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伊拉克東部,有一個三角地帶,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及提克裡特市和拉馬迪市的交接處,在伊拉克的遜尼派穆斯林大多聚集在這個三角地帶,所以這個地區也被稱為「遜尼派三角洲」。
在這個三角洲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這裡很活躍。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是20世紀40年代在敘利亞興起的一個黨派,因為這個黨派主張將各個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實現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受到很多阿拉伯人民的關注,由敘利亞慢慢向周邊中東國家蔓延,在伊拉克三角洲地區極受歡迎。
1937年,一代梟雄薩達姆就出生在三角洲之一的提克裡特市裡的一戶農民家庭,在三角洲宗教和黨派的聯合薰陶下成長的薩達姆,開始以這裡為基本盤,逆天改命,實現了從一個草根到總統的完美逆襲。
三角洲的人很多都加入了復興社會黨,薩達姆的很多親戚也不例外,其中有一個叔父叫哈桑-穆罕默德-貝克爾,是復興社會黨的領導層,薩達姆後來能夠步步高升,離不開這個叔父的提拔。
在1957年,受親戚們影響,20歲的薩達姆也加入復興社會黨,此時的復興社會黨因為主張伊拉克與其它阿拉伯國家要組成聯盟,被當時堅持伊拉克獨立自主的最高領導人卡塞姆所厭惡,處處受排擠,雙方矛盾不斷激化。於是在1959年,年輕氣盛的薩達姆跑去刺殺卡塞姆,結果刺殺失敗,薩達姆逃到了敘利亞避難,雖然刺殺不成功,但是因為這次的英勇壯舉,薩達姆開始在復興社會黨內嶄露頭角。
到了1963年,阿里夫兄弟兩人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卡塞姆政權,並開始親近蘇聯。這讓在一旁看熱鬧的美國急了,為了防止蘇聯勢力滲入伊拉克,美國開始大力扶持伊拉克國內的復興社會黨,有了美國暗中幫助,在1968年,以貝克爾為首的復興社會黨又推翻了阿里夫政權,被打壓了二十幾年的復興社會黨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貝克爾成為了伊拉克新一任領導人後,開始扶持黨派內自己的親信,薩達姆因此當上了伊拉克的安全部長,並在第二年晉升為副總統,成為權力二把手。在復興黨上臺之後,為了避免伊拉克再次發生政變,穩定民心,貝克爾和薩達姆開始借鑑了蘇聯的五年計劃經濟模式,大力發展伊拉克經濟,為伊拉克人民帶來了黃金的十年。
02
20世紀70年代,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備量約有1000億桶,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出口佔世界的8%,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依靠著石油出口,按理說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和其它中東國家一樣,石油開採企業控制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賺取的大部分收益也都落入西方國家的口袋。於是,在1972年,貝克爾和薩達姆不惜得罪英美國家,採取強硬措施將外國的石油公司全部轉為國有資產,使伊拉克國內的石油收入大大增加。
除了豐富的石油資源之外,在伊拉克,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相對豐富的水資源。中東地區雖然盛產石油,但是由於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導致水資源匱乏,因此在中東呈現「水貴如油」的情況。但伊拉克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經全境,使得國內淡水資源在中東數一數二,有了這些水資源,在加上石油的巨大收入,伊拉克就可以大力發展軍事、農業、工業,形成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逐漸走向富國強兵之路。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拉克已經擁有10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大約48萬預備役部隊,近6000輛坦克、3700門火炮、7500輛裝甲車、7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飛毛腿飛彈,還有現代化的防空系統,號稱當時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同時,在全國實現了全民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全免費,外匯儲備將近400億美元,人均GDP3900美元,人均年收入約81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上萬元,想想當時的中國人民工資水平,這個差距真是很大。
