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水土碼頭。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對重慶人而言,如果說長江是母親河,那麼嘉陵江是又一條「母親河」,你對它了解多少?11月29日,「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啟動,為期六天的時間裡,新華網、人民網等中央媒體及重慶日報、華龍網等市屬媒體組成的23家網絡媒體團隊深入走訪嘉陵江重慶段沿岸的6個區縣。跟著這3個關鍵字,讓你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嘉陵江。
關鍵詞:生態環保
「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合川時,這個三江匯流的城市迎來了遷徙的「客人」——紅嘴海鷗,它們在嘉陵江合川城區水域翩翩起舞,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觀看,拍照,這都得益於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合川城區兩江三岸景色怡人。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合川嘉陵江上的紅嘴海鷗。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合川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深介紹,合川區出臺《合川區三江流域環境保護負面清單》,明確了29項管控類別,特別是在空間規劃布局上,禁止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沿岸布設化工、造紙、印染、重金屬排放的工業企業。目前,嘉陵江合川流域總體水環境情況較好,全年水體總體保持在Ⅱ-Ⅲ類,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而作為嘉陵江流經重慶主城的第一站的北碚,玩起了「智能+」治水。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為提高水環境質量的實時在線監測能力,北碚區完善水環境管理手段,建立各街鎮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水質在線監測子站,提升環境質量管理能力。水質自動監測站投入運行後,可實時收集大量準確數據,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支撐,以智慧化分析輔助科學決策,實現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信息化、現代化和智慧化的管理。
在沙坪垻區的清水溪20年前是一條臭水溝,匯入嘉陵江,對江水汙染嚴重。然而,在「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來到這裡卻看到了另一幅景象:溪水清澈見底,緩緩流淌,兩側種植有草坪和各類喬木,一條新修的步道順著溪水伸向遠方。據介紹,沙坪垻天星橋街道針對清水溪實地狀況,安排了專人對清水溪河道進行保潔,做到每天清理;還專門成立了「河小青」志願服務隊定期巡邏,發現問題及時通知清潔公司處理。
沙坪垻區「遠山有窯」,一位手藝人端著陶器作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沙坪垻區天星橋街道的清水溪溼地公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為了還嘉陵江一江清水,江北區從去年開始整治嘉陵江水域的非法餐飲船,分階段對其進行集中拆解,從而解決餐飲船餐廚汙水、生活垃圾直排汙染江河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嘉陵江重慶段沿岸各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建設重慶乃至長江中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關鍵詞:文旅融合
近段時間,重慶成了旅遊熱門城市,重慶各區縣也在加快進行文旅融合。
坐落於北碚區北溫泉鎮境內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的金剛碑正在緊張施工,不僅,它將重新回到大家的眼中,成為新的打卡點。金剛碑的建設是北碚區文旅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碚聚焦文旅一體化,構建「1+N」特色文博場館群,初步形成以北碚區博物館為主的公共歷史文化展陳聚落群和社會教育陣地,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北碚區金剛碑是巴渝碼頭古村的典型代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沿著嘉陵江往下走,渝中南紀門的山城巷,也發生著蛻變,遊客在這裡,既能沿臨崖步道賞江景,又可品老街文化。一直以來,渝中區十分注重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城市歷史文化,不斷留住「古巴渝」「老重慶」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基因」。接下來,渝中區將有序實施老鼓樓、古城牆、涉外使領館舊址等文物修繕保護,加快推進十八梯、魯祖廟、馬鞍山等風貌區建設,完善交通配套、設施配套、環境配套、景觀配套,提升文化劇目和文創產品軟實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展示出渝中的城市品位和人文內涵。
今年,與渝中區隔岸相對的江北區可謂「金缽滿滿」,到2019年年底,全區預計接待國內外遊客突破500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2.5%,前三季度,全區規上文旅企業實現營收達57.98億元。這得益於江北區的文商旅融合。該區聚焦「場景」大融合,以新型複合空間體驗強化消費吸附能力;聚焦「業態」大融合,以新型品質生活精準對接市場消費需求;聚焦「展會」大融合,以營銷宣傳推廣搭建合作共贏互惠平臺,催生了北倉文創街區等一批網紅打卡點。
江北香國寺碼頭嘉陵江畔,一位市民正在拍照。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江北嘴金融中心。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隨著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重慶作為旅遊目的地在未來必然煥發出更迷人的魅力。
關鍵字:鄉村振興
重慶如何建設鄉村振興?在「遇見渝水嘉陵江」網絡主題活動中,嘉陵江沿岸多個區縣交了份答卷。
22棟具有巴渝特色的農房,整潔靚麗,錯落有致……這是位於渝北區興隆鎮的「禮朝屋基」,這是該鎮作為鄉村振興的一處「典範」。興隆鎮結合「禮朝屋基」的自然、人文景觀條件和地理優勢,著力創新鄉土美食、農土特產、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打造「鄉愁」村落的同時,緊扣「禮」字做文章,發掘禮文化,以新時代「禮」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吸引重慶主城以及全國遊客前來觀光體驗。
渝北「巴渝鄉愁」田野間的石板長亭走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渝北區興隆鎮,改造後的「禮朝屋基」田園變了公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 攝
相較「禮朝屋基」,不遠處的「巴渝鄉愁」項目名字更大,重慶鄉愁博物館剛開館就在網上躥紅,成為主城鄉村休閒度假「打卡地」。整個「巴渝鄉愁」項目佔地約3000畝,規劃2020年底建成運營。未來,市民不僅可以在博物館了解巴渝鄉村文化,還可以在「巴渝鄉愁」項目內體驗巴渝農耕、感受鄉村市集、品嘗記憶中的鄉愁味道。
此外,沙坪垻區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的特色振興鄉村之路。在沙坪垻三河村,綿延10.2公裡的鹽堰路段,建設天籟螢火谷、遠山有窯、渡蘭居、楠之林雪4個產業項目,以打造「股份農民」為核心,推進合股聯營,走出一條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精緻鄉旅的改革路徑。
隨著螢火谷影響力漸大、遠山有窯項目成為網紅,村民返鄉創業就業人員明顯增多,通過發展民宿度假、休閒旅遊、體驗農業,村民增收渠道變得更多更廣,也越來越有獲得感、幸福感。三河村的變化,開始真真切切地進入村民和遊客的視野,已然成為沙坪垻區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一大示範點。
其實在重慶,鄉村振興的春風也已陸續催生出一株株希望的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