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性中,盜偷就是搶奪,明搶為盜,暗搶為偷。表現為做事出發點利我,結果是損他。在文王亂世時期,強盜是是社會主體人群,擁有大量財富,足以盜國。卦辭都是文王時期的社會故事。
應對盜偷對應四卦圖。
此四卦卦象六爻:1、2,4、5相同。代表盜偷之卦象。
26卦,大蓄,3、6爻組合是老陽。表示盜偷之體。
上艮下幹,艮為山,德之心,止,情感為苦;幹為天,也是人。人於山中,匪也?僧也?匪。
乾於下,主流人性。內心君子。德心於上,情苦。
德,得也,利也。君子大德,大得,大利,大蓄也。
大畜卦 山天大畜
大家畜,大儲蓄,積畜很大,非常穩固。
大畜最原始的意思可理解為大家畜,或大量的畜養,小畜則為小家畜或小量的畜養。
畜字原指將所得獵物系在田間畜養起來,這是家畜或畜業的開始,也是最原始的儲蓄行為。畜也是蓄的本字,引申為積聚、儲蓄。小畜為積畜、儲蓄很小,基礎不穩固。大畜則是積畜、儲蓄很大,基礎相當穩固。指人的資源、能量、錢財、德性都已積聚很大,因此可以做些大事的時候。
卦象為下幹天上艮止,剛健君子止於門下,養賢之象,因此《彖傳》說「不家食吉,養賢也」。又陽為大,大畜即「陽畜」,因幹陽在內即有積聚之象,今艮山又在外養之,為幹陽之大養,大積聚,因此名為大畜。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利於貞定,不在家吃飯,吉。利於渡河涉險。
不家食因,無家,有家無回。匪,盜安敢回家?
君子以先賢之言行傳教,以蓄其德,其勢。
文王時期,天下大亂,大盜橫行。如民國時期,軍閥林立,軍閥,大盜也,亦為草王。
一下六爻參閱,大盜的成長曆程:
初九,有厲,利已。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有危險,宜停止。
厲,危險。利已有多種解釋:一是利益已經結束。已,結束。二是宜於停止。三已為祀,利祀即宜於祭祀。
九二,輿說輹。
《象》曰:輿說輹,中無尤也。
車輪輻脫落,因此無法前進。
用來固定車輪軸的革繩脫落,當然不可行。輿,音魚,車子,隱喻群眾、民心。說,音義都作「脫」,脫落的意思。輹,音「服」或「負」。小畜作「輻」,應作輹。輹為皮革做成的繩子,用以繫緊及固定車輪軸。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閒輿衛,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駕著馬車,優良的駿馬飛奔,宜艱苦貞定。每天熟習駕車防衛的技術,利有所往。
此爻言有志氣的人技藝精湛,能力高人一等,但仍然每天自我精進,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利有所往。以自己的才能和見識前往,必定受到重用,且能勝任所擔任的責任。
此爻亦可能講遊牧之事。九二輿脫輹,現在車子修理好了,重新再出發,良馬狂奔,很熟練的駕著車子趕路前往新的牧場。
逐有兩種解釋,一是飛奔的樣子。二是馬相互追逐的樣子。所謂相互追逐,是指四馬的馬車,前後各兩匹,後馬追逐前馬,因此「良馬逐」可用以形容熟悉於駕馭,而把馬車控制得很好的樣子。
曰,有兩種解釋,一是當作發語辭,無意義;二是當作「日月」的「日」,言每天、每日。閒,閒熟,練習、熟練、精進。曰閒,作「日閒」則意思是日日練習,每日練習、精進。輿,古代的車,此指馬車。衛,兩種解釋,一是防衛、防禦。二是車前的橫杆。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小牛的牛牿,大吉。
在小牛的牛角還未長出來之前,就先綁好牛牿,避免牛長大後會用角刺人。由於能防患於未然,吉,有喜。
此比喻做事情有先見之明,防患於未然則吉。
童牛,小牛。牿,套在牛角上的橫木,避免牛觸人傷人。牛從小就讓牠習慣於戴上牛牿,有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的意味。
