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2020-12-01 心慧文化

我們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對《周易》的離卦,進行了完整的闡述,因為《周易》十二蓋取的第二個是蓋取諸益,我們的這篇文章就講一下益卦。

我們繼續用孔子《易傳》的思想,通過《序卦》、《雜卦》、《卦辭》、《彖辭》、《象辭》、十二蓋取、六爻、六爻的《象辭》這八個程序,講一下對益卦的理解。

一,《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根據《說文》:饒也。《說文解字注》:飽也。凡有餘曰饒。《康熙字典》引《唐韻》、《集韻》:饒也,加也。《廣韻》:增也,進也。可見,益就是增益、增多的意思。

《序卦》說,損就是損失、損傷的意思,當受損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根據物極必反的原理,必然會有所增益,所以損卦後面就是益卦。

古往今來的很多文人學者,都非常重視這篇《序卦》,總以為《序卦》對六十四卦的排列非常有講究,還以為裡面藏著什麼名堂,於是拼命去研究六十四的排列規律,還搞出了一些錯卦綜卦變卦互卦。

其實,《序卦》的排列,無非就是為了方便記憶和理解,從而編寫的一個套路次序而已,就好比武術套路一樣,無非只是為了方便練習才編排成的一套動作,武術套路是並不具備實戰意義的。

《序卦》對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如此,也只是為了方便學習而編成了一個套路。至於那些錯卦綜卦互卦變卦,說破了都是毫無用處的東西。

二,《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就是說,由盛轉衰這種事情就是損,由衰轉盛這種事情就是益。

綜合《序卦》、《雜卦》:益卦,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增益、增多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學習《周易》一定要先看《序卦》和《雜卦》呢?因為《序卦》和《雜卦》是對每一卦的卦名的具體解釋,只有理解了每一卦名的含義,才能真正明白每一卦的經文和傳文。

孔子在《繫辭上》第二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孔子的意思說,周文王把天地及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現象,歸納總結為六十四卦,又把六十四卦演衍成三百八十四爻,並對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都給出了吉兇悔吝等指導方針,從而根據吉兇的趨向來指導人們的行為。所以,君子在生活中,就要對照自己所遇到的事務,是屬於《序卦》中的那一卦,然後再對照卦辭和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這麼就可以安心又快樂了。

如果連每一卦的具體含義都不理解,怎麼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事務屬於哪一卦呢?又怎麼能根據卦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呢?

所以,讀解《周易》的第一步,首先得明白每一卦的含義,而《序卦》和《雜卦》,就是對每一卦含義的最好解說,能夠把《序卦》和《雜卦》配合起來理解,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六十四卦的含義了。

《序卦》和《雜卦》中並不隱含什麼名堂,《序卦》無非是根據人類社會的一般常理,把六十四卦像武術套路一樣的串聯起來而已;《雜卦》也無非是把具有相對或者相反意義的兩個卦,放在一起加以說明。細心的讀者網友們也應該能夠注意到,《序卦》和《雜卦》在各自的編排上,也是能找到勉強之處的。

三,《卦辭》: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利,我們在講解離卦的時候,就已經講過利就適宜的意思。

攸,根據《說文》:行水也。《說文解字注》引戴侗:行水順其性則安流攸攸而入於海。又引《爾雅釋言》:攸,所也。水之安行為攸,故凡可安為攸。可見,就是安行而去的樣子。

涉大川,表示要走過一條大河,這又是取象類比的寫法,象徵要經過的路有一定的難度。

益卦的卦辭:利有攸往,表示在生活中遇到了有所增益的事情,適宜於安行而去。利涉大川,表示增益這件事情,也不是很順利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適宜於克服困難去達到目的。

四,《彖辭》: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彖,根據《說文解字注》:古人用彖字必系假借,而今失其說。《康熙字典》引《廣韻》:易有彖象。也是用《周易》來解釋彖字的。

可見,對於《周易彖辭》的彖,我們只能根據孔子對彖的解釋來理解彖的意思。

《繫辭》: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

這裡,又要說到《周易》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象,說到這個象,又有很多的話要說,非常的頭疼,可又不得不說。

