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少不了,親戚之間給孩子紅包,也成了維繫感情的重要方式,但這裡就有一個尷尬的問題,A家裡有兩個孩子,B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紅包到底怎麼給?好像怎麼權衡,都是A沾光B吃虧,兩個孩子就是雙份的紅包,一年兩年還好,年年如此,難免心理不平衡了。
關於給紅包的二三事
小麗有一個可愛的小侄子,以前她沒有結婚的時候,每年都給侄子500塊的紅包,後來侄女也出生了,紅包就成了雙份,連續給了四五年後,小麗也結婚生子,當她抱著孩子回娘家的時候,想著哥嫂怎麼也會給孩子一個大紅包,誰知紅包拿回家一看,也只有500塊,一看紅包皮更是樂了,嫂子也太懶了,壓根就沒給自己的孩子準備紅包,她給出的兩個紅包,只是原樣返回一個罷了,她突然就灰心了,第二年還怎麼給呢?一到過年,王姐妯娌就湊到婆家團圓,王姐只有一個女兒,妯娌家卻有兩個兒子,一開始,王姐都會給妯娌的兒子一人200塊的紅包,妯娌總是推脫,但也會高興地讓孩子收下,但連續好幾年了,妯娌也只是給女兒一個300塊的紅包,每次給還總念叨,一個女兒多好啊,不像她,有兩個兒子呢,想想都發愁,王姐心裡就老大不樂意,感情你家沾光還倒苦水?有本事別生那麼多啊。發紅包回紅包這事情有時候還真會影響過年心情,不過看開點也就過去了,養大一個孩子來說,每年這幾百壓歲錢看都看不見,我以前都是這樣想一下就過去了!我老公最小,上面有大哥,二哥,他們都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沒有孩子,還不是照樣每年每人發三百紅包。後來我生了大寶,同年二哥家也有兩孩了,從此,我和大嫂算是扯平了,但二哥家兩個孩子還是每人三百。這樣過了幾年,我也要二胎了,孩子還在肚子裡那年,大嫂就在婆婆面前抱怨說,自家孩子紅包送來送去不需要那麼大,也沒意思,今年就包兩百好了。果然那年我家孩子收到了大嫂一個兩百紅包,二哥家還是300,你說我該怎麼回,我想都沒想,依然是每人300包出去,不差這幾百塊把關係搞差了,大哥家的孩子也大了,怕他會不開心!第二年我二寶出生了,又和二哥家平了,現在大哥家會每人兩百包,我也依然每人三百包。
雖然給紅包是自願,也沒有多少錢的事,但自從二胎放開後,這就成了一個不尷不尬的問題,就像是喉嚨裡的一根刺,平時沒啥事,但吃東西還是彆扭,在很多父母看來,只生一個孩子就是吃虧,每當這時候就後悔,為啥不生二胎?生二胎多沾光啊!
我稀罕多收一個紅包?二胎媽媽霸懟親戚
寶媽劉洋有兩個孩子,快到年底了,回了娘家一趟,結果遭到了弟媳的「挖苦」,話裡話外就是嫌大姑姐有兩個孩子,走到哪裡都是雙份的紅包,以後孩子不管是上大學,結婚還是生孩子,總歸是自己吃虧。
劉洋也不客氣,直接笑著回懟弟媳,誰讓你不生第二個?現在政策多好,你生了我立馬給你封一個大紅包。接著又說,合著我生個二胎,是為了貪你那一個紅包呢?誰稀罕多收你一個紅包?你就說今年的紅包怎麼給吧,你給我倆,我還你一對,你給我個大的,我給你個更大的,你給我400,我回你500,我保準不讓你吃虧怎麼樣!
弟媳婦沒想到大姑姐說話這麼幹脆,吶吶無言,含含糊糊地說,給孩子多少紅包是心意,兩家人不用給來給去這麼麻煩,心裡有就行了。劉洋一看情況,也就不多說了,心裡尋思著,過年時弟媳婦怎麼做,見招拆招就好了。
一胎家庭和二胎家庭,到底如何給紅包?
第一,給多少回多少,不管人家給二胎多少紅包,一律按數返回即可,本來也沒想在這上面沾光,給紅包就是個形式,大家樂一樂就行了。
第二,發網絡紅包,不管對方是二胎還是一胎,直接發一個總的紅包,就說是給孩子的,這樣人家也好回,問題一下子解決了,不存在幾個孩子的問題了。
第三,約定不給紅包,建議至親好友小範圍地給,家人不計較這些,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但關係不是那麼親近的,就直接拒絕,避免了尷尬,也避免了不愉快,年輕人最不喜歡的就是麻煩了。
別讓紅包成為親戚之間的「遮羞布」
古代的紅包叫壓歲錢,最早出現於漢代,也叫壓勝錢,是為了闢邪而用,也不是真正的貨幣,所以壓歲錢是不能花的,一直到唐代,壓歲錢才成了真正的錢。
壓歲錢預示著後代年年發財,年年高升,年年有餘等,在很久之前,壓歲錢都是很小的鈔票,一毛兩毛,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才能得到壓歲錢,那時候物質貧乏,小孩子能夠在年底得到一個紅包,就樂得屁顛兒屁顛兒,他們拿著壓歲錢買鞭炮買零食,一年到頭也捨不得花,藏在某個秘密的地方,那時候的紅包真的能夠讓人快樂。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紅包也變了形式,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對紅包已經不再期待,而是變成了一種溝通的方式,溝通本來是為了關係更融合,但如果溝通給人帶來麻煩,那這種溝通也就沒有必要了。
所以給紅包還是見仁見智,多一些少一些,也不能發家致富,還是要看自身情況,有錢多給一些無妨,沒錢少給一些也能理解,別讓紅包成為親戚之間的遮羞布,掀開來原來滿目瘡痍,徒增煩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