六五,豶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閹豬的牙,不會傷人,沒什麼好怕的,吉。
閹豬巨大,但空有其表,不足為懼,沒有危險性,故為吉。
豶,音「焚」或「必」。豶豕為閹豬,被去勢的豬,可以長得比較大,性情也較為溫和,適於畜養,長大之後牙也不會傷人。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走到康莊大道,亨通。
直接通達天衢。積畜到極點,一飛沖天,能擔當國家的大事,飛黃騰達。)
41卦,損,3、6爻組合是少陽。下爻為陰,為用,上爻為陽,為體。表示盜偷行為方法。
上艮下兌,艮為山,止,情感為苦;兌為澤,道之心,悅。悲喜交加。
損卦 山澤損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損、筍同音,因此以筍來表達。又吃竹筍必須將殼一一剝去,又有「損之又損」(為道日損)的意謂。
損失,損有餘、戒除缺點、去除欲望,犧牲短利。
《序卦傳》:「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的原意為減少的意思,序卦傳說的「有所失」。因為有所失,所以《繫辭傳》說:「損,先難而後易。」
損與益是相反而相成的一對卦,《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繫辭》:「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可見易經中是把損與益當做是修德的兩種不同功夫與方法,也是相輔相成的一對觀念。損是減少,益是增加。損是戒除欲望,益是努力用功。損是要損有餘,去除多餘的,不好的。益是要補不足,就是增加自己的優點或能力。損是損下益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益則是損上益下,犧牲大我以補救小我。投資上損是停損,消極退守,益則是加碼,積極進攻。戰略上,損是斷尾求生,益是乘勝追擊。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依老子看法,損是一種修道功夫,「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把人生中所有不需要的東西全都捨棄了,最後剩下什麼,那就是道。而益則是學習的功夫,不斷的增加自己所缺乏的,豐富自己的學識內涵。
損卦卦象為下兌澤,上艮山上艮為山,山在互體坤地之上為增高之象,下卦為兌,兌為毀折、損傷、損失,因此為損下益上之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德之用,損下益上,損不足以奉有餘。
損下益上在卦象上的另一解釋是,損下之剛以益上之柔。這是以卦變及陰陽升降來說明損卦,認為損卦是從泰卦而來,犧牲泰卦的九三陽爻,與上六陰爻交換,就成為損。
損又有戒欲的意思。就上下卦的卦象來看,損卦內悅而外止,內心喜悅,外在行為知所節制而有所不為,是動乎情,止乎禮之象。又少男在上,少女在下,男女未交,艮之上六及兌之六三皆不當位,男女無以結合之象。所以《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要人戒欲的意思。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減損,有誠信,則元吉;沒有罪咎而可以貞定,利有所往。要用什麼來供奉祭祀?簡單兩個盤子的食物就可了。
此言虔誠之重要,虔誠可得元吉,祭祀也只要誠心,即使節約,簡單兩盤供奉就可做為祭祀之用。
損並不是一般人常識中認為的只是「損失」,是一個絕對的壞卦。反而是「元吉」且「利有攸往」。所以其實損卦是個還算不錯的卦-只要你願意暫時小小犧牲一下。犧牲眼前利益,只要誠心,則長遠來說為吉。
孚,誠信。
