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嘉靖王20年不上朝,依然掌控朝廷,帝王之術純熟

2021-01-09 貝蓓影視

公元1560年,大明嘉靖年間,連年災荒,戰事頻仍。嘉靖三十九年的冬天一冬無雪,這似乎給這個龐大的帝國無形中增添了不小的壓力。臘月二十九,欽天監監正周雲逸因諫言「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被認定為誹謗朝廷,最終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活活打死在午門之外,而這一事件則再次加重了朝中多股勢力的角鬥,最終形成了嘉靖一朝史無前例的朝政風波。

這場萬眾期待的瑞雪也在周雲逸死後的正月十五降臨了,面對宮中開支過度和嚴黨等眾多官員上下貪墨造成的巨大國庫虧空誰當其咎,今天召開的御前財務會上,一場由內閣首輔嚴嵩以及司禮監等人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死之爭就要發生了,他們又會逢迎嘉靖帝置哪些諍臣於死地呢?

現在的明朝已經廢除了綿延千年的丞相制度,破除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弊病,而實行的內閣制度將皇權的集中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對於明朝的官員來說入閣就是他們的最高追求,在通常情況下,大明帝國兩京一十三省的奏章都會被送入內閣中,並由內閣的官員進行審閱,以及在紙條上寫下處理意見,即所謂的票擬,並由皇上用紅筆進行最終的批覆。但是為了防止內閣權力過大,以及減輕皇上的壓力,便有了現在的司禮監,這是一個完全有官員組成的機構,他們負責幫助皇上蓋印和批紅,慢慢的司禮監的權力也日益強大起來,甚至完全能夠決定朝廷的方針政策,他根據皇上的意願有著最終裁定的權力,正是在如此的平衡之下,嘉靖王已經將近20年沒有上過朝了,但他卻始終牢牢控制著朝廷的局勢。

此時的內閣官員雖然僅僅只有五位,但卻分為兩派,負責吏部和工部的嚴嵩,嚴世藩父子,還有把持戶部和兵部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在場的眾人也都知道徐階等人的背後是嘉靖皇帝的兒子裕王朱載垕,而此次的御前財務會議正是嚴黨與裕王之間的較量。此時的戶部最終核算出大明帝國去年的花銷已經超過了五千三百萬兩,而全年的財務收入也僅僅只有四千五百萬兩,超支的虧空達到了八百萬兩,對於此事內閣大臣們相互推諉責任,嚴世藩甚至指出高拱,張居正等人正是周雲逸誹謗朝廷的後臺,一時間,殿堂內瞬間充滿了火藥氣息。

與此同時,裕王之子也就是嘉靖帝的第一個皇孫即將誕生,此時的裕王非常清楚這個孩子的平安降生關係到他所代表的清流官員的力量增長,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大明王朝的勢力走向,此時的他陷入了無盡的憂心之中,為自己的孩子,也為現在正陷入僵局的徐階等人。此時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終於來到了眾臣的面前,這是一位一心求仙的道士皇帝,已經在位近四十年之久,他始終擁有著與生俱來的超高智商,總是能夠不動聲色的實施自己的馭下之術,掌控全局。其實他非常樂意看到朝中大臣們的爭吵,因為只有在這樣混亂的紛爭中他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平衡。就好像這次的周雲逸事件足以體現出他的精明,他其實非常清楚周雲逸的後臺是徐階,高拱等人,甚至還有自己的兒子朱載垕,但是他根本不想去深究此事,當然也並沒有去指責嚴世藩等人,反而鼓勵嚴世藩納妾的奢靡生活,對他們兩派都採取了一種寬容的態度,因為現在朝廷不穩,有大量倭寇和牧民虎視眈眈,而他現在依仗的便是這成千上萬的大明臣子,所以他現在要做的只能是摒棄這些臣子的小瑕疵,在維護皇權的大原則下利用他們的力量做到開源節流,從而緩解眼下財政虧空的危機。

而面對這當下的重重困難,嚴嵩也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如此無節制的消耗朝廷收入以至於虧空巨大,他這位內閣首輔也是脫不了干係的,於是在嘉靖帝的首肯下,他提出了一個開源的計劃,增加絲綢的生產力度,擴大進出口貿易以填補國庫虧空,而旨在進一步兼併百姓田地的所謂「改稻田為桑田」的國策,所以嚴嵩希望氣候適宜的浙江能夠在現有的土地基礎之上撥出一半的農田來種植桑苗,而對於那些改稻為桑的農戶來說,一畝桑田的收入遠遠高於水稻的收入,而且嘉靖帝也提出不對其提高賦稅標準,所以這是一個可實施的雙贏政策,這樣看來,他似乎也已經徹底解決了財政虧空的巨大危機。

