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易學千古之謎《七》:易傳中的「卦」字,很多人不知道啥意思

2021-01-08 麒麟樂坊Music

(一)《易傳》中的卦字《易傳》中卦字共32見,其中用於篇名者有3見,即《說卦》、《序卦》、《雜卦》。其餘29見分以下五種情況。

1、單用的「卦」字:「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繫辭上》第二章)「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繫辭上》第三章)「卦有小大,辭有險易。」(《繫辭上》第三章)「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繫辭上》第九章)「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繫辭上》第十一章)「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繫辭上》第十三章)「極天下之嘖者,存乎卦。「(《繫辭上》第十三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著,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說卦傳》第一章)「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說卦傳》第二章)

2、八卦合用:「八卦相蕩。」(《繫辭上》二章)「八卦而小成。」(《繫辭上》第九章「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繫辭上》第十二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繫辭下》第一章)「古者包羲[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第二章)「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繫辭下》第十二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說卦傳》第三章)

3、陽卦與陰卦「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繫辭下》第四章)

4用卦表方位: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說卦傳》第五章)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說卦傳》第五章)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說卦傳》第五章)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說卦傳》第五章)

5、用以解說具體卦的物性:巽為木、……其究為躁卦。(《說卦傳》第十一章)坎……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說卦傳》第五章)坎為水、……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病、為血卦、為赤。(《說卦傳》第十一章)離為火、……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說卦傳》第十一章。)