無咎可貞:一般易學家讀作「無咎,可貞」,《周易正義.孔穎達疏》則反對這個斷句,此依孔穎達。
曷之用:何之用?要用什麼?曷,音義同「何」。這裡問說祭祀要用什麼。後文回答說:簡單就好。因為有誠意。
二簋可用享:二簋就可供奉祭祀。簋,音「鬼」,祭祀中專門盛黍稷等食物的器具。享,供奉祭品,祭祀。祭祀可繁可簡,二簋是最精簡者。繁者可能四簋或更多。因損下益上之道以誠心,內心誠悅最為重要。處損之時,以簡單、精省為宜,故二簋即可用享,不用太多。
損卦,德之用。損下益上,損不足以奉有餘。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祭祀之事要火速前往,沒有罪咎。倒的酒可以減少一些。火速前往言參與祭祀的誠心。酌損之承上爻,祭祀重誠,有誠則精簡、減損無妨。
另一解釋為,有事而火速前往,沒有罪咎。斟酌減損,不需減損太多。
「已」字有三種解釋。依朱熹,音「以」,意思為「已經」的已,停止之意,「已事」即停止或放下手上的事。另一解為「己」,自己的己,「己事」亦即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依李鼎祚《周易集解》應作為「祀事」,即祭祀之事。遄,音「船」,疾速,快速。遄往,快速前往。
酌損之:酌為盛酒或取酒的意思,或者相對於清酒的濁酒,虞翻解釋為「取」。酌損之,言祭祀用的酒可以減少。此承上「二簋可用享」,因處損之時,一切節約從簡即可。宋明以後,將酌解釋為斟酌、酌度。酌損之,斟酌情況減損一些,減損不需過於積極或過度。
九二,利貞,徵兇。弗損,益之。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利于堅定,出徵為兇。不需減損,反應當增益。
宜於守住既有,不宜出徵或進取。若能安於目前狀似平平的情勢,守住眼前狀況,未必會不利。但如果貿然前往,反而會帶來災難。以靜制動則小吉,出徵則兇。損卦原為損下益上的意思,但九二居中,是有中庸之德者,雖與六五相應,但不宜減損自己而迎合在上者,反應堅持及強化自己的中庸美德。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繫辭》: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三人同行,則減少一人。若是一人獨自前往,則可得到朋友。
此言事情宜獨自行事,不宜成群。引申又有專心一意,不宜一心多用的意思。
孔子在《繫辭》解釋這段說「言致一也」。又《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言一人則可行,若要三人或多人同行則相互猜疑,因此要有所減損。一人獨自前往反而會得到朋友,這也是孔子說的「致一」,專一的意思。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去除其疾病,快速則有喜,沒有罪咎。
四原本是多懼的爻位,其德性又柔弱,但六四當位,有初九相應,因此得吉。
使遄有喜:迅速去除其毛病則有喜。比喻快速停損(斷尾求生)則吉。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有人拿著價值十朋貝的烏龜來幫助,無法違背,大吉。
龜在古時為神聖的決疑寶物,從選龜到如何處理、儲藏,都有嚴格的規矩。因此龜的幫助類似於我們在說「神明」保祐。
朋原本為古代串貝或玉做為貨幣的單位,一朋兩串,一串五枚,所以一朋就有十枚。十朋相當於二十串或百枚貝。十朋之龜為價值十朋貝,或一百枚貝的龜,喻指價值不斐。另一解釋為,十朋之龜為一百枚的龜。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不要減損,應當增益。沒有罪咎,貞定則吉。利有所往,得到無私的大臣。
上九為損卦結束將變為益卦的時候,已不需再減損,故曰「弗損」。又損卦為「損下益上」,上九同時有六五相承以及六三相應,此為下益上,因此曰「益之」,曰「得臣」。
得臣,得到大臣,得到輔佐之人。無家,形容所得之臣為因公忘私之人,有公事,無家事。
