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位六十一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的一生,平三藩,滅噶爾丹,收臺灣,可以說是波瀾壯闊,開啟了康雍乾盛世的序幕。不過雖然貴為天子,功績等身,他也是留下了很多的遺憾。在康熙晚年,共有二十四個兒子,有九個都參與了立儲之爭,細數康熙皇帝的"壞"兒子。
(一)、九龍奪嫡,為權力骨肉相殘
"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侯門都如此之深,那皇家的深邃自然是要比肩宇宙。在皇位面前,是沒有兄弟父子的。所以,像楊廣還有李世民這樣殺父弒兄的案例,屢見不鮮。雖然,歷朝歷代都有,但鬧的最兇的,人數最多的當屬康熙皇帝的立儲之爭。
1.太子被廢,兄弟群起相爭
"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這是康熙皇帝,在布爾哈蘇廢掉皇太子胤礽時的詔書。胤礽乃為康熙的第七個兒子,但卻是嫡次子。他的母親乃是康熙前期顧命大臣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地位異常尊貴。
因此,胤礽在很小的時候就坐上了接班人的位置。可是一般的太子,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胤礽卻囂張跋扈,仗著索額圖在朝中權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索額圖一倒臺,康熙就廢掉了這個難成氣候的兒子。
胤礽這一被廢黜,康熙的其他兒子可就樂開了花。畢竟,大家都對這個位置垂涎已久,但奈何早已有人佔據。如此一來,大家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太子之位,的確是非常誘人。等到老爹駕崩的那一天,自己就是九五之尊,掌管天下大事。
康熙是一個皇帝,但他也是一個父親。他自己也不願意看著自幼培養出來的接班人,淪落到這種地步。可是,在胤礽的身上,康熙沒有看到一點希望。胤礽平日裡欺負兄弟,而且鋪張浪費,就連他奶媽的兒子都比皇帝的生活過的愜意。
所以,他只能選擇忍痛割愛,實在是放心不下把江山交到這個"敗家子"手中。本來以為胤礽的做法,已經夠讓他寒心的,可沒想到胤礽的死,只是一個開始。
2.相互攻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在皇家兄弟姊妹眾多,可是交好的就那麼幾個。所以,胤礽一失去機會,大家就開始蠢蠢欲動。
康熙皇帝內心的想法是,兄弟之間就應該和睦相處,而不應該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所以,十八阿哥胤祄去世的時候,胤礽趴在帳外偷看,徹底的觸怒了康熙,堅定了他廢儲的決心。
如果當時胤礽能夠進去探望一眼自己這個剛滿七歲的弟弟,而不是在帳外竊喜自己少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可能康熙還下不了那個決心。胤礽被廢,大阿哥自知不得父皇喜愛,便一直舉薦八阿哥,因為二人私交甚好。
這還罷了,他不停的挑撥康熙把舊太子胤礽殺掉。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皇子知道自己不可能繼位,倒不如找一個堅實的後盾,到時候還能憑藉著擁立之功在新朝繼續榮華富貴。這是康熙皇帝十分厭惡的做法。
畢竟,胤礽被囚禁已經夠折磨他的了。胤礽作為和他自幼一起長大的弟弟,就算內心之中對他有再多的恨意,也應該煙消雲散了。
(二)、"虎父無犬子",最是無情帝王家
生在皇家,而且父親還是康熙皇帝極善權謀之術的皇帝,那些阿哥們自然也是差不到哪裡去。在冰冷的紫禁城裡長大,他們的心就像異常冷漠。生怕多說了話,辦錯了事。
所以,眾兄弟之間大都是表面上兄友弟恭,背地裡明爭暗鬥。就像太子胤礽被廢,其實和阿哥黨的代表八阿哥有著很大的關係。康熙皇帝雖然知道這一點,但是他不知道那種冷漠和殘酷要比他想像的還要強。
1.自食苦果,平衡之術加於子身
"治大國,如烹小鮮",帝王之術離不開平衡二字。他需要的是,手底下各方的勢力都能夠達到一種相互制約的理想狀態。就像當年為了壓制索額圖與胤礽,他培植八阿哥的勢力。可大阿哥的舉動,讓他對八阿哥充滿了戒備,尤其是他說要殺掉胤礽。
康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他想讓兄弟們之間充滿鬥爭,也想利用鬥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內心中又渴盼著兒子們能夠像普通人家那樣,兄友弟恭。可這兩點,本身就互相衝突,根本沒有實現你中有我的可能。
