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中國人必讀的10本古書!

2021-01-10 水煮歷史

有人記下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說這故事的人也是個老人,他賣了一個關子,說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現在這些人都下世了,無從問起了。

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麼能讀得完呢?誰敢誇這海口?是說胡話還是打啞謎?

我有個毛病是好猜謎,好看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卻並不諱言。

宇宙、社會、人生都是些大謎語,其中有層出不窮的大小案件;如果沒有猜謎和破案的興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無味了。下棋也是猜心思,打仗也是破謎語和出謎語。平地蓋房子,高山挖礦井,遠洋航行,登天觀測,難道不都是有一股子猜謎、破案的勁頭?科學技術發明創造怎麼能說全是出於任務觀點、僱傭觀點、利害觀點?人老了,動彈不得,也記不住新事,不能再猜「宇宙之謎」了,自然而然就會總結自己一生,也就是探索一下自己一生這個謎面的謎底是什麼。

一個讀書人,比如上述的兩位史學家,老了會想想自己讀過的書,不由自主地會貫穿起來,也許會後悔當年不早知道怎樣讀,也許會高興究竟明白了這些書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倒相信那條軼事是真的。我很想破一破這個謎,可惜沒本領,讀過的書太少。

據說二十世紀的科學已不滿足於發現事實和分類整理了,總要找尋規律。

因為總向理論方面邁進。愛因斯坦在1905年和1915年放了第一炮,相對論。於是科學,無論其研究對象是自然還是社會,就向哲學靠攏了。哲學也在二十世紀重視認識論,考察認識工具,即思維的邏輯和語言,而邏輯和數學又是拆不開的,於是哲學也向科學靠攏了。

語言是思維的表達,關於語言的研究在二十世紀大大發展,牽涉到許多方面,尤其是哲學。索緒爾在1906年到1911年的講稿中放了第一炮。於是本世紀的前八十年間,科學、哲學、語言學「攪混」到一起,無論以自然或人類社會都仿佛「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同去探索規律,也就是破謎。

大至無限的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全至整個人類社會,分至個人語言心理,越來越是對不能直接用感官覺察到的對象進行探索了。現在還有十幾年便到本世紀盡頭,看來越分越細和越來越綜合的傾向殊途同歸,微觀宏觀相結合,二十一世紀學術思想的桅尖似乎已經在望了。

本文開始說的那兩位老學者為什麼說中國古書不過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呢?顯然他們是看出了古書間的關係,發現了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

舉例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如果這種看法還有點道理,我們就可以依此類推。舉例說,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須有《聖經》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這是西方無論歐、美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不到一百年以前人人都讀過的。沒有《聖經》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後的書,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書,只有一些純粹科學技術的書可以除外。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與《聖經》無關,但也只有在《聖經》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

許多古書都是在有了《聖經》以後才整理出來的。因此,《聖經》和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基礎書是必讀書。對於西亞,第一重要的是《古蘭經》。沒有《古蘭經》的知識就無法透徹理解伊斯蘭教世界的書。又例如讀西方哲學書,少不了的是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

不是要讀全集,但必須讀一點。有這些知識而不知其他,還可以說是知道一點西方哲學;若看了一大堆有關的書而沒有讀過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學了西方哲學,事實上也讀不明白別人的哲學書,無非是道聽途說,隔靴搔癢。

又比如說西方文學茫無邊際,但作為現代人,有幾個西方文學家的書是不能不讀一點的,那就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託爾斯泰、高爾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訶德》。這些都是常識了,不學文學也不能不知道。文學作品是無可代替的,非讀原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能滿足於故事提要和評論。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古書,包括小說、戲曲。

那些必讀書的作者都是沒有前人書可替代的,準確些說是他們讀的書我們無法知道。這樣的書就是:《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是從漢代以來的小孩子上學就背誦一大半的,一直背誦到上一世紀末。

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裡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於體會。這不是提倡復古、讀經。為了掃蕩封建殘餘非反對讀經不可,但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讀經不可。

如果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所謂「讀經」是指「死灌」、「禁錮」、「神化」;照那樣,不論讀什麼書都會變成「讀經」的。有分析批判地讀書,那是可以化有害為有益的,不至於囫圇吞棗、人云亦云的。

