穩健發展態勢。
2020上半年龍湖冠寓租金年收入7.3 億元,同比增長 63%。
4、智慧服務
這條賽道的想像力其實不用多強調。
就在1月6日,港股上市的碧桂園服務大漲超過16個點,市值超過1700億港幣。
儘管未單獨上市,但龍湖智慧服務板塊無論是規模體量還是服務口碑,都是國內靠前的。
數據顯示,在物業管理方面,龍湖智慧服務實際管理面積1.32億平方米,其中51%為外拓面積。
2020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42%到24.9億元,毛利率保持較高水平約為27.5%。
這在業內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
不僅如此,通過5年的探索實踐,龍湖智慧服務已於2019年全面完成科技系統「智慧服務引擎」的搭建,涵蓋20餘項科技產品,並通過這些科技產品將各業務場景充分線上化。
2020年,龍湖智慧服務連續第12年實現超過90%的客戶滿意度,累計進駐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於客戶的需求,推出全新九大增值服務。
03.
——
從上述龍湖的發展路徑,以及萬科、中海、保利、融創等幾大房企過去幾年的表現來看,在地產下半場,至少有幾大趨勢是很明確的:
1、從規模為王,到規模、利潤一個都能少
過去兩年,眾多房企都放棄了對規模的極致追求,進而尋求規模和利潤之間的平衡。
比如融創,在2020年3月就公開對外表示:融創已經具備一定規模,銷售額的增加是必然但不是重點,現在利潤才是第一位的。
再比如龍湖,在充滿挑戰的2020年上半年,龍湖集團實現營業額511.4億元,同比增長32.6%,利潤總額則達136.37億元,做到了規模和利潤的相對平衡。
2、從單一住宅開發,到主航道之下的相關多元化
比如龍湖強調地產開發、商業運營、租賃住房、智慧服務四大主航道業務的多維驅動,協同發展。
而中海則不斷加大對寫字樓、商業等業態的布局,以此平滑周期的波動。
碧桂園和恆大則嘗試走跨界多元的道路,比如恆大造車、碧桂園進軍農業和機器人,從目前來看,難度略大,效果不明顯。
3、從高負債、高槓桿、高增長,到穩健、高質量增長
過去幾年,很多策略激進的房企,都或多或少的遭遇了困難。從綠地到泰禾再到福晟,概莫能外。
反觀一些穩健型的房企,他們不僅土儲優質、債務合理甚至低下,而且手握上千億的現金。
還是以龍湖為例,2020年上半年,龍湖保持了平均借貸成本4.5%的低位,平均貸款年限6.45年,淨負債率51.4%,在手現金784.0億元,現金短債比4.55,一系列指標均維持行業內的較高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在監管部門設置的「三道紅線」中,龍湖是沒有在三條線裡的。
無論是負債水平、債務結構還是融資成本,龍湖的財務表現都十分健康穩健,以一個民企的身份做到了央企的水平。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資本市場對龍湖的認可和重估,或許是一個新的開始,即第三次地產股估值模型變革的開端。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地產行業的估值體系經歷了兩次的的變革,目前正在向第三次邁進。
1.0時代:土地為王、龍頭定價,萬科作為行業老大一騎絕塵的時代;
2.0時代:槓桿為王、規模定價,代表性企業是高槓桿、高負債、高增長的融創、碧桂園;
3.0時代:服務、運營為王,更注重穩健、高質的增長,龍湖是典型代表。
其實,資本市場對龍湖的追捧和重估,揭示了一個道理:
在分化加劇、集中度提升的下半場,只有保持克制、把握時機,回歸客戶,回歸價值創造與運營提升、不斷升級產品及服務,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下,保證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