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顧名思義,是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壁畫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周福楣是我縣為數不多的壁畫藝人,37年來,他在「五彩世界」中保留著一份獨特的情懷,始終不願放下手中的筆。
因為喜愛 所以選擇
出生於1970年的周福楣,是土生土長的昆陽鎮上林垟村人。從小喜歡畫畫的他,經常拿著筆畫各種圖案。「我是天生就喜歡畫畫,小學的時候,只要有比賽,都會去參加,並不是想要拿到什麼成績,純粹只是出於喜愛。」周福楣告訴記者,他對繪畫的喜愛是與生俱來。這種喜愛是他走上壁畫這條路的推動劑。
生活在江南的周福楣,對於船隻並不陌生,而兒時的他,總是喜歡看那些在河道中穿梭的船隻,因為他喜歡船隻上畫著的戲曲人物。「記得8歲時,我無意中看到了一位老師傅在給一艘船的船體作畫。他將家鄉戲中的人物畫到了船上,當時我便覺得非常漂亮。它深深吸引了我。」14歲那年,周福楣成了一名油漆學徒。當時的油漆工除了刷漆外,還能在不同的物件上繪製些裝飾性的圖案,猶如他8歲時見到的那樣。
由於有著兒時的繪畫基礎,周福楣跟著師傅學習油漆工藝的同時,還可以幫師傅進行「漆畫」繪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以前用的都是原始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不僅具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對人體那是絕對無害的。」周福楣說,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工漆逐漸替代了原始漆。因化工漆氣味較重,又擔心影響身體,他放棄了這份從事了16年的職業,重新規划起自己的人生。
棄筆從商 情愫未斷
30歲的周福楣放下手中的筆後,便遠赴深圳經商。而就是在深圳的數年時間裡,他收穫了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是在深圳做生意時,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的大芬村就在附近。我趁著閒暇時間,會去村裡走走,跟著許多大師學習油畫和書法。」他一邊做生意,一邊學技藝。在深圳的幾年時間裡,周福楣的繪畫和書法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他告訴記者,「雖然那幾年我沒有從事相關工作,但正是那幾年的學習,讓我的技藝得到了全面提升。」
幾年後,懷揣著心中的夢想,周福楣回到了家鄉。之後,他又跟著書法家吳招廉學習書法,並毅然選擇從事壁畫創作。「書畫本一家,在壁畫繪畫過程中,書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心想在壁畫上做出點成績的周福楣,開始對壁畫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告訴記者,「以前的壁畫以線條為主,多為戲曲人物,畫風和工筆相似,後來受油畫影響,呈現得比較寫實……」說起壁畫,周福楣總有講不完的話,正是出於心中的那份熱愛,才能讓他兜兜轉轉多年,又重新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默默堅守 渴望傳承
如今,周福楣奔走在溫州各地繪製壁畫、創作牆繪。在他看來,從事壁畫行業最辛苦的便是風吹日曬和高空作業,而他毅然克服,默默堅持,時常一個人拿著畫筆一畫就是一整天。看著一幅幅作品在自己一筆一划的勾勒中變得生動絢麗,他所有的疲憊與艱辛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對於壁畫,尤其是在廟宇宮殿中創作時,周福楣格外嚴謹。「往往這些壁畫,都是要結合歷史。繪畫者要深入了解歷史,結合歷史發揮想像,從人物坐騎到手中兵器,再到盔甲、人物神態,都要如實畫出來。」周福楣說,對於廟宇宮殿的壁畫,一般一幅都要畫上一個星期,難度較大的甚至要畫上半個多月,而經過他一直以來的研究與創作,一個體裁就能畫出十幾種不同的場景。
據周福楣介紹,目前,我縣從事壁畫行業的藝人非常少,而且都是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對於這門技藝的傳承,他心中有著許多的感嘆與惋惜。「由於壁畫學習花費時間長,工作辛苦,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也有不少人學習了一段時間就改行了,不願意繼續學下去。」儘管如此,周福楣仍在自己的「五彩世界」裡前行,他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多畫幾幅壁畫,讓更多人知曉這門手藝,讓壁畫為家鄉的建設添彩增色。
來源:平陽縣傳媒中心
記者:徐遠慮
編輯:林蟬 版式:晨曦
責編:以樂 審核: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