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對《周易》的離卦,進行了完整的闡述,因為《周易》十二蓋取的第二個是蓋取諸益,我們的這篇文章就講一下益卦。
我們繼續用孔子《易傳》的思想,通過《序卦》、《雜卦》、《卦辭》、《彖辭》、《象辭》、十二蓋取、六爻、六爻的《象辭》這八個程序,講一下對益卦的理解。
一,《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根據《說文》:饒也。《說文解字注》:飽也。凡有餘曰饒。《康熙字典》引《唐韻》、《集韻》:饒也,加也。《廣韻》:增也,進也。可見,益就是增益、增多的意思。
《序卦》說,損就是損失、損傷的意思,當受損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根據物極必反的原理,必然會有所增益,所以損卦後面就是益卦。
古往今來的很多文人學者,都非常重視這篇《序卦》,總以為《序卦》對六十四卦的排列非常有講究,還以為裡面藏著什麼名堂,於是拼命去研究六十四的排列規律,還搞出了一些錯卦綜卦變卦互卦。
其實,《序卦》的排列,無非就是為了方便記憶和理解,從而編寫的一個套路次序而已,就好比武術套路一樣,無非只是為了方便練習才編排成的一套動作,武術套路是並不具備實戰意義的。
《序卦》對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如此,也只是為了方便學習而編成了一個套路。至於那些錯卦綜卦互卦變卦,說破了都是毫無用處的東西。
二,《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就是說,由盛轉衰這種事情就是損,由衰轉盛這種事情就是益。
綜合《序卦》、《雜卦》:益卦,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增益、增多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學習《周易》一定要先看《序卦》和《雜卦》呢?因為《序卦》和《雜卦》是對每一卦的卦名的具體解釋,只有理解了每一卦名的含義,才能真正明白每一卦的經文和傳文。
孔子在《繫辭上》第二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孔子的意思說,周文王把天地及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現象,歸納總結為六十四卦,又把六十四卦演衍成三百八十四爻,並對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都給出了吉兇悔吝等指導方針,從而根據吉兇的趨向來指導人們的行為。所以,君子在生活中,就要對照自己所遇到的事務,是屬於《序卦》中的那一卦,然後再對照卦辭和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這麼就可以安心又快樂了。
如果連每一卦的具體含義都不理解,怎麼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事務屬於哪一卦呢?又怎麼能根據卦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呢?
所以,讀解《周易》的第一步,首先得明白每一卦的含義,而《序卦》和《雜卦》,就是對每一卦含義的最好解說,能夠把《序卦》和《雜卦》配合起來理解,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六十四卦的含義了。
《序卦》和《雜卦》中並不隱含什麼名堂,《序卦》無非是根據人類社會的一般常理,把六十四卦像武術套路一樣的串聯起來而已;《雜卦》也無非是把具有相對或者相反意義的兩個卦,放在一起加以說明。細心的讀者網友們也應該能夠注意到,《序卦》和《雜卦》在各自的編排上,也是能找到勉強之處的。
三,《卦辭》: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利,我們在講解離卦的時候,就已經講過利就適宜的意思。
攸,根據《說文》:行水也。《說文解字注》引戴侗:行水順其性則安流攸攸而入於海。又引《爾雅釋言》:攸,所也。水之安行為攸,故凡可安為攸。可見,就是安行而去的樣子。
涉大川,表示要走過一條大河,這又是取象類比的寫法,象徵要經過的路有一定的難度。
益卦的卦辭:利有攸往,表示在生活中遇到了有所增益的事情,適宜於安行而去。利涉大川,表示增益這件事情,也不是很順利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適宜於克服困難去達到目的。
四,《彖辭》: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彖,根據《說文解字注》:古人用彖字必系假借,而今失其說。《康熙字典》引《廣韻》:易有彖象。也是用《周易》來解釋彖字的。
可見,對於《周易彖辭》的彖,我們只能根據孔子對彖的解釋來理解彖的意思。
《繫辭》: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
這裡,又要說到《周易》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象,說到這個象,又有很多的話要說,非常的頭疼,可又不得不說。
象,根據《說文解字注》:按古書多假象為像。《人部》: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從人象聲。許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當作像形,全書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當作像。而今本皆從省作象,則學者不能通矣。《周易繫辭》:象也者、像也。此謂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康熙字典》也是引《周易繫辭》來解釋: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可見,《周易》的象跟彖一樣,只能根據孔子對象的解釋來理解象的意思。
《繫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表示易就是象的意思,所謂的象,就是相像、很像的意思,比如說我要給你介紹一個相親對象,你問我人家長得怎麼樣,我跟你說很像某明星,你就對這個相親對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種通過用相像的甲來描述另一個乙,這種方法就叫做象。
可見,象就是象徵的意思,周文王把這本書取名為《周易》,周易這兩個字就是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務都全部象徵了一遍的意思。
那麼,《周易》又是通過什麼來象徵的呢?