君子以懲忿窒欲。
孔穎達疏:「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慾……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懲忿窒欲,現代成語,出於此處。
11卦,泰卦。3、6爻組合是少陰。下爻為陽,為用,上爻為陰,為體。表示法的用規則。
上坤下乾,坤為地,地,德之元,為眾;幹為天,道之源,也是人。
泰卦 (地天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通泰、通達。三陽開泰,陰陽融和,萬事如意。
泰字在甲骨文中未見,從篆書才有,原本為滑順的意思,引申為通泰、通達。《說文》:「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古文泰。」泰字的小篆 為大下有一對手,下方為水,象手滑之義。泰字古文 (夳),即「太」,小篆為「大」下加「二」,二在古文中代表字之重覆,因此夳(太)即「大大」,「很大」的意思。
泰即大人君子的通達之道,相較之下否卦則屬婦人之道,故帛書否卦做「婦」,為大人閉塞未能通達的時候。
泰卦卦象為天地交泰,原本在地下的坤陰上行,天上的幹陽下降,天地之氣互相交合而通泰。反之,坤陰若停留在下,幹陽停留在上,則為陰陽窒塞,沒有交流而成否卦。
卦辭「小往大來」是就卦象說,坤陰在外為小往,幹陽在內為大來。易經以陽為大,喻君子;陰為小,喻小人。「小往大來」為小人離去,君子回來,君子通達之義。

《象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是從卦氣上來解釋,泰卦為陽氣(君子)增長到最好的一卦,相對的則是陰氣(小人)在消退。
泰卦為十二闢卦中一月建寅之卦,在卦氣理論中十月坤卦為陰氣極盛之時,到十一月復卦一陽歸來為一元復始,十二月臨卦陽氣開始增長,一月泰卦陽氣與陰氣達到最完美的均衡與調和,下卦由幹陽居內。從復到泰至幹為陽長陰消,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歷程;從姤至遯至否一直到坤為陰長陽消,即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由於在「陽長陰消」歷程中泰卦為第三個陽爻歸來的時候,因此春節時門聯常寫「三陽開泰」來形容春天的來臨,典故即是由此而來。
《序卦》:「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泰卦與否卦為同時相錯又相綜的一對對卦,卦序上是繼小畜與履之後而來。小畜與履卦講的是群眾聚集起來之後(比)君王開始養民(小畜)、設禮教(履),到泰則為人事通泰之時,至否卦則完成了一段歷史之興衰。
卜到泰卦萬事如意,一片和氣,上下交融,有如春天一樣一切都那麼美好。但春光雖美,應慎防物極必反,泰極而否來。
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小人離去,大人歸來。吉而嘉會。
小指外面的坤卦陰氣,比喻小人。大為裡面的乾卦陽氣,比喻君子。《彖傳》說:「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此為君子歸來而通達的時候,因此吉而嘉會。
《周易》以陽為大,陰為小。在外為往,離去之義;在內為來,回來的意思。泰卦坤外幹內為「小往大來」,反之,否卦幹外坤內為「大往小來」。泰卦卦象為天上的幹陽下行,地下的坤陰上升,陰陽交流,天地交泰。反之,否卦為天上陽氣停留於上,地下的陰氣滯留於下,陰陽不交,萬物閉塞。
內君子,而外小人。是君子,表現如小人,社會環境所致。即天下大亂,君子也表現的像小人的樣子。
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後,指誰?文王。之後為天下主。以財成道。