以上是算總帳,再下去,分類區別就比較容易了。舉例來說,讀史書,可先後齊讀,最少要讀《史記》《資治通鑑》,加上《續資治通鑑》畢沅等的、《文獻通考》。讀文學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這些書,除《易》、《老》和外國哲學書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並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有風趣,稍加註解即可閱讀原文。

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時期稍用一點時間照這樣「程序」得到「輸入」以後,長大了就可騰出時間專攻「四化」,這一「存儲」會作為潛在力量發揮作用。錯過時機,成了大人,記憶力減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再想補課,讀這類基礎書,就難得多了。

以上舉例的這些中外古書分量並不大。外國人的書不必讀全集,也讀不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哲學書難易不同;康德、黑格爾的書較難,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他們的數學式分析推理和表達方式。那就留在後面,選讀一點原書。

中國的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例如《禮記》中有些篇,《史記》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就不是供「讀」的,可以溜」覽過去。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依此類推,若想知道某一國的書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讀其本國人歷來幼年受教育時的必讀書,卻不一定要用學校中為考試用的課本。

孩子們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課」別壓得太重,考試莫逼得太緊,給點「業餘」時間,讓他們照這樣多少了解一點中外一百年前的書本文化的大意並非難事。有這些作基礎,和歷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的「簡編」配合起來,就不是「空談無根」,心中無把握了,也可以說是學到諸葛亮的「觀其大略」的「法門」了。花費比「三冬」多一點的時間,就一般人而言大約是「文史足用」了.

沒有史和概論是不能入門的,但光有史和概論而未見原書,那好像是見藍圖而不見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畫去想像本人了。本文開頭說的那兩位老前輩說的「書讀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說,「本人」都認識了,其他不過是肖像畫而已,多看少看無關大體了。

用現在話說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複再加一點,每部書的信息量不多了。若用這種看法,連《資治通鑑》除了「臣光曰」以外也是「東抄西抄」了。無怪乎說中國書不多了。全信息量的是不多。若為找資料,作研究,或為了消遣時光,增長知識,書是看不完的;若為了尋求基礎文化知識,有創見能獨立的舊書就不多了。

單純資料性的可以送進計算機去不必自己記憶了。不過計算機還不能消化《老子》,那就得自己讀。這樣的書越少越好。封建社會用「過去」進行教育,資本主義用「現在」,社會主義最有前途,應當是著重用「未來」進行教育,那麼就更應當設法早些在少年時結束對過去的溫習了。

一個大問題是,這類濃縮維他命丸或和「太空食品」一樣的書怎麼消化?這些書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質量極高,又像堡壘,很難攻進去,也難得密碼本。古時無論中外都是小時候背誦,背《五經》,背《聖經》,十來歲就背完了,例如《紅與黑》中的於連。現在怎麼能辦到呢?看樣子沒有「二道販子」不行。

不要先單學語言,書本身就是語言課本。古人寫詩文也同說話一樣是讓人懂的。讀書要形式內容一網打起來,一把抓。這類書需要有個「一攬子」讀法。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驪得珠」,就是要講效率,不浪費時間。好比吃中藥,有效成分不多,需要有「藥引子」。參觀要有「指南」。入門嚮導和講解員不能代替參觀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訴他們怎麼看和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

我以為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並發生興趣的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標點,點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章太炎、王國維都自己說有一部分不懂;有問題更好,能啟發讀者,不必忙下結論。

這種入門講解不是講義、教科書,對考試得文憑毫無幫助,但對於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對於精神文明的建設,大概是不無小補的。這是給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的前期準備,節省後來補常識的精力,也是給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放眼觀世界今日文化全局的一點補劑。

我很希望有學者繼朱自清、葉聖陶先生以《經典常談》介紹古典文學之後,不惜揮動如椽大筆,撰寫萬言小文,為青少年著想,講一講古文和古書以及外國文和外國書的讀法,立個指路牌。這不是《經典常談》的現代化,而是引導直接讀原書,了解其文化意義和歷史作用,打下文化知識基礎。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時不我與」,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紀再補課了。那時只怕青年不要讀這些書,讀書法也不同,更來不及了。