而同為中東產油國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雖然也靠著石油獲得巨大收益,但是因為水資源不足,導致國內工業體系發展不起來,因此,此時的伊拉克不論在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上已經足以在中東傲視群雄。
1979年7月,患有心臟病的貝克爾突然宣布退出總統之位,由薩達姆繼任伊拉克總統,成為伊拉克新一代領導人。沒有了貝克爾束縛的薩達姆,上臺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清除黨內異己,培養自己的勢力。他召集了200多名官員開了一次革命委員會,在會議剛開始時,就將革命委員秘書長拉出去槍斃了,說他是叛徒,把在座的官員都嚇到了。但這只是開始,接下來薩達姆開始一個一個地念出所謂叛徒的名字,被念到的都拉出去槍斃,整整念了66個人的名字,全部處決,那些沒被點名的同樣嚇得渾身發軟,之後開始以薩達姆馬首是瞻。
完成了政治清洗的薩達姆鞏固了自己在伊拉克的統治地位,看著此刻兵強馬壯的國家,薩達姆野心開始顯露,他的目光不再僅僅局限於整個伊拉克,而是整個阿拉伯世界,他要做阿拉伯世界的王。
03
1979年,就在薩達姆走馬上任的同時,鄰國的伊朗也更換了新的領導人霍梅尼。
1979年年初,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美國在伊朗的傀儡政權----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的宗教領袖,奪取政權之後開始採用政教合一的方式治理國家,用伊斯蘭教義來通知伊朗人民,高喊著「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關閉了酒吧、咖啡館等所有帶有西方標誌的場所,不允許女子拋頭露面,全部都要裹得嚴嚴實實的,原本燈紅酒綠的伊朗一瞬間充滿了宗教的氣息。伊朗甚至還公開衝入美國大使館,挾持美國大使館官員,與美國撕破臉,反對美帝國主義。
不僅如此,上臺之後的霍梅尼開始鄰國伊拉克動手動腳。霍梅尼曾經在1970年逃到伊拉克躲避巴列維王朝的追殺,因為霍梅尼是一個什葉派的大學者,在伊拉克深受當地什葉派的歡迎,這讓當時遜尼派的副總統薩達姆很擔憂,原本伊拉克境內什葉派就比遜尼派人數多,對遜尼派當政很不滿,現在霍梅尼又在這裡搞事,遲早要出大亂子。於是在1975年,薩達姆就將霍梅尼趕出了伊拉克,霍梅尼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1979年霍梅尼上臺後,開始強烈向伊拉克的什葉派灌輸革命理念,導致伊拉克境內什葉派的動亂,伊朗與伊拉克逐漸交惡。
除了宗教問題外,在兩國交界處也存在分歧。伊朗和伊拉克邊境線長達1458公裡,其中矛盾最大的就是阿拉伯河。
伊拉克境內流經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兩河匯聚成的阿拉伯河,剛好處於伊拉克和伊朗之間,根據1975年兩國籤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以阿拉伯河的中間為分界線,伊朗和伊拉克各佔一半。這種看起來公平的條款在薩達姆眼裡卻極其不公平,因為伊拉克領土面積雖然大,但是只能依靠阿拉伯河進入波斯灣,海岸線僅60公裡。而伊朗緊鄰波斯灣,海岸線長達24000公裡,如今連阿拉伯河都要拿走一半,這對於想要控制波斯灣的薩達姆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種種矛盾讓薩達姆將伊朗看做是他稱霸阿拉伯的一塊絆腳石,要想奪下波斯灣,控制阿拉伯,必須先拿下伊朗。
04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動80多架飛機空襲伊朗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7個飛機場。面對已經強兵富國了十幾年的伊拉克,伊朗實在有些被動,而且當時伊拉克背後有蘇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個國家的支持,而伊朗背後只有敘利亞撐腰,再加上剛剛發生伊斯蘭革命,國內混亂,所以在戰爭開始的一年時間,伊朗幾乎是節節敗退。短短幾天,伊拉克邊佔領了伊朗2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
但薩達姆也不用開心得太早,伊朗雖然沒有先進武器和大國支撐,卻有一樣東西足以震懾伊拉克,那就是伊朗人民對於宗教的狂熱。