以下是以財成道六爻,即六部法:參閱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徵吉。
《象》曰:拔茅徵吉,志在外也。
拔茅草的根,一拔就一整串的牽連而出。出徵大吉。
此比喻人當慎於始,一但一開始做對了,接下來將成連鎖效應,同類相牽引而出。又可比喻君子呼朋引伴,一但有人開頭,眾人便牽連而出。以此而出徵,大吉。
初九為泰卦三個陽爻的開始,卦氣上也是最快回來的一個陽爻,也是首先發難帶動、牽引同類歸來者。初九牽引三個陽爻回來有如拔起茅草的根一樣,一拔就一整串的同類根根相連、牽連而出。初九至九三,三陽相連,故曰「以其匯」(匯為類)。初為地下之位,因此有根象。
以上為傳統之解釋。此外亦可解釋為:拔茅草做餵馬之草料,取茅草的莖以做草料之用,出徵吉。
茹有多種解釋,王弼認為是茅草相連之狀,虞翻認為是根,《說文》則以茹為餵馬之草料。匯,類也,帛本作「胃」或「 」。匯也可解釋作「莖」,則「以其匯」為「以其莖」,意謂拔茅草的根時是從莖部拉起,或者指拔茅草作餵馬之草料,且取茅草之莖以為草料之用。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取空心的匏瓜來渡河,還沒到達時匏瓜就遺失,朋友因而死亡。因為中庸的行為而得到獎賞。
王弼註解在強調該爻講的是君子包容宏大而公正之美德,至宋明儒之後多將「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解釋為四種不同的美德:具有包容荒穢之物的心胸,徒手渡河的勇氣,遠處不遺漏的深思熟慮,以及不系絆於朋黨的大公無私。
現代高亨有不同的解釋,認為這是古代渡河救人的故事,包荒為匏空,「包荒用馮河」為以挖空的匏瓜綁在腰間用以渡河,結果渡河時朋友溺水,但並未遺棄朋友,只是朋友最後還是溺水死亡。「得尚於中行」,因臨難不遺棄朋友,這樣的義行受到獎賞。尚作賞。

馮河,徒手渡河,渡河應以搭船為宜,沒有舟楫而渡河,形容人的勇氣,或者形容人有勇無謀。遐,音俠,遠的意思,指遠處。遺,遺失。遐也可通徦,不遐,不遠,或不至、未至的意思。不遐遺,渡河未達或不遠就遺失匏瓜、未能渡水即遺失匏瓜。傳統解釋為不遺漏遠方之事物,指九二具深思遠慮的美德。
朋亡,失去朋友,朋友渡河而亡。渡河時因為尚未到岸就遺失匏瓜,因此同行的朋友遭滅頂之災。朋或可解釋為朋貝之朋,即錢財,則朋亡意指失去財物。傳統皆以朋為朋黨、朋比之朋,以朋亡為心中沒有朋友,形容人的公正無私,不受朋黨私心的牽絆。
得尚於中行,得賞於中庸的行為。尚,賞,獎賞。中行,中庸的行為,九二居下卦中爻,為具中庸之美德者。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
沒有不傾斜的平地,離去的一定會再回來,艱苦守正則可免於罪咎。不用擔憂這是否可信,一定可以享有其福報。
九三為泰卦太平的極盛,此段告戒君子要居安思危,才能長保安泰。天道循環,久泰則否將至,但若能艱苦守正,則能保有更長的安泰時光。此爻也在預示上六爻將泰極否來,「城復於隍」的發展。
陂音波,不平、傾斜。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說明「翩翩」、「不富」都是因為「失實」,實為陽,泰卦自六四開始不再有陽,故曰「失實」,失實者失幹陽也。幹為金玉,失實亦有失金之意。六四互卦為兌,兌為毀折,有失財之象。
翩翩,鳥群飛而下,飛舞的樣子。此形容六四急欲呼朋引伴去與下卦君子相應。
不富以其鄰,不以財富來驅使鄰居。鄰居指六五和上六等陰爻,共同與下面三陽相應,有棄暗投明之意。相較於「富以其鄰」是以財富驅使,為的是利,「不富以其鄰」則是以志趣、理念來驅使。
高亨認為,不富以其鄰當解釋為因為鄰居而變得不富,因鄰居為小偷,家財盡為鄰人所竊。反之,富以其鄰者因偷竊鄰居財物而富。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帝乙嫁女兒,因此而有福祉,大吉。