相關焦點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
    首先是要解決本世紀以前的已有的古書如何讀的問題,然後再總結本世紀,跨入下一世紀。今年(1984年)進小學的學生,照目前學制算,到下一世紀開始剛好是大學畢業。他們如何求學讀書的問題特別嚴重、緊急。如果到十九世紀末的幾千年來的書還壓在他們頭上,要求一本一本地去大量閱讀,那幾乎是等於不要求他們讀書了。事實正是這樣。甚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本世紀的書也不能要求他們一本一本地讀了。
  • 為什麼金克木先生說「書讀完了」
    【編者按】上海文藝出版社日前再版了文化大家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增訂版)一書。該書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50餘篇。8月5日,本書的編者、評論家黃德海和評論家張定浩在思南讀書會做了一場對談,談金克木先生故事和他的讀書之道。本文根據兩位在讀書會上的發言整理、編輯。
  • 英美留學必讀的10本英文原著,學單詞知文化一舉兩得!
    比如了解一些外國文化傳統和為人處世,今天給大家推薦英美留學前必讀的10本英文原著,使你的出國行軟著陸!它的作用不只局限於滿足中國人對維多利亞時代上流社會的興趣。該小說不但是英文名著,還探究社會流動性、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階級系統和大英帝國的歷史。此書始終用第一人稱——永遠充滿希望的「皮普」來敘事,並充斥著諸多異乎尋常的人物故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Great Expectations》是一場文化之旅,探究英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章,同時也是英國第二大作家的永載史冊的經典之作。
  • 「北大簡」再推10種古書
    原標題:「北大簡」再推10種古書 繼2012年底出版第二卷《老子》後,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資助項目、「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又獲重大推進——9月23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一、三、五卷在滬首發,包括10種古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2009年「北大簡」的回歸,被學界公認為繼馬王堆漢墓帛書後發現的又一重大文化寶藏。
  • 家長必讀的10本書排行榜!《讓孩子做主》上榜,強烈推薦家長看
    導語:家長作為孩子的「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說是極大的,不過做家長也不是一件生來就會的事情,所以日常讀讀書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整理了家長必讀的10本書,一起來看看吧!一、《家長的革命》在家長必讀的10本書中這本《家長的革命》是知名教育家崔宇的代表作,整本書中精選了不少的案例,用比較輕鬆幽默的詞語到處了家庭教育中的困境,值得深深體會一番。
  • 「原創」歷經三百年 這本古書講述了清代「風水」的那些事
    近日,膠州收藏愛好者王先生就得到了這樣一本關於堪輿方面的古書。經王先生介紹說,「我老家是膠萊街道辦事處耕樂莊村,前幾日我母親準備修整房屋,在收拾我父親生前的書本時,發現了這本古書,收雜貨的人也一同發現了這本古書,想要買下,我母親說『你出多少錢我也不能賣啊』,後來我母親翻看了一下書上的內容,覺得我多少懂一點,就把這本書給了我。」
  • 金克木的一段精神戀愛
    直到1990年,兩人都是桑榆暮景,Z寫信給金克木:「以後我不寫信去,你就別寫信來。這個朋友總算是全始全終吧?」金克木和Z的故事,當年他遇見吳宓後,曾向吳宓和盤託出,分享了自己內心的秘密。Z是誰呢?最終,由吳宓把謎底揭開了。1941年5月25日《吳宓日記》載:金克木來,盤桓傾談終日。金克木讀宓近年詩稿。
  • 一位復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讀」書單
    復旦中文系教授嚴鋒曾開出一份「不必讀」書單。在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測驗專業委員會理事謝小慶看來,嚴鋒老師強調「信息篩選」的思想,非常重要,值得重視。我們要知道,並不存在普世、普適、普時的「不必讀」書單,每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方向等,確定自己的「不必讀」書單。 以下將為讀者介紹嚴鋒教授開出的「不必讀」書單(文 | 嚴鋒)。
  • 精通美式發音必讀
    原標題:精通美式發音必讀 如果你把下面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而且能夠熟練運用我知道中國人能把email,iPod,iPhone這些詞重音讀對非常罕見 8. [æ] [e]這兩個元音真正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我可以告訴你不是嘴張大張小的區別。 9. [ʒ]這個輔音到底是怎麼發出來的?pleasure,occasion裡都有這個輔音 10. [i:]和中文的「一」的區別是什麼?別告訴我沒區別。他們區別很大的。 11.
