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2021-01-08 心慧文化

《易經》本來就是一門很專業的學術,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易經》更是當今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山東大學的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大鈞先生,就成立了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也就是中國周易學會,這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級學會,該中心還出版了中國學術史上第一份易學專刋《周易研究》,該雜誌是被海內外學者所公認的嚴肅、嚴謹的「二嚴」刋物。

還有已故北京大學教授朱伯昆先生,所成立的國際易學聯合會,還是唯一一個由我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最高領導人於2004年親自批示成立的《易經》類綜合性社會團體和一級學會。該學會曾先後委派四位專家、學者進入中南海紫光閣為國家領導人講授易學,其中就有朱伯昆教授本人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胡孚琛先生。

現在的清華大學,也還在開辦《清華大學周易智慧總裁高級研修班》,還特別註明這是官網培訓,專門招收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幹部,各行業董事長、總經理及高層管理人員等,收費還不低,要好幾萬一個人。

以上資料,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可不是我們隨口說說的,誰要是不相信的話,儘管去百度上搜索劉大鈞、朱伯昆等詞條。

可見,不僅僅在當今的高等學府、學術界,就連國家領導人也越來越認識到《易經》對於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

《易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絕對不是極少數無知的人能夠否認得了的。

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表示《易經》沒有任何弊端,《易經》在三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也的確產生過一定的弊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也會詳細談到。

我們在以前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文章中,已經以《易經》的大過卦為例,對《繫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段,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

由於《繫辭》中的內容,是孔子對《易經》的高度歸納和總結,其抽象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不通過幾個實際的例子,只是僅僅從字面上來講述這些內容的話,則恐怕是講也講不清楚,聽的人更是難以有所體會。

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地先講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和創作目的,又講了離卦和益卦的正確讀解方法,又詳細的講述了大過卦的創作過程,以此來說明「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然,若要真正弄明白這三句話的意思,請務必要仔細閱讀我們前面所寫的《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等多篇文章,若能對周文王創作《易經》卦爻辭的原理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三個重要含義,都能夠有了完整的了解之後,再來看下面這段文字,就更加會有所體會了。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周文王對於每一條卦辭爻辭,都有吉兇悔吝的判斷,雖然有些卦爻辭沒有直接寫明吉兇,如隨卦:「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帛書、竹書、阜陽本與今本的意思完全一致,但阜陽本六二誤作了六三)。

雖然隨卦的六二爻辭,沒有寫明吉兇悔吝,但我們只要看一下爻辭,是完全可以明白其中意思的,這句爻辭就是指隨從了小人就肯定失去了丈夫,表示一個人去做了小人的事情,就失去了大丈夫的人品,所以孔子的象辭:系小子,弗兼與也。表示既要做小人又要做大丈夫,那是不能兼得的。可見,周文王的很多卦爻辭,雖然沒有寫明吉兇悔吝,但已經把吉兇悔吝都包含在裡面了。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講述過對吉兇等判斷詞的理解,吉和兇就是指好東西的得到和失去,悔就是指悔之晚矣,吝就是指捨不得、肉痛,厲就是指擔心、驚恐,無咎就是指沒問題、不用擔憂,這就是「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卦象所對應的是一類事務,而不是一個事件!事務跟事件是兩個概念,千萬不能弄錯!

周文王從人類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歸納總結了六十四類事務,而不是六十四個事件。大家都知道,天下這麼大,社會這麼複雜,大事件小事件何止千萬,怎麼會只有六十四件呢?

周文王通過高度的歸納總結,對具體的事件進行了高度的抽象綜合,從而整理出了六十四類事務,事務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事件。

《易經》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類事務,在《序卦》、《雜卦》這兩篇傳文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像澤風大過卦表示過分,澤雷隨卦表示跟隨,風雷益卦表示增益,離卦表示依附。很顯然,過分、跟隨、增益、依附都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件。

其實,在《易經》的六十四類事務中,有一些事務是很相似的,如果我們把六十四類事務再整理一下的話,六十四卦還可以合併成四十多卦。

正因為像依附、增益、過分、跟隨等都是很抽象的事務,所以在一個具體的事件中,可能會出現多類事務,在一類事務中也會包含了多個事件。我們在某一個事件中,該如何來判斷是屬於哪一類事務,該用哪一句卦爻辭來作為我們的指導方針,都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而不是拿六爻來死搬硬套的!

