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6年,康熙皇帝的二阿哥被冊立為皇太子,第二天便向全國宣布。胤礽在政治上的確是展示了過人的天賦,所以康熙皇帝非常的喜歡他。
但是,胤礽雖然能力強,卻是一個十分不仁義的人,康熙只能含淚把他廢掉。在兩次廢除又冊立之後,胤礽最終被關起來直到去世了。
從這之後,康熙帝再也不敢冊立太子了,改為用遺詔立太子,是後來雍正皇帝秘密建儲制的雛形。那麼,康熙皇帝到底是經歷了什麼事情,使得自己非要改變老祖宗留下的制度呢?
其實,皇太子這個位置,胤礽是非常有優勢的。首先,他是自己父親的嫡長子。什麼概念呢?
從周朝開始,嫡長子繼位就是一個傳統,除非有一些意外發生,否則都會是嫡長子來繼承皇位的。同時,胤礽的母親也是康熙的結髮妻子。
所以,在她難產之後,康熙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胤礽好好培養起來,以後繼承自己的位置。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康熙帝就讓他當上了皇太子。
胤礽的確是非常的聰明,同時,他學習的能力也比一般人要好一些,就連他的老師都感嘆自己不如他。
康熙帝非常的高興,不論是外出打獵還是出去巡遊,都要把胤礽帶在身邊。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學霸太子,卻絲毫不珍惜自己的天賦。曾經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康熙非常的憤怒,甚至兩次廢了太子之位,究竟是為什麼呢?
胤礽兩次被廢的原因
1、胤礽的情商不高
曾經康熙帝御駕親徵葛爾丹的時候,有一天晚上生了一場大病,陪在父親旁邊的三阿哥非常的傷心,淚流滿面,沒想到胤礽竟然絲毫不為所動,表情上一點都看不出擔心。
自己最喜愛的兒子竟然在自己生病的時候這樣的冷淡,讓康熙帝非常的傷心,認為胤礽沒有一點孝順的心。
不只是這一次,十八阿哥生病的時候,胤礽也是沒有一點悲傷的心,這就可以看出,康熙帝的責怪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2、被其他兄弟妒忌
因為胤礽實在是太受父親的喜歡,導致了康熙帝的其他孩子非常的嫉妒,甚至開始孤立胤礽。並且有點大事小情就要和康熙告狀。
比如,大阿哥曾經說,胤礽欺負大臣和士兵等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甚至還截走其他國家的貢品,親信一些奸臣,並且敲詐自己的手下。
康熙帝非常生氣,認為胤礽恃寵而驕,欺負別人。這個時候,胤礽在康熙心裡的地位又開始下降。
3、保護自己,結黨營私
胤礽在一段時間裡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於是開始做起了結黨營私的勾當,這些同夥中甚至還有康熙帝最信任的臣子,索額圖。
甚至在第二次被冊封之後,胤礽還和自己的黨羽討論起了即位的相關事宜。除了這些之外,胤礽還在一次宴會上飲酒之後,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
說從古至今沒有人像他一樣,能夠做40年的太子。甚至和康熙一起出去巡遊的夜晚,胤礽總想要跑過來窺探康熙在做什麼。康熙帝徹底絕望了,他認為自己的兒子想要害自己。
而且或許真的是因為胤礽做太子實在是太久了,導致他長期在康熙的威懾下,變得格外的貪戀權利。
而且很多大臣因為成為胤礽的帳下之臣,所以面對這樣未來的即將登基的儲君,他們的心思也變得蠢蠢欲動。
幾次三番的鼓動胤礽要去試探康熙的心思。這樣的行為非常得到康熙的厭惡,康熙也慢慢的明白了,這個太子是非廢不可了。
4、康熙無奈廢除胤礽,改變立儲制度
其實,康熙帝因為對胤礽的失望曾經兩次廢掉太子,這中間,為什麼會有一次復立呢?為什麼康熙帝不在第一次就把胤礽徹底廢掉呢?
原來,是因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康熙的九個兒子,在第一次廢除太子之後,為了爭奪皇位打的不可開交。康熙覺得這樣的局面實在是過於混亂,於是,就又一次冊封了胤礽。
但是胤礽在被第二次冊封之後,依然沒有一點悔改的心,犯錯頻率甚至比之前更甚,於是,康熙帝又一次廢除了他。
可以看出,康熙帝從始至終都沒有解決九子奪嫡的問題,胤礽也不是一個適合繼承皇位的人,便在第二次徹底廢除了胤礽。
隨後康熙便沒有再廣而告之的將儲君之位公布天下,而是採用立密詔遺囑的方式確定未來的接班人。
雖然有時候一些制度看起來非常稀鬆平常,但是在這個規矩的背後,一定會發生一些事情,牽扯到了某些人。
而「密詔立儲」的方式既保證了皇位不會懸而未決造成兄弟相殘,也不會因為過早的立儲使得太子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這樣操作,既保證未來江山永固,也是為了保護新的皇位接班人。隨後,清朝皇帝大多沿用這樣的制度。
結語:
胤礽的培養失敗,讓康熙帝甚為擔憂,於是,他開始用遺詔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繼承人。而這個辦法,也是日後秘密建儲制的開始。
後來的雍正乾隆等皇帝,都是用這個制度來防止類似於「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因為這樣的話,就不會有皇子被針對,更不會有鬥爭發生,各位皇子也就沒有了結黨營私的念頭,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