象,根據《說文解字注》:按古書多假象為像。《人部》: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從人象聲。許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當作像形,全書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當作像。而今本皆從省作象,則學者不能通矣。《周易繫辭》:象也者、像也。此謂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康熙字典》也是引《周易繫辭》來解釋: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可見,《周易》的象跟彖一樣,只能根據孔子對象的解釋來理解象的意思。

《繫辭》: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表示易就是象的意思,所謂的象,就是相像、很像的意思,比如說我要給你介紹一個相親對象,你問我人家長得怎麼樣,我跟你說很像某明星,你就對這個相親對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種通過用相像的甲來描述另一個乙,這種方法就叫做象。

可見,象就是象徵的意思,周文王把這本書取名為《周易》,周易這兩個字就是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務都全部象徵了一遍的意思。

那麼,《周易》又是通過什麼來象徵的呢?

《周易》這部經典,之所以後來分成兩派,以研究卦象卦數、爻位爻變的規律,並由此推導人事吉兇的象數派;以注重卦象卦名、卦辭爻辭所蘊含的意義來闡述道理的義理派,後來更衍生出六宗,這可都是象惹出來的事。

無論是象數派還是義理派,還都能從《周易》中找到依據,這全都是因為這個象!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要把益卦的《彖辭》仔細的講講清楚。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益卦的上卦是巽下卦是震,按照唐李鼎祚等人的說法:乾之上九,下處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損上益下者也。就是說,減損外卦的九四陽爻而增益到內卦初爻,內為下外為上,所以稱之為損上益下。另外也有一說,指上卦有五六兩爻是陽爻,下卦只有初爻是陽爻,所以應該損上卦來增益下卦才是。此外還有一說,就是最上爻的陽爻,到了最下面來充當初父,原來的五父變成了上父。

但不管怎麼說,孔子也許真的是從這樣的卦象中,看出了益就是減損上面有餘的,來增益下面不足的,所以下面的老百姓就會歡喜不盡。

那麼問題又來了,孔子看卦象用的這些方法,是對每一卦都這麼看呢?還是只對個別卦這麼看?那山火賁卦為什麼又說成是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而且,有些卦象如水天需卦,孔子就不說爻的變化而只說卦象: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也。表示外卦是水,前面有險阻;內卦是乾,乾的剛健會克服艱難險阻,而不會被困住。

難怪唐孔穎達說: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文,或說其卦之名。就是把《彖辭》分為三類:以卦象的象徵來解釋卦的含義,以義理、德行來解釋卦的含義,以爻象在卦中所處地位及變化來解釋卦的含義。

孔子用這樣三種方法來解釋卦名、卦象、卦辭,又是根據什麼原理來區分的呢?總不能孔子想怎麼解釋就這麼解釋吧。

正因為孔子《彖辭》在對每一卦的解釋上,似乎有點隨心所欲,也就導致了漢儒對卦象爻辭的理解更加沒譜,到了爻辭中的每個詞都要從卦象的承乘比應、錯綜變互中找到根據,甚至到了自己想哪一爻變就那一爻變的地步!

就拿益卦的《彖辭》來說,漢虞翻是這樣解釋的:上之初(即最上爻跑到下面來充當初爻,也有版本作四之初,指九四爻跑到初父),坤為無疆,震為喜笑,以貴下賤,大得民,故說無疆矣。乾為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三,離為大光矣。中正謂五,而二應之,乾為慶也。三動成渙,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震三動為離,離為日,巽為進,坤為疆,日與巽俱進,故曰進無疆也。乾下之坤,震為出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陽在坤初,為無方,日進無疆,故其益無方也。上來益三,四時象正。艮為時,震為行,與損同義,故與時偕行也。

如果讀者網友看不懂虞翻的解釋也沒關係,反正就是把卦象的六爻由著自己變來變去,挖空心思的找到一個象來對應《彖辭》中的詞句。

非常感慨的是,孔子是為了用卦象和爻的變化來講清楚《卦辭》,才編寫了《彖辭》,結果虞翻等人,為了講清楚孔子的《彖辭》,又找出了這麼多承乘比應、錯綜變互的理由。

虞翻等象數派非但對孔子的《彖辭》是這樣,對《卦辭》、《爻辭》、《象辭》都是如此,挖空了心思把六爻自行變來變去,總想找到某些卦象來對應卦爻辭中的詞句。

好在總算還沒有對《繫辭》、《說卦》也這樣,如果也用虞翻的這種方式來解釋《繫辭》,真不知道這又是一篇什麼樣的奇文。

在漢易象數派的概念中,《周易》中的任何詞句,都可以從卦象爻變中找到對應關係,好像只要六十四卦的卦象確定了,所有的用詞也就確定了,只要根據這些關係把這些詞填上去就是一部《周易》了。