此為商王帝乙(商紂帝辛的父親)嫁女兒的故事,時殷商勢力已衰,面對周逐漸興起的威脅,為了安撫、討好周,因此帝乙將女兒嫁給了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此為殷商的和親策略,因此保有和周暫時的和平關係及商天下的安定,因此說「以祉元吉」。六五為君位,與九二臣位相應,六二陰柔,喻商王室之衰,九二陽剛,喻周之盛。又二至五互卦成歸妹,有歸妹之象,故曰「帝乙歸妹」。
歸妹,嫁妹。女子嫁人稱為歸。有一說法認為「妹」為妹妹,歸妹為長男代父職嫁妹。此說法泥於表面字義,妹雖然為「妹妹」(兄妹之妹)之意,但是妹也是年輕女子的通稱,並非只有長兄才能稱少女為妹。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曰:城復於隍,其命亂也。
城牆倒塌成為一片廢墟,已不需動用軍隊攻打。城內開始自行發布命令,然而命令已經大亂,若還以此堅定自守則會悔恨。
泰道已至尾聲,泰極變否,國家開始動亂,不需出動軍隊即會滅亡。
《象》曰:「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其命亂」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天命已亂」,謂殷商的天命已盡,將由周來繼承。二是指命令已大亂。命令之所以大亂,是因城邑內自行公告自己的命令,換句話說商天子的命令已不可行,命令已大亂。
隍,城外的溝池。古時掘土為隍,積土成城,隍低城高,隍圍在城外為保護的溝池,就是現今說的「護城河」。城復於隍就是城倒塌到溝池裡,此形容城牆傾頹的樣子,比喻國家動亂將亡。上六為泰卦終了的一爻,泰極轉否,因此城復於隍。
勿用師,不需動用軍隊。自邑告命,命令從城邑中發布。邑原本為「國」,或大夫之封地,但到周時又作為一個小小的行政區域。命令出自小城邑,則國已亂矣。)
11卦與41卦,盜偷行為的原則。1損卦,懲忿窒欲。2.泰卦,以財成道。
19卦,臨卦。3、6爻組合是老陰。表示盜偷之用。
上坤下兌,坤為地,地,德之元;兌為澤,道之心,悅。以道之心,行天下之德。德之王也,曰臨。
臨卦 地澤臨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臨即監察,視察,引申有管理、治理的意思,也有盛大的意思。
帛本卦名作林,林與臨兩字可互為假借。《爾雅》:「林,君也。」君的動辭義即「統治」,因此「林,君也」也是監臨之義。
《歸藏》作「林禍」。聞一多認為,臨應作瀶,通霖、淋。「林禍」通霖禍、淋禍,就是水災的意思,意指八月秋天大水成災,即卦辭所說「至於八月有兇」。
就卦象來看,地下有澤水,水災之象。又兌為毀折,積水而毀折就是大水成災。下兌澤為大水,上坤土掩之,有治水之義。因此臨字或許原本就一語雙關,一方面指大水,一方面也指官員監督治水之事。
從卦氣來看,臨卦陽爻往上增長,陽氣開始進逼於陰氣往泰卦發展,至泰卦就是大來小往,君子主政之時。因此臨卦代表的是君子之道在增長,小人之道在消退的時候,也有長官親臨監督的意味。
《彖》傳說:「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剛浸而長講的就是陽氣逐漸增長。剛中而應意指臨卦主爻九二居中而與上五相應。
卦序上臨卦與觀卦是繼蠱卦之後相綜的一對對卦。蠱為家道中落腐敗,於是開始發奮圖強,力精圖治。臨卦是親自監督、治理,觀卦則是公布命令,召告天下。觀臨兩卦代表的正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典型。
臨卦的兇應雖說是在八月,但就義理來說,八月代表的是陽剛之氣消退而陰柔之氣增長的時候。八月有災是在警告,陽剛之氣無法持續,例如在組織之中,官長對事情的關注只是短暫性的,而無法持續性或是制度性的維持下去。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大人來監察,匯聚了許多良好條件,利於貞定。到八月會有兇。
臨卦卦象為陽氣逐漸增長,內悅而外順,九二剛中與六五相應,因此元亨利貞。
