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能從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的高度看待中國今日之發展(詳見「從人類文明趨勢看中國發展大勢」),有著巴菲特「接班人」之稱的李錄自有其獨特視角。
在最新出版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一書中,李錄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建立在四個判斷之上:工程師紅利、新型城鎮化、高儲蓄率及資本市場改革、儒家文化國家的發展軌跡。我們接下來就分別說一說。
工程師紅利
李錄認為,中國當下正在享受從勞動力紅利到工程師紅利的過渡,而工程師紅利將會帶來經濟轉型升級和富足社會。看待工程師紅利有三個視角:
其一,高等教育培養的工程師人數史無前例。2021年以後,中國將會有近2億大學生,這相當於整個美國的工作人口。在這些大學生當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的人數超過六成。事實上,中國目前還在通過教育改革,從兩個方向培養高級人才:一個是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級技工;一個是重視哲學社科等基礎學科,培養基礎理論研究大師。教育方向的調整必將對中國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其二,中國人才的「性價比」很高。華為僱傭了約15萬名工程師,這些工程師都至少擁有工程學學士學位,其中大多數還有碩士以上學位。華為支付給他們的工資報酬大概只相當於西雅圖或舊金山矽谷同等職位的一小部分,但他們的聰明程度、專業程度和刻苦程度絕不亞於那些西雅圖或舊金山矽谷的工程師。中國即將釋放出的競爭潛力就在於此。
其三,中國捨得為研發投入資本。就人均GDP而言,中國與巴西、墨西哥和泰國相當。但中國的研發支出所佔GDP的比例要遠高於這些國家,達到2.13%。相比之下,巴西為1.27%,泰國為0.78%,而墨西哥只有0.49%。中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甚至比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都高。西班牙的人均GDP是中國的3倍,葡萄牙的人均GDP是中國的2倍。也就是說,中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高出了那些人均GDP是其2倍、3倍的國家,而且遠遠高出那些和中國擁有同等水平人均GDP的國家。
新型城鎮化
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大概是60%左右,未來20年,還以每年1%的速度繼續。這意味著到2040年,大約有3億人成為新的消費者。城市居民意味著擁有基本的社會保障,那麼這些「新市民」就會像其他城市人口一樣,開始賺錢,開始消費,進入到經濟循環中去,其結果就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中國的城市化路徑最終選擇發展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群、都市圈,這叫做「新型城鎮化」。這方面的改革已經起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這種城市化思路的體現。
高儲蓄率及資本市場改革
有科技,有消費,那麼資本從何而來?這就要提到中國特有的高儲蓄率。一般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律是,隨著消費水平大幅上漲,儲蓄率開始下降。例如美國,本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儲蓄率也就在10%左右。超過一半的家庭是「月光族」。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儲蓄率仍高達45%。高儲蓄率就是支持進一步消費和投資的資源。
高儲蓄率還能解決讓許多人擔憂的一件事——高債務水平。中國當前社會融資主要來自銀行,股票市場及股權融資佔比很低。未來,中國將採取以信息披露為基礎的註冊制資本發行,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融資結構——增加股權的權重,減少債務所佔比例。
通過培育健康的資本市場,中國家庭的高額儲蓄將轉化成有效的投資,持續投向教育、技術等基礎領域,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個人財富增長、消費升級、投資增加的持續正向循環,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儒家文化圈」國家的發展軌跡
李錄認為,東亞那些崇尚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歷可以幫助估測中國的增長潛力。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儘管政治制度、政府管控程度、人口數量都與中國有很大不同,但他們同樣相信「賢能制」文化,都有很高的儲蓄率,重視教育、科技,在到達1萬美元人均GDP時還表現出強烈的企圖心,而且他們大多數在社會組織方式上也和中國有類似之處,在經濟上政府都扮演著比西方國家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社會很有可能會走出類似的軌跡。」
中國的黨的全面領導增加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增加了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的確定性。特別是觀察中美貿易衝突和新冠疫情防控,中國採取的手段既果斷又靈活,隨機應變能力極強,這都得益於中國主動選擇的政治結構。中國政府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整個中國社會也是靈活的、具有適應性的。中國政府堅持經濟改革發展目標,中國經濟一定會在一個穩定單一的大市場中持續發展下去。
文/李卓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