《周易》這部經典,之所以後來分成兩派,以研究卦象卦數、爻位爻變的規律,並由此推導人事吉兇的象數派;以注重卦象卦名、卦辭爻辭所蘊含的意義來闡述道理的義理派,後來更衍生出六宗,這可都是象惹出來的事。
無論是象數派還是義理派,還都能從《周易》中找到依據,這全都是因為這個象!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要把益卦的《彖辭》仔細的講講清楚。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益卦的上卦是巽下卦是震,按照唐李鼎祚等人的說法:乾之上九,下處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損上益下者也。就是說,減損外卦的九四陽爻而增益到內卦初爻,內為下外為上,所以稱之為損上益下。另外也有一說,指上卦有五六兩爻是陽爻,下卦只有初爻是陽爻,所以應該損上卦來增益下卦才是。此外還有一說,就是最上爻的陽爻,到了最下面來充當初父,原來的五父變成了上父。
但不管怎麼說,孔子也許真的是從這樣的卦象中,看出了益就是減損上面有餘的,來增益下面不足的,所以下面的老百姓就會歡喜不盡。
那麼問題又來了,孔子看卦象用的這些方法,是對每一卦都這麼看呢?還是只對個別卦這麼看?那山火賁卦為什麼又說成是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而且,有些卦象如水天需卦,孔子就不說爻的變化而只說卦象: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也。表示外卦是水,前面有險阻;內卦是乾,乾的剛健會克服艱難險阻,而不會被困住。
難怪唐孔穎達說: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文,或說其卦之名。就是把《彖辭》分為三類:以卦象的象徵來解釋卦的含義,以義理、德行來解釋卦的含義,以爻象在卦中所處地位及變化來解釋卦的含義。
孔子用這樣三種方法來解釋卦名、卦象、卦辭,又是根據什麼原理來區分的呢?總不能孔子想怎麼解釋就這麼解釋吧。
正因為孔子《彖辭》在對每一卦的解釋上,似乎有點隨心所欲,也就導致了漢儒對卦象爻辭的理解更加沒譜,到了爻辭中的每個詞都要從卦象的承乘比應、錯綜變互中找到根據,甚至到了自己想哪一爻變就那一爻變的地步!
就拿益卦的《彖辭》來說,漢虞翻是這樣解釋的:上之初(即最上爻跑到下面來充當初爻,也有版本作四之初,指九四爻跑到初父),坤為無疆,震為喜笑,以貴下賤,大得民,故說無疆矣。乾為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三,離為大光矣。中正謂五,而二應之,乾為慶也。三動成渙,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震三動為離,離為日,巽為進,坤為疆,日與巽俱進,故曰進無疆也。乾下之坤,震為出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陽在坤初,為無方,日進無疆,故其益無方也。上來益三,四時象正。艮為時,震為行,與損同義,故與時偕行也。
如果讀者網友看不懂虞翻的解釋也沒關係,反正就是把卦象的六爻由著自己變來變去,挖空心思的找到一個象來對應《彖辭》中的詞句。
非常感慨的是,孔子是為了用卦象和爻的變化來講清楚《卦辭》,才編寫了《彖辭》,結果虞翻等人,為了講清楚孔子的《彖辭》,又找出了這麼多承乘比應、錯綜變互的理由。
虞翻等象數派非但對孔子的《彖辭》是這樣,對《卦辭》、《爻辭》、《象辭》都是如此,挖空了心思把六爻自行變來變去,總想找到某些卦象來對應卦爻辭中的詞句。
好在總算還沒有對《繫辭》、《說卦》也這樣,如果也用虞翻的這種方式來解釋《繫辭》,真不知道這又是一篇什麼樣的奇文。
在漢易象數派的概念中,《周易》中的任何詞句,都可以從卦象爻變中找到對應關係,好像只要六十四卦的卦象確定了,所有的用詞也就確定了,只要根據這些關係把這些詞填上去就是一部《周易》了。
而且,這些承乘比應、錯綜變互的應用,更是隨心所欲得離譜,大家只要去看看那些文人學者們是如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就知道什麼叫作隨心所欲了。
他們一會兒把離卦中空像孔眼,來解釋漁網來自於離卦;一會兒又說木船行在水面上,來解釋木船運輸來自於渙卦;在澤雷隨卦中,實在找不出牛和馬,就自己隨意的把隨卦的第三爻,由陰爻變成陽爻,這樣三四五爻就組成了八卦的乾,終於找到了乾為馬。又隨意的把第四爻由陽爻變成陰爻,這樣第二三四爻又組成了八卦的坤,也算找到了坤為牛,總算把服牛乘馬與隨卦扯上了關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關鍵中的關鍵來了。我們又該如何來理解孔子在《彖辭》中要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呢?這三種不同方法的運用又有什麼規律呢?