這就是《易經》真正

關於利用《易經》來卜筮預測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後會有專題的講述,因為《易經》的確是可以用來卜筮預測的,但我們也應該明白,作為周文王創作《易經》的本意,已經從「殷尚鬼」的巫祝卜筮,走進了「周尚文」的文化思想,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了不起的飛躍。

《易經》無疑就是通過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這也就是孔子喜歡《易經》達到了「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原因,若不是《易經》有著非常全面而豐富的文化思想,在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都可以作為人們的指導方針,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怎麼可能看得上一本純粹卜筮類的書籍呢?帛書《易傳要》:「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

如果《易經》只是一本卜筮書,那孔子為什麼不把《連山》和《歸藏》,或者其他的卜筮類書籍也捧為經典呢?我們看到有少數人在評論區裡的留言,根本不知道《易經》在文化思想上的價值,也不知道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就肆意的譏刺貶低《易經》和孔子,真是無知得可怕。

《易經》就是讓人們在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先根據自己所處的客觀事件,來確定現在正處於哪一卦的事務之中,再根據客觀事件的具體情況,再確定現在正處在哪一爻,然後再根據卦爻辭的指導方針,就可以確定自己的行為了。

當然,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反覆說了,《易經》中的六爻所對應具體事務的六種情況,並不是按程度不同來排列的,也不是按時間先後的次序來排列的;從初爻到上爻的排列,也不是一種規律;在一件具體的事件中,也不是每一種情況都需要經歷一次的,到底會出現幾種情況,也是完全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千萬不要以為每一卦的六爻排列有什麼規律,於是就拼命尋找六爻之間的規律,這樣又鑽牛角尖了。

二,現實社會生活中,在一件具體的事件中,可能會出現多類事務,我們首先要判定自己處在哪一類事務之中,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相對應的爻辭,至於如何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爻辭,我們在下面的舉例說明中再介紹。

這種根據具體的事件和具體的情況,來確定卦象和卦爻辭,就是孔子所說的「變化」,變化不僅僅指卦象中陰陽爻的變化,更是指事務情況的變化,人們在這個具體事件中,如何來選擇所對應的卦爻辭,就是所謂的「進退」。

例如,在2019年底的時候,我國的湖北武漢出現了重大傳染病疫情,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就跟《易經》所闡述的道理非常的一致。

從疫情一開始,我們就對疫情高度的重視,這就是大過;針對疫情,我們果斷採用了封城隔離這樣的措施,這就是「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就是採用了過分謹慎小心的方法來控制疫情。事實證明,我們的抗疫措施是非常科學也非常成功的。

反觀美國,就是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採用了「隨他去」的方法來面對疫情,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我們上面這樣說,倒不是認為我國是根據《易經》才做出了正確的防疫決定,我們只是說,我國的防疫措施非常符合《易經》的文化思想。

也許又有人要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任何一個初中生都知道,那還需要什麼《易經》呀!讀《易經》純粹是多此一舉。這就又涉及到《易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些問題,若要展開講述的話,又有非常多的內容,我們也只能在以後的文章中再詳細講述了。

這種根據客觀事件來確定事務所對應的卦象,再從中確定正確的爻辭來作為指導方針,就是「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這也是學習和運用《易經》中最難的部分。

對於剛柔這兩個重要概念,我們在前面幾篇文章中也反覆說了,剛表示開創進取,有所增益;柔表示合理的分配使用財物,雖然沒有增益,卻能為進一步開創進取作好準備。剛和柔就好像白天和黑夜一樣,白天屬於生長、創業,黑夜屬於休養,休養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創業。