眼看著伊朗即將被伊拉克打敗,霍梅尼隨即決定組建「巴斯基民兵組織」,讓大量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加入該組織,來幫助正規軍進行鬥爭。當時人口3600萬的伊朗居然有2000萬人加入民兵組織,其中還有至少10萬的童子軍。這個所謂的「巴斯基民兵組織」,其實就是敢死隊,利用百姓對於宗教的狂熱叫他們去前線上戰爭,有的只能拿著輕武器,有的甚至手無寸鐵,讓他們去打頭陣,當人肉沙包,當炮灰,有些伊拉克士兵不忍心對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開炮,躲在後面的正規軍就趁機衝出,奪取勝利。
更可怕的是為了避免正規軍損失,伊朗居然組織兒童成群結隊去伊拉克布置的踩雷區去踩雷,好為後面的坦克前進鋪路。霍梅尼給每一個孩子發了一把塑料鑰匙,讓他們帶在脖子上,跟他們說這是通往「天堂的鑰匙」。可憐這些被嚴重洗腦的孩子,以身犯險,無數鮮活的生命被炸得血肉橫飛,令伊拉克軍隊當場崩潰。正是因為這樣慘無人道的人海戰術,在戰爭的第二年,情況開始出現了反轉,在1982年5月,伊朗收復了大部分被侵佔的土地,為了避免後面戰爭在伊拉克內進行,薩達姆宣布在伊朗境內的伊拉克軍全部退出,甚至打算和伊朗休戰。
但此刻已經靠著人肉炸彈殺紅了眼的霍梅尼根本不肯罷手,直言除非薩達姆下臺,否則不會停戰。薩達姆怎麼可能下臺,鬧呢,於是接下來的戰爭開始變成了伊朗進攻伊拉克。
1982年7月,伊朗發動對伊拉克巴斯拉城市的進攻。無數手無寸鐵百姓的死亡並沒有讓霍梅尼覺得痛心,相反,在他眼裡,這些人都是為真主犧牲的,於是,在進攻伊拉克前,霍梅尼準備2.5萬口棺材,鼓勵他們當人肉炸彈,同時還將營級以上的士官換成了毛拉,在戰場上念經。此外,因為霍梅尼曾經在伊拉克待過一段時間,在伊拉克的杜賈爾村裡,就有很多什葉派是他的支持者,為了支持霍梅尼,這些什葉派開始在伊拉克各地製造襲擊,導致伊拉克內部混亂。在裡應外合之下,伊朗軍隊成功在伊拉克邊境撕開了一道6千米的口子,佔領了伊朗200多平方公裡的領土,並對首都巴格達造成威脅。
為了防止伊拉克內部什葉派再次製造混亂,薩達姆於1982年7月8日前往杜賈爾村拜會當地的什葉派長老,希望穩定國內什葉派,誰知道,車子駛進杜賈爾村就遭到了當地什葉派的襲擊,他們開始向薩達姆的軍隊開火,最後還是出動了武裝直升機和步兵團才把薩達姆救出來。幾個小時後,薩達姆同母異父的弟弟巴爾贊就帶領軍隊衝進了杜賈爾村,開始大肆抓人,當場殺死9人,148人被判處死刑,其餘還有1500人都被抓捕入獄,遭受折磨。
薩達姆此行不僅沒能化解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恩怨,反而製造了」杜賈爾村慘案「,更是讓什葉派和遜尼派矛盾激增。
而就在此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開始了對兩伊戰爭的幹預。
05
在兩伊戰爭之前,不管是伊拉克還是伊朗,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都不好,伊拉克是因為以貝克爾和薩達姆為首的社會復興黨上臺執政後,開始親近蘇聯,並將外國石油國有化,損害了西方國家的利益,同時,因為美國暗中支持以色列,惹怒了大多數阿拉伯國家,薩達姆十分生氣,於是支持恐怖主義來襲擊美國,被美國列入了恐怖黑名單,兩國關係交惡。至於伊朗,整天懟天懟地懟美國,還發生了挾持美國人質事件,更是被美國視為中東的頭號敵人。
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兩個國家和美國的關係卻慢慢發生了變化。其中最先發生變化的是伊拉克。薩達姆因為一心想要統治整個阿拉伯世界,但是面對伊朗不要命的進攻,開始慌了。此時的美國在一旁隔岸觀火了一兩年,早已清楚了薩達姆的處境,為了在冷戰中贏下伊拉克這個重要的籌碼,美國從1981年開始派人過來訪問伊拉克,對他拋出橄欖枝。為了達到自己的野心,薩達姆1982年選擇放逐國內那些恐怖主義分子,對美國示好,換取美國取消對伊拉克的貿易禁令,兩國開始恢復正常外交關係。
之後,美國開始對伊拉克出售戰機和民用直升飛機,英國對伊拉克提供2.5億英鎊的貸款,至於法國,早在兩伊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就對伊拉克出售武器,成為了僅次於蘇聯的伊拉克武器供應商。此外,薩達姆除了購買武器之外,還偷偷從美國和英國購買製造大型殺傷性武器的培養菌和配件,背後的意圖不言自明,而這些都被美國看在眼裡,卻沒有說破。美國的這種默許行為讓薩達姆更加肆無忌憚。
從1984年開始,為了阻止伊朗人民瘋狂的人海戰術,伊拉克頻繁使用芥子氣等化學武器,屠戮了超過8500名伊朗人。而此刻倡導一貫人道主義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卻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令薩達姆萬萬沒想到的是,美國在對他提供武器的同時,也還在為他的仇敵伊朗提供幫助。