大明王朝1:朝廷虧空巨大,內閣大臣互相爭吵,嘉靖王一心修道

相關焦點

  • 嘉靖和萬曆20多年不上朝,在位時間都40多年,大明王朝靠誰來治理
    導語: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15歲登基,60歲去世,在位45年之久,是大明朝在位時間第二久的皇帝,也創造了20年不上朝的記錄。萬曆皇帝朱翊鈞,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歲登基,58歲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創造了28年不上朝的記錄。
  • 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為何能執政45年?
    自明太祖朱元璋藉口「胡惟庸謀反″廢除傳承幾千年的宰相制以後,明朝皇帝便將政治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然而,皇帝有賢愚,時代有變遷。由於皇帝的能力不盡相同,對政務的處置能力難免有力不從心之感。因此,皇帝不得不組建一個秘書班子,是為大明內閣。有了內閣的幫助,皇帝便輕鬆多了。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內閣的權勢與作用也越來越大。
  •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為何沒有被權臣架空?多虧這三人
    在萬曆皇帝登基初期,朝廷最突出的問題是內閣大臣互相爭權打壓問題,這個問題自嘉靖皇帝開始到明朝滅亡都沒能解決。按照明穆宗的託孤遺言,高拱位居三位顧命大臣之首,由於明朝制度(後文細講)規定,萬曆皇帝在宮中要依靠馮保,但是高拱與馮保矛盾很深。馮保知書達禮,文藝修養很高,因此明穆宗非常喜歡。
  • 男人必看的一部電視劇,歷史劇的天花板:《大明王朝1566》
    (陳寶國飾演嘉靖)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電視劇行業發展迅速,歷史劇也層出不窮,上至堯舜禹湯,下到民國共和,無所不攬。這其中評價最高的是《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7分,比《西遊記》、《武林外傳》等還要高。評分如此高,這麼受觀眾喜愛的一部劇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它的優勢是什麼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30年不上朝,為什麼還能把控朝局,萬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明朝皇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是一個奇葩朝代,先不說祖父嘉靖皇帝沉迷道教,其父親更是因沉迷媚藥36歲早逝,家有奇葩基因,30年不上朝也算續上其祖上奇葩基因。首先說明一點,不上朝和不理朝政是兩碼事。萬曆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不代表他並非不理政。不過他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萬曆皇帝處理朝政不和大臣見面,為什麼還能大權在握,卻不被群臣架空呢?首先,咱們這位萬曆皇帝初登大位手段高超。
  • 嘉靖皇帝——看似精明,實則活得像個「傻子」!
    譬如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名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在位46年,年號嘉靖。這位嘉靖皇帝早期英明苛察、整頓朝綱,後期好道教,罷朝二十餘年,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是一位霸道又偏執的皇帝。  在明朝的歷代皇帝中,嘉靖皇帝不算是最特立獨行的一位,因為明朝的皇帝奇葩太多,但他絕對一個控制欲極強的皇帝,否則不可能二十多年不上朝,還能把握住朝政的大方向。
  • 海瑞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為百姓重當父母官:18大明王朝
    徐階回到了裕王府,高拱,張居正和裕王本來已經翹首以待,以為這次終於可以扳倒嚴d了,但是知道嘉靖帝燒掉了海瑞的奏疏之後大家大失所望,連裕王都留下了傷心的眼淚,而更加失望的就是海瑞了,和朝野清流的失望不同,海瑞的失望是錐心的絕望,儘管朝廷為了安撫海瑞要嘉獎他,趙貞吉和譚綸還要保舉他從縣令升為知州,
  • 解讀《大明王朝》: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卻沒有大商人能鬧翻天
    如果把這句話直接理解成了歷史,那就太小看《大明王朝》這部電視劇的內涵了。在電視劇中,嚴嵩說了一句:「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天。」在電視劇中,譚綸也曾經說了一句:「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老百姓的注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現在百姓保住了,他(沈一石)焉能自保?」嚴嵩和譚綸說的這兩句話,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意思。啥意思呢?要從前面的劇情開始說起。
  • 「逢迎小人」延續了大明氣數,還是張居正的偶像
    」的推動者,給大明王朝續了命。科舉考試這件事就是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之爭。明武宗死後無子,太皇太后和楊廷和等人擁立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為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同時,他嚴格朝廷律令,不許任何人再侵佔或投獻民田,違犯的要問罪充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併帶來的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為明王朝延了氣數。