我們根據《繫辭》: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可見,《彖辭》就是孔子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對卦辭進行解釋的。我們知道,只有兩個東西之間具有相像、相似的地方,才可以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描述,如果兩個東西之間毫無相像、相似之處,也就沒有辦法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描述了。
既然是相像、相似的兩個東西,也只能說相像、相似而已,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總有其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描述上,人們總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來描述,對於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也就避而不談了。
比如說一對父子長得很相像,我們就會把這對父子相像的眉毛鼻子嘴巴拿出來說,這父子倆的眉毛鼻子嘴巴都很像,而對於不相像的地方,也就不說起了。
《周易》的《彖辭》也是如此,只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出來描述,而對於一些不相像的地方,也就避而不談了。
這裡又牽出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跟周文王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種事務也要相像。
要知道,乾坤屯蒙這六十四卦,並不是甲乙丙丁,也不是數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或一二三四隻是數字編號,可以跟後面具體的內容毫無關係,但乾坤屯蒙就必須跟所對應的事務相像、相似才行,否則用澤水這個卦象來象徵雄偉莊嚴的大壯卦,顯然就很不像。
所以,周文王既要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務歸納總結成六十四種,又要找到六十四卦中最相像、相似的卦象來一一對號入座。
周文王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種事務,是從人類社會的種種事務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是客觀存在的,而六十四卦是通過八卦重疊產生的,卦象也都是固定的,那如何才能把具體的事務跟卦象一一對應呢?這是一件非常為難周文王的事,儘管周文王能夠把大多數的事務跟六十四卦的卦象作了很好的對應,但總有少些卦象和事務是不太相像的。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要把具體的事務、卦象用《彖辭》來一一對號入座就更加為難了,充其量就是把能夠找到的相像、相似的地方,講一點是一點,就好比有六十四對父子倆,孔子只能說你們倆個鼻子很像,他們倆個眼睛很像,對於實在找不出相像、相似之處的,孔子就只能說父慈子孝和睦幸福等其他話題了。
所以,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周文王和孔子的為難之處,才能理解孔子的《彖辭》,似乎很隨心所欲,其實也是無奈之舉,要充分理解孔子已經儘可能的把能找到的相像的地方,找到多少說了多少了。
孔子能夠找到大多數卦象和爻位變化都相像、相似的卦,如地水師卦: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表示九二陽爻剛而居中,統帥五個陰爻,好像一個統帥居中,其餘眾人跟著統帥。師卦又是上卦坤為順,下坎坎為險,這是非常像領師出徵的一個卦象。也找到了只有卦象或爻位的其中一個能相像、相似的卦,如遁卦只講爻位變化:剛當位而應,卻沒有講卦象;大壯卦只講卦象:剛以動,卻沒有講爻位變化。還有一種如頤卦,既沒有講爻位變化,也沒有講卦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認孔穎達對孔子《彖辭》的總結沒有錯,我們也更能理解孔子為什麼會這樣寫的原因了。
明白了以上原理,就能很清楚的明白益卦的《彖辭》了。
這篇文章,由於篇幅實在太長,只能寫到這裡為止,對於具體的《彖辭》和十二蓋取,以及六爻的《爻辭》和《象辭》怎麼理解,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加說明。
《周易》從伏羲畫八卦,再到兩派六宗,該如何理解這個過程
《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
《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
周文王為什麼要演衍《周易》?又為什麼要寫得這麼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