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道者留下的著作不多,除了前邊提到的相書《麻衣相法》外,還有一部是記載六爻卦法的《火珠林》(也可能是託名)。他的易學論著《麻衣正易心法》,以陳摶注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麻衣道者與陳摶正是通過《麻衣正易心法》一書,向世人宣布了他們對儒家傳統經學《周易》的挑戰。《麻衣正易心法》全書共有四十二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為麻衣道者所著的「心法」,所謂「心法」,是指麻衣道者心靈中感悟的解易的思想。是與儒家尊經者傳統的只重周孔文辭的解易方法相對而言的。「心法」之外的文字,稱作「訓」,亦稱「消息」,是陳轉對麻衣每章文字的注釋。
《麻衣正易心法》於開篇就解釋了書名的涵義與該書的體例:「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書之正文也。據周孔辭、傳,亦是註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於其下,消息也。」陳摶認為(陳摶承《麻衣心法》作注,為行文簡約,只以陳轉代之,本章以下同),《易》之正者是傳說是伏羲時代所畫出的「卦畫」,而不是周文王與周公旦所系的卦辭和爻辭。卦辭和爻辭只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孔子作《易傳》之文字,更是對正易卦畫的注釋了。
《佛祖統紀》卷四十四:「處士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發易道之秘。」就是對此段意思的解說。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的中心內容是提出了「卦畫為正易說」。陳摶認為,《周易》一書的卦爻辭只是卦畫的解說,卦畫才是《易》的正文。伏羲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之時,並沒有文字。伏羲氏所作的「不言之教」,即是沒有文字之易。示人以象者,只有卦畫。「羲皇畫卦,不作紙上工夫也」。
「卦象示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兇嘿會。」後人用以指導自己的行動,只須「觀卦畫之象,悟其象意。如其象則吉,違其象則兇。」說「六十四卦無窮妙義,盡在畫中,合為自然。」都是對「正易」為卦畫的說明。他們認為,文王、周公寫的卦爻辭只是為易的「正文」卦畫所作的注釋。孔子所作《彖》、《象》、《文言》、《繫辭》、《說》、《序卦》與《雜卦》等傳更是對卦畫注釋的注釋了。這就明確提出了以卦畫為易本體,繫辭為易的註腳說。
這個認識,是在《周易》成書乃至成經之後最具革命性的論斷。《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還提出了「辭外見意」說。第六章「消息卦畫,無止於辭,辭外見意,方審易道。」陳摶不否認《周易》之辭是解說易意的,但他認為,易之道並不限於《周易》文辭中的表述。真正的、全面的易之大道在卦畫的表象之中。這是針對三國魏王弼橫掃象數之後的義理派觀點的反擊。
最為可貴的是,《正易心法》繼承了三國魏管鉻的反潮流的精神,對傳統易學的研究發出了反傳統的宣言:「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四十一章)這是從《周易》成書之後,中國學術界第一次對《周易》一書對中國易學發展的作用所作的全面的、辯證的批判。
在此之前,漢之後,除了少數人(如管鉻)之外,對周文王、周公旦及孔子作《周易》,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崇拜和頌揚之聲,未敢有半點微詞。只有麻衣與陳摶,才能對《周易》在中國易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如此大膽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