太子黨胤祉向父親舉報大哥用厭勝之術詛咒前太子胤礽,結果大阿哥慘遭囚禁,就連與他交好的八阿哥都遭了殃。他發現還是需要有人來制衡八阿哥他們的,於是將胤礽放了出來,仍然是太子,而且胤祉也跟著一同加封。
2.心灰意冷,再度廢掉太子
胤礽曾經在索額圖活著的時候,就與他密謀籌劃提前登基,也就是發動宮變,殺死康熙。他被囚禁以後,對父親的仇恨日益加劇。當然,玄燁如果單純地作為一個君王而言,是肯定不會再給胤礽機會的,他可能會培植新的勢力。
但他是一個父親,胤礽是他最愛的兒子。康熙把自己的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培養胤礽上。本以為自此胤礽就能夠改過自新,好好當太子。
結果,出來以後的胤礽手段變得更加高明。僅僅兩年以後,胤礽與兵部尚書、戶部尚書還有步軍統領勾結企圖發動政變一事便敗露出來。
康熙大發雷霆,他實在無法壓制住心中的怒火。這個他最看好的兒子,為何一而再的想要叛變,想要殺父弒君。但更多的是失望,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父子相爭和兄弟相殘,最終還是在自己的身上上演了。
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度被廢,這一次他被囚禁至死。當初他的死忠三阿哥,看到場面如此殘暴,心生畏懼,主動的退出了這場亂局。自此開始,其他皇子們蠢蠢欲動的心又再次不安起來。
(三)、兩龍相鬥,四爺黨奪得大權
"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這是後代,對雍正皇帝胤禛的評價。他本是太子黨,也是胤礽徹底倒臺後,唯一敢為他奔走發聲之人。胤礽二度被廢之時,康熙皇帝已老,也厭倦了這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反正,誰勝誰敗,都是自己一紙詔書的事。
1. 縱使為帝,終也左右不了所有事
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一直都是堅定的胤禩支持者。而胤禩因為大阿哥之事,早已不得父親喜愛。所以,他靈機一動決定投靠十四阿哥胤禵。胤禵和胤禛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可在皇位面前,沒有兄弟,也沒有父子。
那個時候,胤禛的身邊就只剩下了十三阿哥支持。兩個人並沒有什麼大動作,一直都是表現出與世無爭的模樣。康熙明白,自己的這個兒子,是以退為進。因為他知道,康熙不喜歡兄弟相殘,當然沒有哪個父親樂意看到這個場面。
倒是十四阿哥他們,在朝堂上廣交黨羽,籠絡了很多官員。其實胤禛也籠絡,只不過是相對低調一點罷了。康熙皇帝對於這些把戲,都看的很通透。但是他不會點破,畢竟經歷過那麼多年的腥風血雨,早就不想再插手了。
2.遺詔存疑,但江山終有好主
雍正皇帝上位之後,囚禁了很多兄弟,但他對十三阿哥一直很好。而且他的母親也認為十四阿哥的死與他有關,所以自殺身亡。而雍正親自寫了《大義覺迷錄》,以證清白。
至於雍正皇帝到底有沒有篡改遺詔,康熙的本意到底是不是要傳給十四阿哥,這些都已經成了謎團。
但不可否認的是,雍正的確是一個優秀的君王。因為康熙在世時,連年徵戰,國庫虧空嚴重,所以雍正主張休養生息,他每天都在工作,睡覺的時間都很少。這才有了康雍乾盛世,如果沒有雍正,以乾隆的能力怕是無法開闢那盛世。
想必,康熙皇帝的在天之靈,看到雍正當年把江山打理的井井有條也是倍感欣慰。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那皇宮大殿裡,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康熙想要兒子們都一團和氣,卻親手把他們帶向了深淵。
古往今來,皇家子弟很少能夠有相處的比較和睦的。本來平日裡大家就互相覬覦,而太子一被廢除,爭端肯定會起。就像康熙的祖父,皇太極,那也是通過鬥爭上位的。
康熙目睹了曾經的親密戰友索額圖和明珠,相繼因為黨爭死亡,也看到了那些兒子們,因為權力鬥得你死我活,康熙皇帝之怒也就在於:"我為什麼有那麼多"壞"兒子?"
結語:
沒有哪個父親是不愛兒子的,只不過高處不勝寒。康熙即使再愛,也不捨得將皇位拱手讓人。他那些兒子們放在民間,那都是個頂個優秀的人才,只可惜生在了帝王之家。只能在權力的遊戲中,相互傾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