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對於改裝車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會衍生出不同的改裝風格。但大多數改裝都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就是偏向性能屬性和走外觀範兒兩種,並且改裝的車輛大多以性能車和經典車型為主,不過,在日本還有一種以改裝卡車為主的群體。
如果你走在日本的公路上,突然有一輛被閃耀的霓虹燈裝飾起來,並配有浮誇的鍍鉻裝飾的卡車走你身邊路過,那麼也不必太過驚訝,這就是被稱之為Dekotora的暴走卡車。今天,範兒就和大家聊聊,日本的卡車究竟有多瘋狂?
暴走卡車的起源
在上世紀50年代,一群社會底層遊手好閒的年輕人,為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除了經常鬧事之外,這些年輕人還會駕駛著自己的機車在公路上飛馳。為了使車輛的速度更快,通常會把消音器拆除,以至於在駕駛時發出巨大的噪音。
到了60年代,暴走族繼續壯大,並且除了機車之外,還會對汽車甚至卡車進行瘋狂改裝。改裝風格也是十分誇張,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引起關注,從而宣洩憤怒張揚個性。也就是在60年代日本卡車界流行起了暴走卡車。
日本的暴走卡車在外觀上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充滿了大量的電鍍件裝飾、花哨的車燈以及充滿日式風格的浮世繪塗裝。整車看起來非常浮誇,但又有一種另類的霸氣感。
當然這種浮誇的風格也存在一定的實用性,因為日本沿海貨運業十分發達,在運貨過程中為了防止海風和海水中的鹽分侵蝕車身,所以貨車司機才用大量鍍鉻鋁板將車輛保護起來。
到了70年代,暴走文化已經發展到了頂峰,還推出了關於暴走卡車的電影。在1975年,一部以卡車司機生涯為題材的電影《卡車野郎》,隨後還有《暴走卡車美少女》等影視作品。這些電影你可能沒看過,但裡面的「老司機」吉澤明步你一定知道,在電影中她就是開著暴走卡車招搖過市的。
並且,這種暴走文化一直延續至今,無論是說唱歌手Rich Chigga在MV裡,還是Gucci的廣告中,都有暴走卡車的出現。
除了外觀極具辨識度之外,這些暴走卡車的內飾也進行了改裝,採用了大量的皮革、絲綢以及天鵝絨材質,使車內看起來非常奢華。有些司機為了彰顯自己的土豪氣質,乾脆把車內貼滿了LV的標誌。
暴走卡車不只用來運貨!
如果你覺得這些暴走卡車的改裝,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霓虹燈、搞一些誇張的塗裝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車的改裝費用還是非常高的,有些司機甚至會用一生的積蓄來裝飾自己的愛車。
改裝後的車仍然可以繼續運貨,但有些司機則會買兩輛卡車,一輛用來賺錢一輛則更像是一輛Show car。甚至有位大佬擁有3輛暴走卡車,前前後後改裝花費了35年的時間,改裝費用至少在60萬美元(約合380萬人民幣)。
所以在日本,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貨車司機,他們大多數人除了擁有較強的財力之外,還可能是個民間藝術家!
看完日本的暴走卡車之後,反觀我們國內的卡車,在某些方面就差點意思了。當然,範兒並不是崇洋媚外,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司機,為了生計日夜奔波都十分辛苦,但在愛護車輛方面國內還是要學一下國外的,至少不要讓車輛沾滿泥土,所到之處都是灰塵。
改裝是造車理念的縮影
範兒覺得從改裝文化其實就是造車理念的縮影,日本的改裝文化之所以被各國模仿學習,是因為強大的汽車工業以及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賽車運動,這使得日本的改裝文化不需要太多推廣,就已經在民間流行起來。
而這些改裝愛好者甚至願意花費35年時間,投入大量的金錢來完善自己的「作品」,憑藉的就是兩個字「熱愛」。
就像田宗一郎和豐田喜一郎,他們對機械都有著瘋狂的熱愛,才會更專注的製造好每一輛車。也許這些車並不完美,但這些車至少是讓自己滿意的產品。
所以,範兒也希望國產汽車品牌也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造車中,而不是一味的通過外觀設計以及豐富的配置去吸引消費者。
總結:在閃耀之下也難掩落寞,由於政策愈加嚴格,暴走卡車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雖然不知道它還能走多遠,但這種張揚的暴走卡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不知道你們對於這種風格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與範兒一起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