而且,這些承乘比應、錯綜變互的應用,更是隨心所欲得離譜,大家只要去看看那些文人學者們是如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就知道什麼叫作隨心所欲了。

他們一會兒把離卦中空像孔眼,來解釋漁網來自於離卦;一會兒又說木船行在水面上,來解釋木船運輸來自於渙卦;在澤雷隨卦中,實在找不出牛和馬,就自己隨意的把隨卦的第三爻,由陰爻變成陽爻,這樣三四五爻就組成了八卦的乾,終於找到了乾為馬。又隨意的把第四爻由陽爻變成陰爻,這樣第二三四爻又組成了八卦的坤,也算找到了坤為牛,總算把服牛乘馬與隨卦扯上了關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關鍵中的關鍵來了。我們又該如何來理解孔子在《彖辭》中要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呢?這三種不同方法的運用又有什麼規律呢?

我們根據《繫辭》: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可見,《彖辭》就是孔子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對卦辭進行解釋的。我們知道,只有兩個東西之間具有相像、相似的地方,才可以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描述,如果兩個東西之間毫無相像、相似之處,也就沒有辦法用相像、象徵的方法來描述了。

既然是相像、相似的兩個東西,也只能說相像、相似而已,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總有其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描述上,人們總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來描述,對於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也就避而不談了。

比如說一對父子長得很相像,我們就會把這對父子相像的眉毛鼻子嘴巴拿出來說,這父子倆的眉毛鼻子嘴巴都很像,而對於不相像的地方,也就不說起了。

《周易》的《彖辭》也是如此,只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出來描述,而對於一些不相像的地方,也就避而不談了。

這裡又牽出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跟周文王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種事務也要相像。

要知道,乾坤屯蒙這六十四卦,並不是甲乙丙丁,也不是數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或一二三四隻是數字編號,可以跟後面具體的內容毫無關係,但乾坤屯蒙就必須跟所對應的事務相像、相似才行,否則用澤水這個卦象來象徵雄偉莊嚴的大壯卦,顯然就很不像。

所以,周文王既要把人類社會的所有事務歸納總結成六十四種,又要找到六十四卦中最相像、相似的卦象來一一對號入座。

周文王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種事務,是從人類社會的種種事務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是客觀存在的,而六十四卦是通過八卦重疊產生的,卦象也都是固定的,那如何才能把具體的事務跟卦象一一對應呢?這是一件非常為難周文王的事,儘管周文王能夠把大多數的事務跟六十四卦的卦象作了很好的對應,但總有少些卦象和事務是不太相像的。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要把具體的事務、卦象用《彖辭》來一一對號入座就更加為難了,充其量就是把能夠找到的相像、相似的地方,講一點是一點,就好比有六十四對父子倆,孔子只能說你們倆個鼻子很像,他們倆個眼睛很像,對於實在找不出相像、相似之處的,孔子就只能說父慈子孝和睦幸福等其他話題了。

所以,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周文王和孔子的為難之處,才能理解孔子的《彖辭》,似乎很隨心所欲,其實也是無奈之舉,要充分理解孔子已經儘可能的把能找到的相像的地方,找到多少說了多少了。

孔子能夠找到大多數卦象和爻位變化都相像、相似的卦,如地水師卦: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表示九二陽爻剛而居中,統帥五個陰爻,好像一個統帥居中,其餘眾人跟著統帥。師卦又是上卦坤為順,下坎坎為險,這是非常像領師出徵的一個卦象。也找到了只有卦象或爻位的其中一個能相像、相似的卦,如遁卦只講爻位變化:剛當位而應,卻沒有講卦象;大壯卦只講卦象:剛以動,卻沒有講爻位變化。還有一種如頤卦,既沒有講爻位變化,也沒有講卦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認孔穎達對孔子《彖辭》的總結沒有錯,我們也更能理解孔子為什麼會這樣寫的原因了。