雖然臨卦正是陽氣增長的時候,但到了八月,陽氣消退,陰氣增長,小人得位,君子失道,為人臣者殺害君王。《彖傳》說「消不久也」,這是在警惕,陽氣沒有一定增長的道理,應防微杜漸,在承平之世時就要有所戒備,才能長治久安。
八月有許多種解釋。一是周曆的八月,即遯卦。依鄭玄說法,臨卦在殷商時原本為一月,也是一年的開始,文王時因為商紂無道,所以就以該月做為國運興衰時的警戒。到周朝之後改正朔,以臨卦為二月,八月是遯卦。之所以在臨卦時說「至於八月有兇」,也是沿自文王之習,以該月開始自我警惕。二、觀卦。因為觀與臨相綜,卦氣上臨為剛長,而觀卦為剛消。三、否卦。從臨起算到否卦,總共歷經八個月(臨卦亦算在內)。四、復卦陽始生之後的八個月,也就是遯卦。以上說法以第二種最為通俗而易於理解,也就是八月為觀卦。然而第一種說法,以周朝的八月為「遯」卦最為高明而可取。
臨卦總結:用極大的心思,以教安民。
以教安民六步法(六爻):參閱
(初九,鹹臨,貞吉。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感化式的治理,剛正而且地位正當。貞正則吉。
臨卦只有初、二兩個陽爻,兩個陽爻監臨四個陰爻,所以兩陽都為「鹹臨」。陽為大,陰為小,初九與九二皆為大,監臨四陰之大人。初九剛正而當位,與四相應,所以貞吉。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嚴格的治理,吉無不利。
九二「鹹臨」當作「鹹臨」,鹹為苦的意思,鹹臨即「苦臨」,嚴苛的監臨、治理。九二上為四陰所乘,又是剛長近逼四陰的陽爻(象官長),處兌銳之中,因此有嚴苛之象。相較於初九的感化治理,六三的輕鬆放任治理,九二最近四陰而能嚴格治理,處中而多譽之位,因此吉無不利。
傳統解釋認為,九二與初九同樣為有感之臨,認為九二是具有中庸之德的一爻,又與六五相應,因此說「吉,無不利」。依陳鼓應說法,此鹹臨與初九當有別,為嚴格的監臨、管理。「鹹臨」假借為「鹹臨」,鹹為苦的意思,與六三「甘臨」相對,就如節卦「苦節」與「甘節」相對。高亨以為九二鹹臨當作「威臨」,義理亦通。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輕鬆的監臨,沒什麼利益。既然知道要憂慮,就能免於罪咎。
六三失位乘陽而無應,處下兌口之位,兌為說為悅,以好話取悅人之象。此為鄉愿式的監臨,無實質功效。兌為無利之象,故曰無攸利。不過若能夠知道憂慮,那麼還可免於罪咎。反之,如果不知憂慮,就有罪咎。三為多憂之位,所以說「既憂之」。六三爻動全卦成泰,因此憂而動之則無咎。
甘,原指味美,這裡指輕鬆、隨便。甘又可引申做取悅、討好的意思。
無攸利,無所利,無遠利。攸為所,或為遠。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親臨現場的治理,沒有罪咎。
至,解釋為「到」。《說文》:「至,鳥飛從高下至地也。」至為來到地面,六四處互體震之上,又為坤地之始,至地之象。又六四是最接近群眾者,因坤為地為眾,因此為親臨之象。至還可解釋為「極至」,引申為善。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睿智的治理,君王德政,吉。此言君王行事合宜而有睿智。
六五為君位,柔順中正,又與九二相應,是能夠接納諫言與容納賢才之君王。大君泛指國君,周天子或諸侯國國君。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敦厚的治理,吉,沒有罪咎。
坤土為敦厚之象,特別是上爻。如復卦六五曰「敦復」,艮卦上爻曰「敦艮」(上九變成坤))。
盜偷社會君子應對法:
1.大蓄卦: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原則:
2.損卦,懲忿窒欲。3.泰卦,以財成道。
4.用極大的心思,以教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