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與《海外星雲》發展見證者對話現場。採訪對象供圖
新華社南寧1月2日電(記者胡佳麗)「我是《讀者》的讀者。」日前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讀者》與《海外星雲》發展見證者對話中,《海外星雲》創刊者蘇放用這句話為對話拉開序幕。
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文摘類雜誌——《讀者》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發行量長期在中國名列前茅。讀者雜誌社執行主編張濤談起創刊故事,1981年4月,在甘肅誕生了一本新雜誌,名叫《讀者文摘》(1993年更名為《讀者》),黑白印刷,第一期總共印刷了三萬冊。
張濤說,分別畢業於蘭州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兩位創始人胡亞權、鄭元緒可謂篳路藍縷,「一開始郵政是看不上我們的,因為訂閱量非常少」。不過,至1984年,《讀者》每期發行量突破100萬冊以後,來自郵局的訂單便紛至沓來。
這一「讀者現象」,讓《讀者》成為中國雜誌的奇蹟:連續15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價值500強品牌之一,2018年以302.23億元品牌價值蟬聯期刊品牌第一位,2019年累計發行量突破20億冊。
「從2011年開始,《讀者》在臺灣地區公開落地發行,這是目前為止唯一在臺發行的大陸期刊。」張濤說,後來《讀者》在香港、北美地區的華人閱讀圈裡也享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讀者。
《讀者》已沉澱於無數中國人的成長記憶中。「我現在的心願就是為《讀者》投稿,多希望能在上面看到我自己寫的一篇文章。」閱讀《讀者》30多年的現場觀眾黃櫟說,過去不管在哪一個報刊亭,離得遠遠的,就能在花花綠綠的刊物中一眼認出《讀者》。
1986年創刊的《海外星雲》,在上世紀80年代也有著自己的傳奇。蘇放介紹,作為集國際時事評論、重大事件深度報導、提供最新生活資訊的雜誌,《海外星雲》在國內擁有不少讀者,但鮮少有人知道這是廣西本土「特產」。
自1985年不定期出版10期、1986年1月1日正式創刊至今,《海外星雲》已成為中國少有的出版總期超過1000期的文摘類雜誌。
蘇放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在此前的一次紀念活動中,雜誌社鼓勵讀者寄來收藏的創刊號,經認證蓋章再寄回並獎勵1000元,「當時還以為沒有什麼留存,沒想到寄來了100多本,我們獎勵了10萬多元」。
自2009年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中國興起,紙媒遭遇網際網路的強大衝擊。越來越多的網上平臺和網絡文章,改變了大眾閱讀方式。
「網絡覆蓋能力遠超傳統紙媒,1本冊子的信息量對於網絡用戶來說還是太小。」蘇放說,《海外星雲》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正在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轉型,隨著國家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深化,引進國外前沿信息仍然存在必要性,「《海外星雲》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今後將會繼續發光發熱。」
「粉絲還在,只是轉移了陣地,發行量讓位給了閱讀量。」張濤告訴記者,目前《讀者》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擁有數百萬粉絲,根據發展規劃,未來在新媒體方面,將以讀者微信公眾號、《讀者》讀書會、《讀者》課堂、讀者·新語文項目為主要發力點,並與其他網際網路媒體合作,初步形成新媒體矩陣,正在由過去的內容提供商向綜合知識服務商轉變。
在這兩位見證人看來,屬於紙媒的時代漸漸老去,但知識永遠年輕,「書香社會」讀聲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