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很小的時候,就買了這本《愛心樹》,最近她拿出來請我和她反覆讀的時候,我感觸很深。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色彩,精美的語言,就是黑白畫面,和簡單對話,卻勾勒出一個充滿愛心,願意為了孩子的快樂成長獻出生命的一顆蘋果樹。
一開始,一個小男孩,一棵樹。
男孩兒在樹下收集樹葉,在樹枝上蕩鞦韆,吃樹上結的蘋果,和大樹捉迷藏,累了,就在樹蔭裡睡覺。
小男孩愛這棵樹,很愛很愛,大樹很快樂。
這像極了每一個孩子小時候對媽媽的愛:除了真愛,還有依賴。
而媽媽,只是開心地陪伴著孩子,只要孩子快樂,媽媽的世界就是陽光燦爛。
童年的無憂無慮,是孩子的快樂,也是媽媽一生最開心的記憶。
長大了,媽媽總能記得孩子小時候的事情,回憶起來,也是滿滿的幸福。
慢慢的,小男孩長大了,好久不來玩了,大樹感到孤寂。
終於有一天,男孩來到了大樹下,大樹開心地搖晃著樹葉,扭動著身體,「來,孩子,在我的樹枝上蕩鞦韆,再吃幾個蘋果,這樣你就會很快活的!」
「我已經長大了,不愛爬樹玩了,」孩子說,「我想買些好玩兒的東西,我需要些錢。你能給我一點錢嗎?」
「很抱歉,」大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樹葉和蘋果,把我的蘋果拿去賣了,你就會有錢,就會快活了。」
於是,孩子爬上樹,摘下蘋果,把它們拿走了。
大樹很快樂!
馬克吐溫說:我給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
孩子長大了,總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媽媽總是盡力滿足孩子的願望。
很久,孩子沒有再來看望大樹,大樹很難過。
後來,孩子說他想蓋一幢房子,大樹給了自己的樹枝,孩子又說要去遠行,需要一條船,大樹把自己的樹杆給了孩子。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只有母親,她是你失意,遇到挫折時的伴侶。
所以長大後的孩子,總是在困難的時候,有需求、不開心的時候,才想起去找永遠愛他,等他的大樹。
最後,只剩下一個樹墩的大樹,仍然很快樂,可是心裡或許有些失落、感傷、期待......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欲望會越來越大,媽媽卻是那個,願意不辭辛勞,用身體換取孩子快樂,幸福的人,哪怕自己有點累,有點痛,心裡,都是開心的!
過了好久,孩子老了,又來看望大樹,孩子吃不動蘋果,也不能爬樹玩了,他只需要找個地方,安靜地坐一會兒。
大樹儘量把身子挺高,「來吧,孩子,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孩子坐在樹墩上,大樹很快樂!
在孩子變老了的時候,他或許只是不想再奔波,想要一個人靜靜,也或許是想回到媽媽的懷抱,享受媽媽的關愛。
可是,孩子能體會到,媽媽開心快樂的背後,藏著怎樣的痛嗎?
作為孩子,我們只知道索取,卻忽略了媽媽為了我們的每一個美好明天,付出了多少努力、辛苦和汗水。
作為媽媽,才知道,只要孩子能快樂成長,所有的苦和累,甚至痛,都是我心甘情願、開心幸福的付出。
媽媽,覺得滿足孩子的願望,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猶太有一句諺語:上帝不能無處不在,因此他創造了媽媽。
小時候,孩子需要媽媽的陪伴,孩子長大了,要記得,媽媽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需要陪伴,需要愛。
謹以此書獻給愛我們的媽媽,和我們愛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