明白了以上原理,就能很清楚的明白益卦的《彖辭》了。

這篇文章,由於篇幅實在太長,只能寫到這裡為止,對於具體的《彖辭》和十二蓋取,以及六爻的《爻辭》和《象辭》怎麼理解,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加說明。

《周易》從伏羲畫八卦,再到兩派六宗,該如何理解這個過程

《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

《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

周文王為什麼要演衍《周易》?又為什麼要寫得這麼晦澀難懂

相關焦點

  • 「益卦」卦辭及其彖傳破解
    時損則損,時益則益,損益皆不失其時也,故《損》、《益》皆曰「利有攸往」。《損卦》之時為「損下益上」而「利有攸往」;《益卦》之時則「損上益下」而「利有攸往」。《益卦》天時在仲春之月,東風來,雷始聲,萬物出達奮發而前途遠大,故曰「利涉大川」。而《損卦》天時在仲秋之月,天道斂藏,萬物凋敝,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故不可言「利涉大川」。
  • 《易經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我們在上一篇《用孔子易傳思想,讀解周易益卦,感覺非常通順》的文章中,已經利用孔子《易傳》的思想,對《易經》的益卦作了初步的分析。根據《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益,原來就是增益的意思;益卦,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了增益、增長、增多這一類事情。
  • 破解《周易》:如何讀懂《周易》—《易經》和《易傳》
    《易傳》對這種佔卜方法的記載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像兩,掛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種佔卜之法是用五十根蓍草,經過「三變成一爻、十八變成一卦」的反覆推推演,而得到「卦象」的方法。無論是用龜卜還是用蓍草,都是為了對佔卜的事找到一個預兆。
  • 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三,八卦的基礎就是剛柔這兩個特性,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可以用剛柔這兩個特性來進行推算。《易經》就是把剛柔相推而產生的變化寫成了辭句,用這樣的辭句就可以事先向人們告知吉兇,這樣就可以指導人們的行為了。這就是《繫辭》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那麼,聖人是如何「設卦觀象」的?也就是說,《易經》是怎麼寫成的?
  • 《易經》與《易傳》的關係
    通行本的《周易》分成《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內容成書的年代不一,反映的思想也不一致。《易經》的經文部分大約成書於周初,相傳為文王所作。《易傳》又稱十翼,大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相傳為孔子所作。《易傳》宣稱是解釋經文內容的,歷代研究易學的學者也多守以經解傳的成例。
  • 天外有天,陰陽無盡——卦之終
    至於孔子曰「聖人亦讀之」,而老子以為聖人讀之可,孔子讀之不可。可見「易」之難知。至於孔子「韋編三絕」,後有「易傳」。再後來獨尊儒術,則孔子之「易」多為天下知。至於「易」之所來,不過成了杳冥之中了。 易有三易,或曰:連山、歸藏和周易。或曰:簡易、變易和不易。所以「易」不可知,因為它自己在不斷變化,所謂「周流六虛,變動不居」。「易」也簡單,不過六爻而已。
  • 周易解讀:益卦說什麼
    落到人事上,損百姓而益統治階層,最終也是一損俱損。什麼樣的損是好事呢,必須是「有孚」,內心是誠信的,行為是服眾的,依據具體的時機來行事,才是「損所當損」的好事。而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反面,所以山澤損卦後面是風雷益卦,震下巽上,雷行於風中,風雷相互助益,彼此增進,互有好處,所以卦名叫「益」。和損卦一樣,這麼解釋有些牽強,所以還要看卦象。
  • 「損卦」之卦辭及其彖傳破解
    據記載,在祭祀和宴饗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簋既是食器,又是禮器,是為大器。這種器具,夏時謂「瑚」,商時謂「璉」,周時叫做「簋」。所以簋又被叫做「瑚璉」。孔子稱讚子貢有大才,曾把子貢比作「瑚璉」。《論語·公冶長》載,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 《易經》第四十二卦 益卦詳解 風雷益
    狂風和驚雷互相激蕩,相得益彰之表象,象徵「增益」的意思;君子應當由此領悟,取法別人的優點來增益自己的德行,看到良好的行為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不斷增強自身的美好品德。益卦象徵增益,屬於上上卦。《象》中這樣來斷此卦:時來運轉吉氣發,多年枯木又開花,枝葉重生多茂盛,幾人見了幾人誇。【益卦卦象,風雷益卦的象徵意義釋義】此卦卦名為益。
