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既不用看他的介紹,也不用看他的全文,只要看看他對《易傳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就可以判斷出他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了,這是一個具有否決性的標準。
《繫辭下》第二章: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在這一段內容中,總共出現了十三個卦名和十二個蓋取,因此被稱之為十二蓋取。
在這十二個蓋取中,就包含著困惑了人們二千多年的兩大問題。
一,蓋取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人們根據離、益等卦發明了漁網、農具等物品?還是人們根據漁具、農具等物品才產生了離、益這些卦?
二,那些具體的事物和卦之間,到底是怎樣的對應關係?為什麼「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是「蓋取諸離」?為什麼「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是「蓋取諸益」?為什麼「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是「蓋取諸噬嗑」?為什麼「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是「蓋取諸渙」等等。
這十二蓋取,在《易經》的研究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因為自孔子以來的二千多年中,還沒有一個文人學者,能夠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所以十二蓋取被稱為是《易經》研究的第一大難題,是一個千古之謎。
自兩漢以來直到現在,各種各樣註解注釋《易經》的書籍,稱得上是汗牛充棟,如果加上當今網絡上介紹和講解《易經》的文章,更是不知其數。
但古往今來的這麼多書籍和文章,對於這十二蓋取,不外乎這四種處理方法:
一,不承認十二蓋取是孔子所作,以當代金景芳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學者,因為無法解釋十二蓋取,就認定這一段內容是後人添加的,不是孔子的原文,於是就刪之而後快。
二,極力迴避對十二蓋取的解釋,這一類文人學者在著書立說時,可以把《易經》的其他內容一講再講,就是不講解十二蓋取,也不敢對具體事物與卦之間的對應關係作出進一步的解釋。
三,只照本翻譯卻不展開講解,就像著名人士南懷瑾先生,在他的《易經系傳別講》中,也只是僅作字面上的翻譯,根本就沒有講解,更加談不上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了。
四,用不同的原則、不同的道理、不同的說法,分別對十二蓋取一一作出解釋,就像有些臺灣學者的講解一樣,一會兒用離卦的卦畫是中間空的,像漁網的網眼,來解釋「蓋取諸離」;一會兒又用上卦為火為日,下卦為雷為動,來解釋「蓋取諸噬嗑」,反正是一個蓋取一個說法。
所以說,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不是看他的名氣有多大,不是看他寫了多少書,也不是看他的地位多高、頭銜多大,也不需要看其他的內容,只要看看他對十二蓋取的解釋,就完全可以判斷出一本書有沒有真知灼見,該書的作者有沒有真才實學,當然也可以判斷出他對整部《易經》的理解是不是正確。
《易傳繫辭下》第二章的十二蓋取,就是一個否決性的標準,就是一塊試金石。
每一個學習和研究《易經》的人,都必須面對十二蓋取這個問題。
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書,任憑他自己如何說得天花亂墜,如果不能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這十二蓋取,總是蒼白無力的,也是難以讓人信服的。
有些文人學者不承認十二蓋取是孔子所作,這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因為在馬王堆帛書《繫辭》中,也有這十二蓋取,而且十二蓋取在《繫辭》中,讀起來前後通順,理解起來意思連貫,完全不像是後人添加的。
如果刪掉了十二蓋取,那反而就不連貫通順了,讀起來明顯感覺到彆扭,也嚴重影響了對整部《易經》的理解。
還有一些網友,非但不承認十二蓋取,連孔子的《易傳》都不承認,居然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真讓人啼笑皆非了。
《漢書儒林傳》明確記載: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為太中大夫。齊即墨城,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可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易經》,就是由孔子、田何而傳下來的,如果說孔子也不懂《易經》,豈不成了因為自己看不懂相對論,就說愛因斯坦也不懂相對論?
這些人為什麼要極力否定孔子的《易傳》?說白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自己看不懂《易經》,看不懂《易傳》,更看不懂十二蓋取,只會自己胡亂猜測,而他自己的這些胡亂猜測,根本就是錯誤的,只要一對照《易傳》立馬就能顯示出他的謬誤,所以他們才要極力否定孔子的《易傳》。
至於迴避十二蓋取,就更加沒有必要了,因為孔子所寫的十二蓋取,就是舉了十二個例子,來講述萬事萬物和卦之間的對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毫不誇張的說,十二蓋取就是孔子為我們後人提供了解開《易經》的金鑰匙。
所以就算十二蓋取再難,我們也要面對,還要設法解開這個千古之謎,這才是真正的弘揚中華文化,才是我們這一代人該做的事情。
至於有些文人學者,對於十二蓋取只作字面上的翻譯而不講解,這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我們也應該理解他們,因為在學術上有所不明白是很正常的,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對不對?