相關焦點

  • 破解易學千古之謎《二十》:麻衣道者留下神作《麻衣相法》
    《麻衣正易心法》全書共有四十二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為麻衣道者所著的「心法」,所謂「心法」,是指麻衣道者心靈中感悟的解易的思想。是與儒家尊經者傳統的只重周孔文辭的解易方法相對而言的。「心法」之外的文字,稱作「訓」,亦稱「消息」,是陳轉對麻衣每章文字的注釋。《麻衣正易心法》於開篇就解釋了書名的涵義與該書的體例:「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書之正文也。據周孔辭、傳,亦是註腳。
  • 破解易學千古之謎「一」,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糾葛
    稍微知曉一點中國易學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宋代以後,中國易學就有了先天易學和後天易學的區分,全面地完整地提出這種劃分的主要人物是宋代的大學者邵雍。他稱,先天易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代表圖式是先天八卦圖。後天易的代表人物是周文王,其代表圖式後天八卦圖。
  • 破解《周易》:如何讀懂《周易》—《易經》和《易傳》
    每一爻有當位和不當位的分別。陽爻應當在一三五的奇數位置,陰爻應當在二四六的偶數位置,合則當位,不合便不當位。隨著現代考古的發展,我們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記載的卜辭,對古時的龜卜文化有了很多的了解。古人有事一般都會先佔卜吉兇,先提出一個問題,例如天氣會不會有雨、打仗能不能勝利、收成會不會好、出行會不會吉利等等,然後在龜甲或牛的肩胛骨上鑽一個小孔和一道凹槽,這就是「卜」字的象形。
  • 每天五分鐘一起學易經《易傳之繫辭內容之三》
    上篇文章很多易學愛好者轉發收藏,看來很多易學者大都沒有看到過易傳或是繫辭等專類文章,因為易傳或是繫辭,在現在出版中的各種周易或是易經著作中,並沒有把它作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加以論述,就是有單獨論述的很多也是斷章取義。包括我現在看的書目裡,大多不全。
  • 《周易》六十四卦的兩種卦序:一種已經破解,一種依然成謎!
    通行本《周易》,也就是歷史上流行的《周易》版本,其六十四卦排列順序是以乾卦為首,接著是坤卦,最後是未濟卦;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周易》一書,其卦序與通行本不同,從乾卦開始,而以益卦結束。我們先來看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序(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名與通行本不盡相同,下圖中綠色字體為通行本的卦名):這個卦序的排列「密碼」,已經被後人破解了。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我們自2020年10月21日開始,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第一篇《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的文章以後,已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陸續發布了二十五篇有關《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間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我們首先在此向各位閱讀和評論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表示感謝!非常感謝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支持。
  • 底本城遺址發現神秘石碑,專家說:上面的字破解兩個千古之謎
    它出土於十九世紀,石碑發現於位於約旦的底本遺址,雖然,這塊石碑只有34行字。但是,通過對其內容的解讀,卻破解了兩個重要的歷史之謎。這是塊什麼樣的石碑,又破解了怎樣的歷史之謎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最先發現這塊石碑的,是一位會治病的英國傳教士。
  • 《周易》哲學——卦象、象數、卦爻辭、易傳形成過程
    《周易》卦爻辭所記載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象、人生格言、事件描述,從而對其所占卜之事的吉兇進行判斷。《周易》是如何從起初的卦象、象數、卦爻辭研究,一步步走向《易經》哲學研究呢?本文對於這個問題作簡單概括。周易「象數」理論的誕生《周易》八卦的卦象的結合不僅表現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還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易傳》七種十篇都講了什麼?
    簡而言之有以下幾種方式:以主爻釋卦,以二體之爻釋卦,釋卦之名義,以卦變釋卦,在上述基礎上釋卦辭的意義,最後發揮義理。《彖傳》在《易傳》中,是水平較高的一種,弄清了《彖傳》,對於卦象、卦體、卦德、卦義、卦辭的理解大有裨益。 (二)《象傳》隨經文分上、下兩篇。唯《象》又分「大象」和「小象」兩種。「大象」每卦一條,共64條,解六十四卦之卦象、卦名與卦義,不釋卦辭。
  • 張濤:論《易傳》的成書與學派歸屬
    但孔子又反對不講條件的急躁冒進,要求做到行為適中,認為「過猶不及」,從而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說。這種剛健而用中的思想在《易傳》中得到了進一步詮釋和發展。再者,《易傳》中有關宗法等級和倫理道德的內容也大都來自儒家。它特別重視仁義禮貞肯定仁義是人道的基礎,並將其與自然萬物的演進結合起來。如《說卦》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大家也有一種觀念(吹出來的),好像學了《易經》後,便可以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的樣子。可現實情況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易經》?什麼是《周易》?《易傳》跟他們又有啥關係?他們的區別與聯繫又是什麼?核心思想是啥?真的只是算卦的?
  • 人死後到底去了哪裡?千古之謎其實早有答案,很多人卻不知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崇信科學,即便如此,在我國民間依然保留了很多祭祀的習俗。這些民間習俗根植於人們的心中,也引起了人們對於生死的一種思考。生老病死是一個人一生的正常輪迴,但是人死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中國人非常講究死後的遺體完整,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認為人雖然死去,但並沒有完全的消失,而是存活在地下。因此,在我國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墓葬群,會把親人們葬在一起,認為他們會在陰間團聚。聽起來好像很有依據,這到底是真的嗎?這個困擾了人們很久的千古之謎,其實早就有答案了。在很多的志怪小說裡早有說法,認為人死後不會團聚。
  • 破解伏羲八卦(破解之一)
    這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難題,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不解之迷,現代很多人都認為,用八卦進行預測,只不過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而已,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科學氣息,完全不可信。所有這些疑問,都是易學研究中未能解決的難題,也是易學研究中普遍關注的重點,因為,這些問題涉及到八卦的起源,如果這些問題能夠破解,就有可能破解伏羲八卦隱藏的許多秘密。
  • 周易和《易傳》是什麼關係
    《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說明是流傳至今最原始,最權威的版本。其中有七篇文章:《彖傳》、《象傳》、《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輔助」之義。《易傳》是孔子及學生所作,是對《周易》的注釋,即將《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概括說明和解釋。
  • 《隨卦》象辭「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破解
    二、象辭破解(上接「一、卦圖破解」)象辭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釋字(詞)隨《說文》:「隨,從也。從辵隋聲」。《老子·道德經》:「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易林》:「宮商既和,聲音相隨。《廣雅》:隨,順也」。
  • 《易經》與《易傳》的關係
    通行本的《周易》分成《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內容成書的年代不一,反映的思想也不一致。《易經》的經文部分大約成書於周初,相傳為文王所作。《易傳》又稱十翼,大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相傳為孔子所作。《易傳》宣稱是解釋經文內容的,歷代研究易學的學者也多守以經解傳的成例。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彖,根據《說文解字注》:古人用彖字必系假借,而今失其說。《康熙字典》引《廣韻》:易有彖象。也是用《周易》來解釋彖字的。 可見,對於《周易彖辭》的彖,我們只能根據孔子對彖的解釋來理解彖的意思。《繫辭》: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
  • 中華群經之首《易經》的由來,人更三聖,歷世三古
    河圖、洛書最有名的出處來自於《易傳·繫辭》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並據此認為八卦就是根據這二幅圖推演而來的,從而成為易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由於歷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公認為是中華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謎。真實的歷史往往可能很簡單,就是河圖不是上帝遣龍馬所賜,而是河洛先民的偉大創造。
  • 《易經》和《易傳》的關聯和不同之處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
  • 易經知識:什麼叫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