因為在1984年,伊朗支持的恐怖主義分子在黎巴嫩首都貝特魯綁架了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的官員,連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貝魯特站的站長都被綁架了,為了解救這些人質,美國分析了此刻伊朗武器缺乏的處境,決定通過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來讓伊朗幫助釋放人質,這樣一來可以解救人質,二來可以趁機賺伊朗的錢,簡直是兩全其美。
於是從1985年開始,美國陸續暗中通過以色列向伊朗出售飛彈、飛機等裝備,而伊朗也陸續釋放了人質,他們兩個就這樣背著薩達姆暗通款曲,表面上和伊拉克度上了蜜月,背地裡又和伊朗你儂我儂,一直1986年11月,黎巴嫩一家叫《帆船》的報刊爆出了美國和「小三」伊朗的姦情,這段三角戀才公之於眾。而截止此刻,美國已經向伊朗出售了至少2008枚反坦克飛彈和235枚地空飛彈,以及一大批作戰飛機、坦克、雷達等裝備,伊朗則向美國支付了超過1200萬美元的巨額資金。
可憐的薩達姆到現在才發現原來美國就是一個渣男,明裡支持原配打小三,暗地裡又支持小三打原配,最後原配小三兩敗俱傷,而他卻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呵,男人)。更可憐的是此刻薩達姆還不能和美國撕破臉,因為還得依靠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支持來與伊朗對戰。但此刻的美國也不好過,一方面叫囂著反對恐怖主義,把伊朗拉進黑名單,另一方面又暗地裡支持伊朗,更是嚴重傷害了小英、小法等一眾追隨他的西方美少女天團的心,使得美國在西方國家的信任感逐漸降低,時任美國總統的裡根開始陷入了「伊朗門」危機,被美國民眾所詬病,這也成為了他在位期間一個抹不去的汙點。
06
「伊朗門」事件爆發後,美國就停止了對伊朗的支持,但兩伊戰爭卻沒有停止的趨勢,雙方已經從兩國之間的領土戰爭慢慢擴展到了海灣領域的襲擊戰,互相攻擊對方的油船和油田,打擊對方石油經濟命脈,但同時也波及到了海灣地區的其它國家,1986年,波斯灣遭受襲擊的油船有106艘,其中就有28艘是科威特的。嚇得科威特趕緊請求讓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他們的油船保駕護航,並多次向聯合國提出抗議,於是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正式要求雙方停戰,但是此刻的伊朗已經佔領了伊拉克的法奧地區,正在勢頭上,並沒有聽從聯合國的話。
不過,接下來的局勢發展卻開始對伊朗不利了。
1988年4月17日,薩達姆開展「齋月」計劃,對被伊朗佔領的法奧地區發動襲擊,成功收回了失地。
1988年7月3日,美國在波斯灣領域的巡航軍艦突然對一架從伊朗飛向杜拜的客機發動襲擊,連續兩枚飛彈使得飛機上的290名人員全部死亡,其中還有66名兒童和一個孕婦。事後美國居然對外稱是誤擊,把客機看成是戰鬥機了。真是搞笑,美國的巡洋艦連最基本的客機和戰鬥機都分不出來,還敢自稱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這分明是明擺著告訴霍梅尼,美國就是要幫助伊拉克對付你伊朗,你敢咋地。
這次事件之後,伊朗也終於看透了美國這個渣男的真面目,需要你的時候對你暗送秋波,不要你的時候對你一通猛打,完全莫得感情的。但伊朗與美國實力差距太大,又不能說什麼,敢怒不敢言。無奈之下,伊朗只能在1988年7月18日接受聯合國的調停,雙方各自退回自己的領土,還是以阿拉伯河中央為界,這兩個國家鬧了8年,結果什麼都沒有改變,唯一變的,是各自都欠了一屁股外債,和戰場上多了成千上萬無辜人的屍體。
在兩伊戰爭前,伊拉克外匯儲備370億美元,結果戰爭結束之後倒欠了700多億美元外債,死亡了 18萬人,伊朗也不好過,倒欠了450億美元外債,死亡了35萬人,之所以比伊拉剋死亡人數多了一倍,是因為這裡面一大部分都是被宗教洗腦跑去前線送死的無辜百姓。
看著這700多億外債日益高漲的巨額利息,薩達姆十分頭疼,這700多億外債有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都是些軍事強國,要賴帳是不可能賴帳的。還有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其中有140億是欠科威特的,這讓薩達姆更加生氣,科威特面積只有伊拉克的1/25,就這麼屁大點的地方居然成為了伊拉克的最大債主。
薩達姆的心裡早就做好了賴帳的打算,如果科威特執意要錢,那就趁機侵佔科威特,將它變成伊拉克的一個省,但是他暫時還不敢貿然做出戰爭的舉動,因為美國與科威特有很大的利益牽扯,萬一入侵科威特惹怒了美國,那麼自己也不好受。薩達姆從1990年開始逐漸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集結軍隊,並觀察美國的舉動,美國越是無聲無息,薩達姆越是不敢輕舉妄動,直到1990年7月28日,美國總統老布希給薩達姆發了一份絕密電報。
未完待續····
由於文章過長,還沒寫一半就已經7000多字了,只能分兩篇發出,覺得好看的話麻煩可以點下贊,讓小編更有動力啊。
作者:沈城楓林
一位喜歡寫歷史人物傳記的小帥哥。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