  • 《易經》和《易傳》的關聯和不同之處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
  • 揭秘《易經》第42卦益卦:人生格局,從吃透損益的真正意義開始!
    《周易》又稱《易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佔卜之用。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相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但爭議頗多。《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後來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 古人是怎樣用《周易》裡的卦和爻進行佔卜的?
    古人佔卦,最基本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周易》上的卦辭爻辭來解釋吉兇;另一種是撇開《周易》,直接分析卦象爻象;也有把《周易》卦爻辭和卦象分析結合起來佔卦。前一種辦法比較省事,卦爻辭說「吉」則吉,說「兇」則兇,但是如果遇上問事的內容和卦爻辭的內容不相符,佔卦者還得結合卦象分析。
  • 就看他對《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通不通
    在這一段內容中,總共出現了十三個卦名和十二個蓋取,因此被稱之為十二蓋取。在這十二個蓋取中,就包含著困惑了人們二千多年的兩大問題。一,蓋取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人們根據離、益等卦發明了漁網、農具等物品?還是人們根據漁具、農具等物品才產生了離、益這些卦?二,那些具體的事物和卦之間,到底是怎樣的對應關係?
  • 《易傳》七種十篇都講了什麼?
    除前3種5篇已分別插入經文之外,其餘4種5篇獨立成文,編在六十四卦之後,已成《周易》全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彖傳》隨經文分上、下兩篇,每卦一條,共64條。但與《繫辭傳》中所謂的「彖」(共有四處)不同。《彖傳》稱「彖」,是論每卦卦名和卦辭的意義的。《繫辭傳》中的「彖」,就是卦辭。這一點,在讀《周易》時務必弄清楚。那麼《彖傳》如何釋卦呢?
  • 《周易》哲學——卦象、象數、卦爻辭、易傳形成過程
    《周易》卦爻辭所記載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象、人生格言、事件描述,從而對其所占卜之事的吉兇進行判斷。《周易》是如何從起初的卦象、象數、卦爻辭研究,一步步走向《易經》哲學研究呢?本文對於這個問題作簡單概括。周易「象數」理論的誕生《周易》八卦的卦象的結合不僅表現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還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307.用甲骨文和金文析益卦辭
    ䷩)卦辭:利有攸往。艱難險阻如同高速公路,用好手中的工具,勝利就在前方招手。益卦和損卦是一對雙胞胎。損卦是損下益上,益卦是損上益下。「益」甲骨文通「溢」,字形下部分是器皿,上部分是溢出來的水,表示器皿的水溢出了。殷商時期作牲法、地名使用。
  • 易經知識:什麼叫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大家只要看一下央視和地方臺興辦的各類文化欄目,以及新華書店裡傳統文化類書籍的閱讀和銷售情況,還有網絡上對於傳統文化的討論,都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對於今天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彖辭進一步把適宜的、對路的、堅持的、柔順的依附,解釋為這就是依附正道,即離卦之象就是依附正道之象。《象辭》: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表示離卦具有依附於光明的正道之象,大人應該效法這個卦象來造福天下百姓。十二蓋取: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以「益卦」指導為人處世
    益卦是個人非常喜歡的卦象。益有增加、利益的含義。「道」的特性是利萬物而不爭,益卦是符合於「道」的。能夠以「益卦」作為指導,是有利於順應「道」的。益卦的卦辭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凡事能夠以「益」作為指導,那是利於前往的,而且也有利於做成大事。
  • 「困卦」之卦辭及其彖傳破解
    釋義:《彖傳》共分四句來解釋卦辭。第一句「困,剛揜也」,這一句解釋卦辭中的卦名——困。從《困卦》六爻分布情況看,剛爻多居中,而周圍是陰爻,象剛爻被柔爻分隔包圍起來,局限在比較狹小的空間當中。剛代表主動力和積極因素,積極因素被包圍,局限於狹小的空間而不得伸,為受困之象,故曰「困,剛揜也」。第二句「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