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2021-01-09 心慧文化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

《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三,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再歸納總結為剛柔這兩個特性,只要明白了剛柔這兩個特性的含義,也就能明白整部《易經》了。

由這三個重要內容,又可以推出以下三點:

一,伏羲是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創作了八卦,也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演衍出六十四卦。

二,由於八卦的互相作用,讓天地人類產生了運行變化,有了運行變化也就產生了吉兇。

三,八卦的基礎就是剛柔這兩個特性,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可以用剛柔這兩個特性來進行推算。

《易經》就是把剛柔相推而產生的變化寫成了辭句,用這樣的辭句就可以事先向人們告知吉兇,這樣就可以指導人們的行為了。這就是《繫辭》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那麼,聖人是如何「設卦觀象」的?也就是說,《易經》是怎麼寫成的?

我們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只是簡單的論述了,是伏羲利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創作了八卦,周文王也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以對應六十四卦。

這就是《繫辭下》第二章所講到的十二蓋取,十二蓋取就是講述了如何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卦的。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這十二蓋取,可絕對不是某些學者權威們所認為的,是根據卦象的啟示而發明了相關的事物!

我們一直以來都痛斥這樣的觀點,因為古代的外國人,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卦象,難道就沒有發明漁網馬車等事物了嗎?

我們之所以一直都在講十二蓋取非常重要,因為十二蓋取就是打開《易經》的金鑰匙,只有正確理解了十二蓋取,才能正確理解整部《易經》,若是把十二蓋取誤解為發明創造,那恐怕永遠都無法理解《易經》了。

十二蓋取就是指聖人觀象而設卦,就是周文王把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卦。只有先把這一點認識清楚了,後面的所有內容才能通順的展開,否定的話,整部《易經》只會越說越牽強。

那麼,周文王又是如何從「設卦」開始來寫成這部《易經》的呢?

周文王根據八卦兩兩相重,可以演衍為六十四卦,就把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事務,也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又根據六十四卦的卦象,跟人類社會的六十四類事務,利用取象類比的方法作了一一的對應;又根據每一卦有六爻,再把每一類事務都科學的分成了六種情況,以對應六爻;又根據每一爻的剛柔和爻位,再把每一類事務中的某一種情況,同樣作了很恰當的對應。這樣,就完成了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

比如把澤風這個卦象對應為大過這類事務,把澤雷這個卦象對應為隨這類事務,再分別把每一卦都分成六爻,這就是聖人的「設卦觀象」。

更為重中之重的是,在中國的商周時期,已經有一套中國上古道家文化的理論,春秋末期的老子就是傳承並發揚了這套文化理論。我們以前曾經用十三篇《中華傳統文化理論簡化版》的文章,介紹了這一套上古道家文化思想,希望每一位有志於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人士,都要理解和掌握這套理論。

周文王就是運用了這一套中華傳統文化理論,對每一類事務的吉兇悔吝,作出了總體的分析判定,比如澤風大過卦,對應了社會生活中的大得過分這類事務,周文王給出了「棟隆,利有攸往,亨」這樣的判定;比如澤雷隨卦,對應社會生活中的隨從安心喜樂這類事務,給出了「元、亨、利、貞,無咎」這樣的判定。

下面,我們重點以大過卦為例,也附帶隨卦,來詳細介紹一下周文王創作《易經》的過程。

對於大過卦,我們首先要作一個更正,否則後面的內容就講不通順了。

傳世本: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帛書:大過,棟隆,利有攸往,亨。

棟隆,今傳世本作棟橈,帛書作棟隆。棟隆,表示棟梁過分的粗大,只有這種過分好的事情,才是「利有攸往」,就像九四爻辭「棟隆,吉,有他吝。」爻辭中的「有他吝」,只是表示有點浪費,有些可惜的意思,總的來說是很吉的。所以,孔子的《象辭》:「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表示過分粗大的棟梁,當然是好的,不會向下彎曲。

若是按傳世本作「棟橈」,就是棟梁被壓彎了,那當然是兇了,就像九三爻辭「棟橈,兇。」還有孔子的《象辭》:「棟橈之兇,不可以有輔也。」表示棟梁都彎曲了,即使有輔助也沒有用了。

大過卦的卦辭是「利有攸往」,如果作「棟橈」,那表示兇,怎麼可能「利有攸往」呢?可見,大過的卦辭應該是「棟隆」,故依帛書改為「棟隆」。

傳世本大過卦的《彖辭》: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彖辭》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大過就是「大者,過也」,表示大得過分,那肯定就是「棟隆」,而不可能是「棟橈」,從整個《彖辭》來看,「大者,過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義大矣哉」,都是吉利之辭,冒出一個「棟橈」就相當彆扭。而且,「本末弱也」這句話也不通順。