  • 內閣票擬,為嘉靖籌款修宮殿,海瑞前往順天府賑災:24大明王朝
    海瑞在「六必居」提字的事情京城人人皆知,嘉靖帝命裕王抄寫刻匾,錢糧胡同已被錦衣衛的人暗中守著。但歷來天之道是損有餘補不足,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也有富庶的省份。戶部已經給南直隸,浙江還有胡廣行文,叫他們從各自的藩庫裡拿出一些餘款,或從各自的官倉裡撥出一些餘糧,來接濟受災和徵稅過重的省份,此舉深得帝心,而作為回報,嘉靖當即拔擢了趙貞吉入閣,在浙江如履薄冰的趙貞吉終於得償所願,位列臺閣了。而這時,被稱為內相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黯然地帶著裝瘋的楊金水一起永遠的de離開了京城(情景)。
  • 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太監——王承恩
    提及「太監」,大家往往總會深惡痛絕,恨之入骨,因為我們印象中太監都是惡事做盡,禍國殃民的壞人。比如秦朝趙高、東漢「十常侍」、唐朝李輔國、明朝魏忠賢、清朝安德海、李蓮英等。數千年的宦官群體中,並不是所有太監都是一無是處的,許多也是有卓越功績,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比如司馬遷、鄭和等人。接下來要說的是一位忠君代表,隨大明崇禎皇帝一起殉國的太監——王承恩。
  • 大明王朝:海瑞供詞遞進京,呂芳為什麼要瞞著嘉靖帝去見嚴嵩?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15篇文章)海瑞剛正不阿,不顧譚倫和趙貞吉的勸阻和錦衣衛的威脅,硬是把何茂才牽扯到皇上的供詞遞交到了朝廷。上次海瑞遞交供詞後,嘉靖帝已經下令對巾帽局、尚衣監和織工局進行查辦.作為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呂芳,顯然這段時間並不好過,天剛蒙蒙亮,他就衝沒有及時吹掉燈的小太監們發飆。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權力的遊戲——嘉靖皇帝修墳史
    隨著嘉靖八年初次升級完工,又歷經兩次嘉靖皇帝心血來潮的改建。我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明顯陵,就誕生了。同時舊有的藩邸興王府也被升級成為帝王宮殿,按照兩京的規制辦立府學、縣學,成立新的軍事單位留守司,並且把就有的安陸衛和荊州左衛打發去看墳(改制為顯陵衛)。 順帶一提,嘉靖十八年的南巡可以說是明朝最後一次的南巡活動,而還有一件不爭的事實則是,此後這位天子就再也不上朝了。三年以後,著名的權相嚴嵩就進入了內閣。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北荊州府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人。他是明朝中後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六位內閣首輔,更是明朝最具爭議的首輔。只是,那會兒的裕王還不是太子,更不被老爹嘉靖所寵愛,他的弟弟景王對他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張居正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裕王的侍讀,還是存在極大的政治風險的。期間,有一個人比他的賭注更大,這個人就是高拱,和朱載垕建立了「如師如父」的關係。1565年,隨著景王朱載圳的過世,裕王的繼位之路已經一馬平川,再無險阻。
  • 大明王朝的沒落並非偶然,李自成的成功離不開崇禎皇帝「順水推舟」
    大明王朝的沒落並非偶然,李自成的成功離不開崇禎皇帝"順水推舟"明朝末期最成功的農民起義領袖非李自成莫屬了,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吏成長為以為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大明王朝、改朝換代的英雄人物,李自成也許是最有潛力成為繼朱元璋之後又一位平民皇帝的人選了。
  • 沐王府最後主人沐天波:忠貞不二,不屈而死,一生無愧於大明王朝
    歷史上的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其對於大明王朝的忠心同樣是日月可鑑,在明朝滅亡後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明朝的忠心,並且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保護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奮戰,直至在「咒水之難」最終戰死,依舊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其家族永葆大明江山的誓言。清初學者邵廷採對於沐天波有著這樣的評價:「跋涉從亡,流離異域,不屈以死,見危授命,斯亦無愧其祖宗矣。
  • 洪武31年朱元璋駕崩,同年出生一個男孩,拯救了51年後的大明王朝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墮落,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天下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經過多年的南徵北戰,終於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掃清六合、席捲八方,於應天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 為何說大明亡於萬曆十五年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說大明亡於萬曆十五年,並非說萬曆十五年以後明朝就滅亡了,萬曆十五年不應理解為具體的年代,而應理解為一個分水嶺,萬曆十五年是神宗執政的分界點,也是大明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明亡於萬曆十五年,其旨在於說萬曆埋下了大明滅亡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