  • 北大清華推薦書單:大學生必讀的10本經典書籍
    10、《孫子兵法》作者:孫武這本書自古以來是軍事家、軍事愛好者們的必讀之書,它匯集了中國古代戰爭藝術的所有智慧。戰爭時期的很多戰術、用兵之道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它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最璀璨的瑰寶,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除了以上這些書,你們還讀過哪些好書呢?歡迎推薦,可以在評論下方留言哦。
  • 成為「中國精英」必讀的181本書籍(附推薦理由)足夠看十年!
    早就想寫一篇關於中國人閱讀的必讀書,推薦一個書目,以助於大家在讀書時,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迅速取精去粗,更好地合理地安排時間。讓閱讀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但又可以做到不盲目,不偏廢。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加深,我們對閱讀越來越講究,越來越挑剔,對書的選擇自然越來越重要。
  • 人一輩子必讀的10本優秀書籍,增長見識升華你的人生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也是兒童必讀書籍,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8. 《寬容》是荷裔美國作家亨德裡克·威廉·房龍所著的一本宗教歷史普及讀物,該書中使用的「寬容」是廣義上的寬容,囊括了自由、民主、理性。
  • 10本理科生必讀的宇宙和量子力學科普書籍
    這本書用很詼諧的方式講述了經典物理和量子力學的碰撞,喜歡量子世界的粉絲必讀作品。《上帝擲骰子嗎》是2006年01月01日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天元。 該書講述的是關於量子論的故事。量子論是一個極為奇妙的理論。
  • 「北大簡」又整理出版十種古書
    原標題:「北大簡」又整理出版十種古書  京報網訊(記者 石瀅琪)繼2012年底整理出版第二卷《老子》後,《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一、三、五卷日前首發,包括十種古書。這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 豆瓣高分推薦,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你讀過嗎?
    結合豆瓣TOP100高分書籍和知乎萬贊回答推薦書籍,書香君為你精選了年輕人必讀的10本書。每一本都值得你認真咀嚼,它們最終將會內化為你人格的一部分,並對你的一生產生巨大影響。01《如何閱讀一本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 這10本書設計師必讀的書你還差幾本?
    很喜歡一句話「你讀過的書,都會變成你的氣質和修養」你所汲取的一切也都會呈現在你的作品上2018年,想與你一起讀書,一起設計那麼以下為您奉上「春節」書單這10本書都是精心挑選的要認真看哦~- 1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
  • 女人必讀的10本書《和合術》上榜挽回感情必備
    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推薦女人必讀的10本書,小編本人作為一個博士生,閱讀了無數經典與中外各類書籍,以下十本書是小編最喜愛感觸最深的書,希望大家喜歡。經常讀書的女人,一眼就能從人群中分辨出來,這10本好書,送給所有渴望美麗的心靈。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琴作為一門藝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而學習沒有指導書籍是不行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指導書籍適合初學者學習。《琴學備要(上下)》作者顧梅羹《琴學備要》(上下)(手稿本)分為總規、指法、手勢、曲譜、音律、論說六篇。主要內容包括:琴面的部件、琴底的部件、琴前後的部位、上弦的程序、琴位的安置、坐位的姿式等。本書從古琴簡介到練習曲,到手形,曲譜,手形還配有圖畫,內容非常全面,適合初學者學習。
  • 金克木為財,冷號獨膽13
    本期他打了一張前區5膽拖10碼,後區蘭球獨膽13,總金額20元。看來老王今天對後區蘭球冷號13號頗為看好,當問及原因時,老王只神秘兮兮地說了5個字「金克木為財」,搞得小青一頭霧水也不知所以然。真不愧是高人吶!今日分享:雙色球105期複式膽拖票一張
  • 高峰:尋訪金克木先生故居
    春節的時候,我和朋友浮木先生不願把時間耗費在酒桌茶館,於是一拍即合,突發奇想,捧著一本《舊巢痕》,照著上面的描述,開始了在人們津津樂道的壽州「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中,尋訪一代文化大家金克木先生的故居。金克木先生,1912年出生在父親任職的江西省萬載縣,1916年,四歲不到的他躺在母親的懷裡,隨家人從安慶返回老家壽州。壽州的家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