若是按照帛書作「棟隆」,則《卦辭》、《彖辭》都非常通順。將「棟隆」誤作「棟橈」,顯然是傳抄過程中誤抄所致,由於「棟隆」誤作了「棟橈」,「本未弱也」也就隨之被改成了「本末弱也」。

所以,大過卦的《卦辭》應該是:大過,棟隆,利有攸往,亨。《彖辭》應該是:大過,大者過也。棟隆,本未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周文王對社會生活中的所有事務,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之後,找到了澤風大過這個卦,來象徵大得過分這一類社會事務;找到了澤雷隨這個卦,來象徵隨從著安心喜樂這一類社會事務。

因為澤風大過這個卦,有「剛過而中,巽而說行」的卦象。

「剛過而中」,表示大過卦的六爻中,有四個陽爻,只有兩個陰爻分別處於初位和上位,而且二五兩個中位上都是陽爻,這就象徵著「剛過而中」。

「巽而說行」,表示大過卦的上卦為兌,象徵喜悅;下卦為巽,象徵順利的進入,合起來象徵了可以順利的進入並喜悅的行動,這就是「巽而兌行」。

因為大過卦象徵了大得過分,超出了預期的意思,而卦象上又有「剛過而中,巽而兌行」的象徵意義,從而確定卦辭為:「利有攸往,亨。」所以,孔子的彖辭就是「大過,大者過也。棟隆,本未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因為澤雷隨這個卦,有「剛來而下柔,動而說」的卦象。

「剛來而下柔」,表示隨卦的六爻中,上卦四五爻為陽爻,下卦只有初爻為陽爻,整個卦象看上去就好像上卦的兩個陽爻要下來幫助初爻一樣,這就象徵著「剛來而下柔」。

「動而說」,表示隨卦的上卦為兌,象徵喜悅;下卦為震,象徵行動,合起來象徵了行動起來就有喜悅,這就是「動而說」。

因為隨卦象徵了隨從著安心喜樂的意思,相當於向著安心喜樂前進,而卦象中又有「剛來而下柔,動而說」的象徵意義,從而確定卦辭為「元、亨、利、貞,無咎。」所以,孔子的彖辭就是:「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至於上面這兩卦的卦辭,又是根據什麼來確定的?

當然是周文王根據中國上古的道家文化思想,對每一類事務都制定了一條最為恰當適宜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每一卦的卦辭。

比如大過卦,對於大得過分這類事務,就制定了「利有攸往,亨」這條指導方針;比如隨卦,對於隨從著安心喜樂這類事務,就制定了「元、亨、利、貞,無咎」這樣的指導方針。

周文王就是這樣,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還不是用直接講述的方法,把最恰當適宜的做法,寫成了每一卦的卦辭,來指導人們的行為。

周文王又根據每一個卦有六爻,而每一卦六爻的陰陽又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澤風大過卦:

一爻為陰(初六),

二爻為陽(九二),

三爻為陽(九三),

四爻為陽(九四),

五爻為陽(九五),

六爻為陰(上六)。

澤雷隨卦:

一爻為陽(初九),

二爻為陰(六二),

三爻為陰(六三),

四爻為陽(九四),

五爻為陽(九五),

六爻為陰(上六)。

為了方便初學者了解《易經》的基本知識,再簡單介紹一下:

初表示一爻,上表示六爻,初、一、二、三、四、五、上,表示卦象中由下往上的爻位,九表示陽爻,六表示陰爻。

周文王又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把社會生活中的每一類事務,按照從最初到過分的規律,細分為六種情況;再根據每一卦中六爻的陰陽和爻位,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每一類事務從最初到過分這六種情況,跟六爻一一對應起來。也就是把卦象中的每一爻,跟具體事務中的每一種情況,又作了非常巧妙的一一對應,例如澤風大過卦:

1,用初六對應藉用白茅。

2,用九二對應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3,用九三對應棟橈。

4,用九四對應棟隆。

5,用九五對應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

6,用上六對應過涉滅頂。

周文王再根據中國上古的道家文化理論,對每一種過分的情況,都制定了一條最為恰當適宜的指導方針,並以此為原則對每一爻都作出了吉兇悔吝的判斷:

1,藉用白茅,無咎。表示最初的過分小心,是無咎的。

2,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表示過分的佔了便宜,是無不利的。

3,棟橈,兇。表示過分的壓力,是兇的。

4,棟隆,吉,有它吝。表示過分強大的實力,很吉利,只是有些可惜、浪費的。

5,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表示被別人過分的佔了便宜,是無咎無譽的。

6,過涉滅頂,兇,無咎。表示過分的投入了,不給自己留退路,是兇的,但無咎。

經過上述三個對應關係的配合,就形成《易經》每一卦的全部內容,例如:

澤風大過:棟隆,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九三,棟橈,兇。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

這就是《繫辭》第二章所說的「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對於大過卦六爻的具體含義,本篇文章只是簡單的講述,以後在專門講述大過卦的時候,還要配合《序卦》、十二蓋取等內容,再作詳細的講解。

對於《繫辭》第二章的其他內容,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介紹。

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孔子為什麼要寫作《繫辭》,就是為了輔導後人讀懂《易經》

《易經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用孔子《易傳》的思想,讀解《周易》的益卦,感覺非常通順

相關焦點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在以前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文章中,已經以《易經》的大過卦為例,對《繫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段,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由於《繫辭》中的內容,是孔子對《易經》的高度歸納和總結,其抽象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不通過幾個實際的例子,只是僅僅從字面上來講述這些內容的話,則恐怕是講也講不清楚,聽的人更是難以有所體會。
  • 《易經》講解得對不對?就看他對《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通不通
    四,用不同的原則、不同的道理、不同的說法,分別對十二蓋取一一作出解釋,就像有些臺灣學者的講解一樣,一會兒用離卦的卦畫是中間空的,像漁網的網眼,來解釋「蓋取諸離」;一會兒又用上卦為火為日,下卦為雷為動,來解釋「蓋取諸噬嗑」,反正是一個蓋取一個說法。所以說,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四,用不同的原則、不同的道理、不同的說法,分別對十二蓋取一一作出解釋,就像有些臺灣學者的講解一樣,一會兒用離卦的卦畫是中間空的,像漁網的網眼,來解釋「蓋取諸離」;一會兒又用上卦為火為日,下卦為雷為動,來解釋「蓋取諸噬嗑」,反正是一個蓋取一個說法。所以說,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這些文章中的馬其實就是象,只有將馬理解為象,《莊子》的文章才連貫通順,否則無論怎麼理解,都是很牽強彆扭的。賾,帛書《繫辭》中寫成業、請,請通假為情。在古文及帛書《易傳》中,請通假為情之處很多,《史記禮書》中徐廣註:古情字或假借作請,請、情同義。例如《荀子成相》:聽之經,明其請。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作為儒家經典的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這是有明確的史料記載的,所以《周易》又被稱為《易經》,就好像《尚書》也被稱為《書經》一樣。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表示離卦具有依附於光明的正道之象,大人應該效法這個卦象來造福天下百姓。十二蓋取: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表示一根繩子只有拉捆的功能,若用多根繩子結成一張網,繩子就有了捕獵的功能,這個捕獵的功能,是依附著繩子的結網才出現的,古人就是根據這個現象創作了離卦。傳世本: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帛書本:初九,禮昔然,敬之,無咎。
  • 在購買《易經》之前,務必要查看這4個內容,才能買到真正的好書
    根據大過卦的卦辭「利有攸往」,如果作「棟橈」,那表示兇,怎麼可能「利有攸往」呢?只有「棟隆」才能「利有攸往」。可見,大過卦的卦辭應該是「棟隆」才是,而傳世本作「棟橈」顯然是錯誤的。在傳世本的《易經》中,像這樣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買來的書都是有問題的,怎麼還能學好《易經》呢?所以,買書之前一定要看清楚,這本書是屬於哪個版本,要買就要買經過校對之後的版本。二,其次要查看有沒有《易傳》。《易傳》就是孔子為《易經》寫的十翼傳文,相當於是《易經》的說明書,是指導後人如何正確理解《易經》的導讀。
  • 易經:到底該如何理解?只需要看看這一卦的解讀過程,就全明白了
    根據一脈相承的古老文化,學習《易經》的正統方法,是對照孔子所作的《易傳》,先從《序卦》和《雜卦》開始,然後就可以順著思路,依次理解卦辭、彖辭、象辭,以及每一卦的爻辭、象辭。對於《易經大過卦》的理解,也是用這個方法和思路,依次對各項內容進行順藤摸瓜的解讀。一,《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 用嶄新的思維來解讀易經:大過卦,對感情的使用,要適可而止!
