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劉淑欽老人煮的茶好喝,但事實上這是一碗再普通不過的茶:草棚木凳,山泉井水,野生薄荷,粗碗茶具……在瀘州市納溪區,從上馬鎮的場鎮走到黃桷壩村黃龍湖,有四五公裡,蜿蜒山路,全是上坡,夏天趕場的村民走到這裡,正需要一杯解渴的茶水。
從2002年夏天開始,當地農民劉淑欽和老伴許先芳開始在黃桷壩村的埡口上開始煮茶,免費向進出山溝的村民提供涼飲。為了路人乘涼方便,他們還在路邊栽上許多竹子,搭了草棚。
不久前,免費煮了15年茶的劉淑欽老人獲得了「四川好人」的榮譽稱號,而年近八旬的老夫婦,也把這份熱心腸的事業交給了年輕人。路從土路變成了公路,但古道熱腸未變,山埡上的茶水還在免費供應。
山裡老人 每天為路人免費煮茶
在瀘州納溪上馬上鎮,黃桷壩算是比較偏遠的山村。因為山高溝深,這裡植被豐茂,形成黃龍湖。在山裡,很遠的人都知道劉淑欽老人,「他免費為大家煮茶十多年」。
5月7日上午,在上馬鎮,成都商報記者循著劉淑欽老人的名聲找到了黃桷壩村。79歲的劉淑欽不再煮茶,但在村民們口中,劉淑欽和老伴許先芳依然是一副熱心腸。劉淑欽的兒子劉昌明告訴成都商報記者,父親年輕的時候當過多年村支書,村裡大小事務,現在依然掛在心上。
劉淑欽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的家在山村通往上馬鎮的山埡口,每天都有山裡的村民從他家門前進出山。「以前是毛坯路,人只能徒步爬上來。半個小時山路上來,已經又累又渴。」劉淑欽和老伴一起煮茶,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到路人,讓大家疲憊口渴之際喝杯茶,歇一歇腳再繼續趕路。「好些人,爬上山來,一口氣喝兩大碗。」劉淑欽告訴記者,看著大家滿意自己也開心。
據劉淑欽回憶,為了早起煮茶,他和老伴每天天亮就去挑水,燒好後又搬到路邊,每天至少要擔一挑水,夏天有時候要擔兩三挑。劉淑欽挑水,老伴就燒茶,他倒茶,老伴就洗茶碗,夫婦倆從早忙到晚,從夏天煮到冬天,15年來從未間斷過。
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劉淑欽挑水的水井在他房子右邊的山坳裡,而煮茶的山灣則在房子左邊山坡下,距離約有300米。「那時候有力氣,挑得動水。」劉淑欽說。為了讓歇腳的路人舒心地喝一杯解渴的茶,他和老伴還在路邊種上竹子,搭了個簡易的草棚子,擺上了凳子,方便大家乘涼。
煮茶15年 喝茶的人從村民變成遊客
劉昌明介紹,除了黃桷壩村村民,經過黃桷壩村的埡口到上馬鎮趕場的還有三個村的村民,前些年不通公路,大家一般爬上黃桷壩村的埡口都要歇一腳,住在山埡上的父母本來就是熱心腸,於是開始煮茶,不想這茶水深受歡迎,所以父母也就一煮就是整整15年。
瀘州新聞網資料圖
煮茶的15年,山村也在悄然發生巨變,山路變成了土公路,土公路變成了水泥路,那片曾經煮茶的路邊壩子和竹林,因為一次滑坡已經找不到原址了。只是,老人十多年前栽下的竹子,還在原地。
雖然煮茶的棚子沒了,但整個夏季每天的免費茶一直沒有改變,劉淑欽說,幾年前黃桷壩村修了一座水庫,村裡也逐漸開發成了旅遊景區。原來的土路變成了公路,汽車摩託車取代了腳力,趕場歇腳的村民逐漸減少。但外地來村裡的遊客卻逐漸增多,聽說有老人免費煮茶,很多人不相信,專門停下來驗證一下。而老人有時用自己種的藿香代替茶葉,喝起來口感獨特,因此來喝茶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以前大家習慣在路邊的壩子歇腳,現在的路人會直接到劉淑欽的壩子裡來休息。很多開車的村民路過,也會專門停下車,走進劉家院子來倒上一杯茶水再繼續趕路。
劉淑欽說,很多人知道他提供的免費茶水,也習慣了到這裡來喝茶,他們有時候不喝茶,也會停下來跟他打聲招呼聊聊天,看到他們一臉的笑容,自己就覺得這些年免費煮茶「做得對,做得有意義」。從2002夏天開始,劉淑欽煮茶,堅持到2017年。
愛心接力,年輕人主動接過茶缸繼續煮茶
去年,劉淑欽在外地工作的兩個兒子回家把房子修寬了,樓下兩層租給了鄰村的沈勇開餐廳。沈勇搬來後,看到劉淑欽這麼大年紀,還每天挑水操勞為路人免費煮茶,心裡很是感動,於是找到老人,主動把那口茶缸接了過來,搬到了自己的餐廳門口。
沈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每天早上八九點開門的時候,煮茶是第一件工作,茶就放在門口,茶缸上放一個杯子,喝茶的人隨意自取。茶缸旁的玻璃上,貼著「免費茶水」四個字。
沈勇覺得,煮茶是一件小事,但要堅持那麼多年,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他看來,免費供茶已經成為黃桷壩村的一個傳統,他把茶缸搬到自己的店門口,就是要把這個傳統傳承下去。
「這樣熱心腸的事情,就是要一直傳揚下去」,沈勇說,劉淑欽老人的故事,在當地廣泛傳揚,這是一個老人堅持15年攢下的美德,應該有人傳遞下去。
近日,四川文明網公布了3月「四川好人」,納溪區上馬鎮苦守山梁15年的年近八旬煮茶老人劉淑欽榜上有名,獲評3月「四川好人」之「助人為樂好人」。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楊靈 羅敏 攝影報導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