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希爾弗斯坦,美國的天才繪本作家,同時也是詩人、是插畫家、是劇作家、是作曲家、是鄉村歌手。更重要的是,他是全世界孩子們的謝爾大叔!在他的繪本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機智幽默的語言、簡潔詼諧的配圖以及無拘無束的暢想。《愛心樹》是他的代表作,此書一經出版,風靡全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繪本世界的不朽經典,也奠定了謝爾20世紀最偉大的繪本作家地位。
粗略翻閱,發現這本書不過是黑白線條組合而成。一棵樹,一個男孩,這樣簡單的元素能說出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我很懷疑,但閱讀過程中,我馬上就被大樹和男孩的互動吸引了。簡潔的線條、黑白的基調、醒目的構圖和留白,賦予這個哲理意味深厚的故事更多思考的空間。當大樹獨自矗立時,有一種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穩重。她就站在那裡,安安靜靜,巋然不動。但是當她喜歡的男孩來到樹下時,每一片葉子都透露著歡喜。男孩跑過來,她伸出枝條迎接,像媽媽的懷抱一般。男孩要玩耍,她抖落自己的樹葉給男孩做王冠,她的枝條也配合男孩做出王冠的形狀。男孩爬樹時,她的枝條化作雙手在一旁小心守護,她變成鞦韆讓男孩玩,結出果實供男孩吃,甚至還和男孩玩捉迷藏的遊戲。當男孩累了的時候,她為男孩擋住太陽提供樹蔭讓男孩休息。這棵擬人化的樹讓我們讀來感動萬分,她一直在給予,不圖回報,也不計後果。
看到這兒,也只是很簡單的愛與被愛,這樣好的大樹,男孩怎能不愛呢?他擁抱這棵大樹,並在大樹上刻下一顆愛心,做上標記。大樹很快樂,可惜好景不長。時光流逝,孩子長大後,交了女朋友,他帶著她來到大樹下,同樣在樹上刻下愛心,兩人躺在樹蔭下談天說地,不過,他們更多的時候不在這裡。大樹孤寂,落寞地抱住了自己。這與人類世界很相像,媽媽們一定很有體會,當孩子到了成家的年紀,他們更多地和同齡人玩耍,父母只能獨倚空門,盼兒早歸。心中焦灼,卻又無計可施。
第三段劇情是最讓讀者難受的,總在奉獻的大樹一直在原地等待。終於有一天,那個孩子回來看他了。這時圖中的孩子已經是大人的形象了。可是大樹還是稱呼他為孩子,大樹一直都稱呼他為孩子。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他從不肯長大,不肯承擔責任,不肯為別人考慮,只知道無窮無盡地索要;也許是因為大樹並沒有把男孩看成一個大人,在她心中,男孩永遠需要她的保護,她的支撐。我們為書中那個男孩的不斷索取而憤怒,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大樹的予取予求並不正確。
愛一個人真的是把他保護得嚴嚴實實,不見風雨,有求必應嗎?長大後的男孩需要錢,大樹把自己的蘋果都給他拿去城裡賣掉;中年男孩需要娶妻生子,有家可歸,大樹讓他砍下自己的樹枝蓋房;老年男孩要離家遠航,大樹把樹幹給他造船;最後,人到晚年的男孩又回來了,大樹只剩下老樹墩供他休息。整個過程都是「男孩索取」——「大樹給予並感到快樂」。大樹一次次失落地看著男孩離開的背影,又一次次為男孩的到來感到滿足和快樂。哪怕她一直在給予,一直在奉獻,哪怕她最後傾盡了所有。但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索要不斷被滿足後離去的男孩最後又會滿身疲憊地又歸來。
男孩把樹幹砍斷做船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砍斷的樹幹上其實還有一根小小的嫩芽,那是大樹最後的生機,可是被這個不斷索取的孩子毫不憐惜地奪走了。故事中,男孩從未想過一直付出的大樹失去這些東西後會怎麼樣,他只是不停地在說:「我需要,我需要,我需要」。漸漸地,愛與被愛變成了索取與奉獻。而故事的結局也非常耐人尋味。大樹只剩下樹墩,男孩到晚年依舊是孑然一身,風塵僕僕。故事中唯一一次出現過兩個人,還是他少年時帶來樹下的女朋友,可是最後也是無疾而終,這代表著男孩失敗的戀情。一個不會關心他人,只管自己的人如何能得到他人的愛呢?所以最後出現的他,沒有妻子相隨,沒有兒孫相伴,闖蕩事業失敗,最終一事無成。連一直付出,幫助他的大樹也只剩一個老樹墩了。這何嘗不是一個警示呢?掩卷而思,在感動於大樹的無私之餘,也讓人心有戚戚,大樹奉獻了果實,捐出了軀幹,真的很快樂嗎?或者,真的換來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嗎?事實上,我讀到的是大樹在孩子成年後的孤寂,孩子在一生漂泊中的落寞。
如今,還有很多啃老族,年輕人不工作,靠父母接濟的新聞層出不窮,在我們討論年輕人的墮落時,也應該考慮到父母的不作為。一味地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需要,忽視他們精神方面、實踐方面的成長,這樣的付出、這樣的奉獻真的值得嗎?我相信重視親子閱讀的父母大部分都給孩子讀過《愛心樹》,但讀過《愛心樹》的父母,是否都能從書中悟出點什麼?樹和孩子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親子關係,親子關係裡的愛,不應該是單方面的付出。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永遠只是單方面的付出,永遠是用同樣的辦法給孩子付出簡單直白的東西:孩子要錢,樹就給蘋果,孩子要房子,樹就給樹枝,孩子要旅行,樹就給樹幹(他自己的生命)…… 大樹一樣這樣無節制地愛孩子,並不能讓孩子靠近自己,也不能讓孩子更幸福,相反,孩子會把索要當成一種習慣,養成自私、不懂得感恩的品行,也會讓他在成長的歷程中變得越來越無能,而父母,當孩子再次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了愛孩子的資本。
無疑,《愛心樹》已經通過大樹和孩子的結局警告過我們,一味的「給予」或保護,毀掉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生存能力,也毀掉了自己的晚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學會早點放手, 年幼時,請不要剝奪他們自己吃飯的機會,不要剝奪他們自己整理書包的權利;長大了,請鼓勵他們選擇自己的學校,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成年後,他們才會有勇氣面對不完美的世界,他們才有能力獨自安排自己的人生!
《愛心樹》不僅給了廣大父母們當頭棒喝,也讓孩子們有了新的收穫。從這本繪本中他們能夠直接簡單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是那樣不求回報、無私奉獻;也能讓孩子們生出感恩之心,學會理解父母,心疼父母;男孩和大樹最後的結局也能夠在側面警示孩子們,一個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人註定會失敗!
這是一個像鄉村歌曲那樣簡單卻充滿韻味、歡快又略帶一絲憂鬱的故事,大智若愚的簡單留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如此經典的寓意深遠的《愛心樹》是親子閱讀、共同成長不可或缺的繪本!
麥田親子閱讀
最專業的親子閱讀知識分享
微信號:mtbooks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