    簡介 | 以國學視角觀天下,用易經思維解人生作者 | 國學大觀園註:原創文章,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獲取經典好文大過卦的來歷:大過卦,上卦是澤,代表靜止的水,下卦是巽,代表風和草木。澤水淹沒草木,是水災之象。
  • 研究《易經》,是要理解整句卦爻辭的象,而不是單詞的卦象
    通過前面《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等多篇文章,我們已經明確說明了《易經》的象,就是用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來象徵具體的六十四類社會事務,用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的象徵意義,來象徵人們在具體事務中的做法及其吉兇後果。可見,《易經》的象,指的是整句卦爻辭的象,也就是整句卦爻辭的象徵意義,而不是卦爻辭中某個單詞的象。
  • 古人是怎樣用《周易》裡的卦和爻進行佔卜的?
    《周易》是西周早期創作的佔筮工具書。原先它只叫《易》,「易」是變易、變化的意思。由於是周人創作的作品,所以才叫周易。到了西漢時期,由於傳說它經過孔子的整理,就和其他幾種儒家文獻如《詩》、《書》、《禮》、《樂》、《春秋》等一起被尊為治理天下必須尊奉的政治典範,合稱「六經」於是,《周易》也成為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被稱之為《易經》。
  • 學易無大過!經典巨作《易經》,對人生的幾個指導原則(一)
    學易無大過!經典巨作《易經》,對人生的幾個指導原則(一)如果有人問,最早揭秘宇宙人生奧秘的是那本經書?相信大家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易經》(一)《道德經》中,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周易》文化中,是將天、地、人是統一看待的,認為天、地、人「三才同德」。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如果連每一卦的具體含義都不理解,怎麼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事務屬於哪一卦呢?又怎麼能根據卦爻辭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呢?所以,讀解《周易》的第一步,首先得明白每一卦的含義,而《序卦》和《雜卦》,就是對每一卦含義的最好解說,能夠把《序卦》和《雜卦》配合起來理解,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六十四卦的含義了。
  • 每天五分鐘一起學易經《易傳之繫辭內容之三》
    上篇文章很多易學愛好者轉發收藏,看來很多易學者大都沒有看到過易傳或是繫辭等專類文章,因為易傳或是繫辭,在現在出版中的各種周易或是易經著作中,並沒有把它作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加以論述,就是有單獨論述的很多也是斷章取義。包括我現在看的書目裡,大多不全。
  • 自學易經入門;不得不看的文章《繫辭主要內容》
    在我們學習易經過程中,很多人無從下手。看易經之前我們應該了解。易學中有經和傳兩部分。先看易傳再看易經會有不同的感受。易傳是打開易經的一把鑰匙。而繫辭是易傳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繫辭是易經的整體概論,以陰陽理念論述易經的性質,卦的起源和蓍法原理。
  • 《易經》大過卦:做事要進退有度,才不至於進退維谷
    大過卦:棟撓,利有攸往,亨。意思是,屋梁被壓彎了。有利於出門行旅,亨通。​大過卦陽大陰小,行動非常,過,是過度之意,超過界限。​《易傳》中,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 為什麼學者們對《易經》的理解總有些牽強,就在於思維模式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的
  • 一文讀懂《周易》和《易經》二者的前世今生!詳細解讀!
    上古時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據當時的天地來確定的,此時的八卦我們稱為先天八卦;西周時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義》中為姜子牙輔佐的周文王),此時的八卦我們稱為「後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為《周易》創作了《易傳》(又稱《十翼》)。
  • 易經:讀懂了大過卦的智慧,無論你的人生有多苦,都可以坦然笑對
    人間的苦有許多種,有生離死別之苦,有得失之苦,有情感之苦等等有各種各樣的不同,其中有一種際遇之苦尤為讓人感慨,每個人的遭遇與環境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苦也就不大相同,假如用佛教的觀點來看的話,世人所有的一切行為其最終產生的結果都是苦,所以叫諸行皆苦,然而用《易經》大過卦的觀點來看,即使是遭遇了人生中的大苦
  • 《易經》:什麼是卦?八卦是怎麼來的?
    《易經》這部經典很難讀懂,末學雖然很久之前就已經接觸,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了解的可能連一點皮毛都算不上,但還是希望把自己學到的分享給大家,有一點算一點,現學現賣吧,大家多包涵,多指教!一談到「卦」這個字,大家很容易就想到那些街頭擺攤算卦的,好像很神秘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