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
一、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家私下那個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一)孔子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輯成儒家經典《論語》。
(二)孟子
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質。孟子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被統治者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
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輯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等。關於孟子的典故有:孟母三遷、孟子受教、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等。
(三)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他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
代表作《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從荀子的這句話裡可以看到,荀子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四)四書五經
四書: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五經: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二、道家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影響深遠。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道德經》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二)莊子
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明確否定現實的禮教社會政治制度以及虛假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張不幹涉主義和提高個人素質修養,實行無為而治。莊子反對當時社會上實行的仁義禮樂等社會道德與政治制度,認為這些都是罪惡與禍害的根源。莊子與老子齊名,並稱為「老莊」。
《莊子》中的典故有:鴟得腐鼠、濠梁之辯、材與非材、莊周夢蝶、鼓盆而歌、莊子陪葬。名句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三、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一)韓非
姓韓,名非,戰國末年的韓國人,出身於貴族,為韓國的公子,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韓非口吃,不善於言說,而好著書。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不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書成後傳至秦國,秦王讀後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讚。
(二)商鞅
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號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為衛鞅。商鞅在衛國沒有得到重用,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於是商鞅西入秦。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並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商鞅在秦國前後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
(三)李斯
楚國人,秦王聽取李斯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對於六國,李斯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於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史。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四、墨家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名翟,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宋國人,一說魯國人,一說滕國(今山東滕州)人,曾擔任宋國大夫。
墨家在倫理上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在經濟上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在人生觀上,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
五、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一)孫武
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二)孫臏
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做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六、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
(一)蘇秦
蘇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謀略家。學縱橫之術遊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二)張儀
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縱橫家、謀略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齧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七、名家
名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派別,所以稱「名家」,也稱「辯者」「察士」。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其與「儒家」「道家」等並列為「六家」。
名家以擅長論辯著稱,他們在論辯中比較注重分析名詞與概念的同異,重視名與實的關係,開創了中國的邏輯思想探究。從名家的產生來說,是符合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當時早期的成文法公布之後,社會上出現了類似律師一類人,他們根據法律條文進行辯護,由於這些學者專門從事名詞概念的探討,因此稱他們為「辯者」。後來慢慢發展就成了名家學派。所以名家學派相對於前面的儒、道、法、墨來說,名家的人物並不是有著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經濟主張,而僅僅在於他們主要都是以人類怎麼認識世界作為研究對象。
八、雜家
雜家,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著作以戰國《尸子》、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戰國時期商鞅門客尸佼、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所集,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但略顯龐雜。又因雜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為主,故有人認為雜家實為新道家學派。「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紀昀在《雜家類敘》中則認為「雜之廣義,無所不包」。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指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雜家的代表人物,一是編撰《淮南子》的淮南王劉安,二是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雜家在歷史上並不怎麼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
小測怡情
1.【單選】下列語句與出處對應錯誤的是()。
A.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韓非子》
C.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D.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
2.【單選】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提出了各種治國的主張,下列觀點屬於法家政治思想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為勇者盡之於軍
C.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
D.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選項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是出自《韓非子》,而是選自《論語·為政》。選項ACD均正確。故選B。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歷史常識。法家思想主張「法制」,B選項中「必軌於法」與之相對應。A選項,「天法道,道法自然」屬於道家思想。C項出自《墨子·魯問》,原文是「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體現墨家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D項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體現。故選B。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
備考課程請點擊【閱讀原文】哦
愛我,就請給我一點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