最糟糕的就是一個蓋取一個說法了,因為明明《繫辭》中寫的是一件事物對應一個卦,那就應該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理解,而不應該是一個蓋取一個說法。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理解十二蓋取呢?
首先要弄清楚十二蓋取的第一個問題,人們到底是根據卦而發明了物品呢?還是根據事物而產生了卦?
如果是人們根據卦而發明了相關的物品,那麼古代的外國人或者少數民族,從來就沒有看到過《易經》,也沒有看到過卦,他們憑什麼也能發明漁網、農具、牛車馬車這些物品的呢?很顯然,根據卦而有所發明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根據《繫辭下》第二章第一段: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一段內容,說明是伏羲根據客觀事物創作了八卦,那麼有人根據客觀事物創作了六十四卦,是非常符合常理的。
所以問題的焦點,也就是如何找到客觀事物和卦之間的對應關係。
有人認為,「作結繩而為網罟」,是因為離卦的卦畫是中虛的,像漁網的孔眼,所以才把漁網和離卦對應起來,那麼益卦的卦畫並不像木製的農具,又怎麼跟「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對應起來呢?噬嗑卦的卦畫也不像中午的市場,又怎麼跟「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對應起來呢?除了離卦之外的十一個蓋取,所有的卦畫都不像所對應的事物,這又怎麼解釋呢?
而且,中虛的物品很多,箱子、盒子、屋子、鞋子、碗等都是中虛的,也很像離卦的卦畫,為什麼偏偏是「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而不是「作土木而為房屋,以住以息,蓋取諸離」呢?
有人認為「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的火雷噬嗑卦,是因為上卦為火為日,下卦為雷為動,象徵了太陽當空時市場上人頭攢動,人們正在進行貨物交易,才對應了噬嗑卦,那麼益卦的上卦為風為入,下卦為雷為動,為什麼不可以象徵人們在露天的風中進行貨物交易呢?
或者乾脆把火雷稱之為益卦,象徵著「鋤禾日當午」,把風雷稱之為噬嗑卦,人們在露天的風中進行著貨物交易,不是也能說得通嗎?
而且,日下而動的事情有很多,如前面所說的太陽下勞動、太陽下趕路、太陽下打仗等等,是不是都符合火雷這個卦象?為什麼偏偏是太陽下的貨物交易才「蓋取諸噬嗑」呢?
有人認為「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是因為渙卦的上卦為巽為風為木,下卦為坎為水,象徵著水上的帆船,那麼「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的隨卦,上卦為澤為兌,下卦為雷為動,跟牛車馬車又有什麼相像呢?就算車的輪子會動對應下卦雷,那上卦的兌又像什麼呢?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船都是搞運輸的,還有很多打漁的船,算不算渙卦呢?如果我在湖面上造一個木製的涼亭,也是有風有木有水,算不算渙卦呢?
以上種種疑問,只是為了說明,一個蓋取一種說法是肯定不對的。
那麼,如何才能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理解十二蓋取呢?
其實方法也很簡單,也是用同一個方法、同一個套路,先看《序卦》,再看《雜卦》,再看卦辭、彖辭、象辭,就能夠找出其中的規律,只要找到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很通順的解開十二蓋取,就能夠連貫通順的讀懂整部《易經》,當然也能夠讀懂馬王堆帛書的《易傳》了。
這個方法套路,在三國王弼和唐孔穎達對噬嗑卦的註解中,已經明顯的透露出來了,王弼註:「噬嗑,合也。市人之所聚,異方之所合,設法以合物,噬嗑之義也。」 孔穎達疏:「日中為市,聚合天下之貨,設法以合物,取於噬嗑,象物噬齧乃得通也。」 只可惜王弼和孔穎達乃至後世的文人學者,都沒能按照這個思路來解開全部的十二蓋取,也許是他們特意將這個任務,留給我們後人來完成吧。
至於具體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對十二蓋取進行詳細的解釋,除了離卦、益卦、大過卦、隨卦這四卦之外,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陸續跟大家分享。
利用《易經》來指導生活工作,就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