所以《繫辭》第一章把天、尊、乾、高、貴、動、剛歸為一類,把地、卑、坤、賤、靜、柔歸為一類,我們可以通過乾坤的剛柔,來理解萬事萬物的剛柔。這就是「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所以,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若要找到所對應的具體事務的卦象,再找到對應的爻辭來作為指導方針,是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狀態來決定的,是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來判斷的,是靈活多變的,絕對不是有什麼死板的規律可以套用的,這就是「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相關焦點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三,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再歸納總結為剛柔這兩個特性,只要明白了剛柔這兩個特性的含義,也就能明白整部《易經》了。
  • 《易經》講解得對不對?就看他對《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通不通
    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既不用看他的介紹,也不用看他的全文,只要看看他對《易傳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就可以判斷出他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了,這是一個具有否決性的標準。《繫辭下》第二章: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 《繫辭上》第二章:聖人設卦觀象
    ″就是剛和柔相互作用、相互推動而產生變化。剛柔和陰陽是一個意思,剛就是陽,柔就是陰。都是指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內部所包含的,兩種不同的性質。在講抽象哲理的時候,用"陰、陽"這兩個概念。在物質的世界,用"剛、柔″這兩個概念。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代表兩個相對的力量。「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所以吉和兇,是反應得失的一種現象。是故:所以。
  • 自學易經入門;不得不看的文章《繫辭主要內容》
    在我們學習易經過程中,很多人無從下手。看易經之前我們應該了解。易學中有經和傳兩部分。先看易傳再看易經會有不同的感受。易傳是打開易經的一把鑰匙。而繫辭是易傳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繫辭是易經的整體概論,以陰陽理念論述易經的性質,卦的起源和蓍法原理。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要判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既不用看他的介紹,也不用看他的全文,只要看看他對《易傳繫辭下》第二章的解釋,就可以判斷出他對《易經》的講解對不對了,這是一個具有否決性的標準。《繫辭下》第二章: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1973年底,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二萬多字關於《周易》的內容,其中有經文也有傳文,被稱之為帛書《周易》,也有稱之為帛書《易經》的。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帛書的經文才被稱作帛書《易經》,帛書的《二三子》、《繫辭》、《衷》、《要》、《繆和》、《昭力》這六篇傳文,則被稱之為帛書《易傳》。
  • 在購買《易經》之前,務必要查看這4個內容,才能買到真正的好書
    《易經》即是《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更被稱為群經之首。《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必讀經典,要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就必須要讀《易經》,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一個共識。隨著中國文化市場的日益發展,伴隨著國學熱而出版的各類書籍越來越多,現在能夠在新華書店和網絡上買到的《易經》類書籍,多達上百種。
  • 每天五分鐘一起學易經《易傳之繫辭內容之三》
    上篇文章很多易學愛好者轉發收藏,看來很多易學者大都沒有看到過易傳或是繫辭等專類文章,因為易傳或是繫辭,在現在出版中的各種周易或是易經著作中,並沒有把它作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加以論述,就是有單獨論述的很多也是斷章取義。包括我現在看的書目裡,大多不全。
  • 《易經》繫辭傳下 第十二章
    分陰分陽,選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詳解]本章主要講《易》就是講三才之道的,也就是講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實際就是講辯證法。現逐句加以解釋。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順」,是遵循的意思。「性」,是人性。「命」,是天命。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聖人作《易經》,用它來遵循人性、天命的道理。
  • 先弄明白這個解卦和斷卦的道理
    上一次講到的卦例是《蠱》之《井》,是完全從實佔經驗的角度來解說的,所佔問的事情是出外打工謀生,那麼這時就會有人提問了,如果這個佔問者並不是一位打工者,而是一位做生意的老闆,恰好也是佔卜到這個卦爻時,解卦的結果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凡事都有一個理路,理不辨無以明,想要更好的解開這個疑惑,就要先來弄明白這個解卦和斷卦的道理,才好更進一步來詳述。
  • 一文讀懂《周易》和《易經》二者的前世今生!詳細解讀!
    列位讀《周易》一定要好好讀一下《十翼》,這十篇文章真的太重要。三、《十翼》給《周易》帶來的變化《十翼》包括彖傳、象傳、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一共十篇。《彖傳》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對卦辭的總述和對卦辭的解釋。《象傳》分為兩部分,是對卦象的解釋,比如坤卦,象辭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易經》是教材,《易傳》是輔導書。不看輔導書怎麼能看懂教材?
    先簡單介紹一下周易的組成部分~周易=易經+易傳易經=上經(講前30卦)+下經(講後34卦)易傳=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象(上、下):進一步解釋易經的卦辭,解釋易經的爻辭。文言:深度解釋《乾》《坤》兩卦。繫辭(上、下):講易經的起源、易經的原理,佔卜起卦的方法和原理。說卦:講述先後天八卦的起源和含義。
  • 打開象數迷宮的金鑰匙一一《繫辭》
    這把金鑰匙就是《易傳》中的《繫辭》!《繫辭》是孔子讀《易》、研《易》的心得報告。孔子晚年,對《周易》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閱讀、研究,每有心得就記錄下來,天長日久,一條一條的心得,記了好多。到了後來,孔子的學生,把孔子記下的心得報告,整理編排,共有十篇,後世稱之為"十翼″,好象《周易》的十雙翅膀,"十翼"合起來就是《易傳》,而《繫辭》就是《易傳》裡最重要的一篇。
  • 預知未來的大智慧—《易經》之《周易》的內容
    預知未來的大智慧—《易經》之《周易》的內容《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那麼《周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呢?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之所以難讀,是因為這本書中的很多文字句子,雖然字都認識,但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即使能夠明白其中的一二句,如果再聯繫上下文的話,則又覺得前言不搭後語,就算是看《易傳》中的內容,也會讓人覺得似乎懂了道理,但道理與道理之間又難以連貫通順。
  • 八卦掌的四大原理
    (一)陰陽八卦理論是八卦掌的理論基礎《易經》「繫辭下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易經》會不會步氣功的後塵?年輕人很少懂周易,是否會失傳?
    1、結合爻位關係、爻的屬性來領悟象傳和爻辭我們在學易經的時候,大家通常看的都是爻辭和象傳,爻辭相傳是周公所作,是用來解釋每個卦每個爻的含義。象傳是由孔子所作,用來解卦象的。那我們在讀易經的時候,不能只看爻辭和象辭,一邊讀一邊要看爻和爻之間的關係,爻與爻有四種關係:乘承比應,要綜合去看。同時還要看爻的位置和它的性,居於哪個位置?它的性是剛還是柔?
  • 《易經》:三句話揭示佔卦的真實用途,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神秘的經典之一,《易經》可以很好地滿足這兩方面的需求。那麼,《易經》的實用性如何體現,《易經》最原始的功能又是什麼?《易經·繫辭傳》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線索。 第一句話:「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原文是「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 《易經》和《易傳》的關聯和不同之處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