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懂《易經》的學者,不是一個算命先生,我們參悟易理的人,在面對人生的時候,如果心中遇到了困惑,或正好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的時候,也許就可以通過某種特殊的方法,來尋找某一個卦爻,說來也很奇怪,這個卦爻它剛好就能夠給予我們智慧上的啟示,也許你會說這是一個巧合,但在一個特定的時刻,恰好拿到了這樣一個卦爻,如果說這是一種巧合的話,那麼這個巧合也必定有它的原由吧!
上一次講到的卦例是《蠱》之《井》,是完全從實佔經驗的角度來解說的,所佔問的事情是出外打工謀生,那麼這時就會有人提問了,如果這個佔問者並不是一位打工者,而是一位做生意的老闆,恰好也是佔卜到這個卦爻時,解卦的結果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
凡事都有一個理路,理不辨無以明,想要更好的解開這個疑惑,就要先來弄明白這個解卦和斷卦的道理,才好更進一步來詳述。
《易·系傳》:「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
我們藉助某種特定的佔卜方式,從而獲得了一個具體的卦象,這就叫作「設卦」,再通過智慧的思辨,來深入觀察這個卦象內在所包含卦體彼此之間的交互影響,和卦體本身所代表的卦象是什麼,以及爻象之間的變化關係如何,通過這個「觀象」的過程,來確定這個卦象所蘊含的意思,就可以判斷出自己所要佔問事項的吉兇,簡單的來說,這就是整個解卦的過程。
《易經》全書只有六十四個卦象,其中包含了三百八十四條卦爻,卦爻的變化再怎麼複雜,也脫離不了這個範圍,所以,我們要把這幾百種變化的道理弄清楚,其實並不難,只要下點功夫就可以,但人事上的紛紜繁雜又何止千千萬萬?
《易·系傳》上不是講「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聖人把易卦的作用和智慧,已經抬高到了和天地對等的高度,所以說它能含括整個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要是同樣一個爻辭,在面對不同的佔問時,就只能獲得一種固定單一的論斷,那麼《易經》也就沒有什麼了不起了,因為它已經完全被這個卦爻的數量給限制住,倘若真是這樣的話,那哪裡還談得上是「彌綸天地之道」?其實不然,要是真以這樣的觀念來學習和看待《易經》的話,未免太過於膚淺。
為了更好的說明白這個問題,咱們可以做一個比喻,也僅僅只是一個比喻,《易經》本身是一種符號邏輯,原本是沒有文字的,只有卦爻,非常抽象,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跟看天書一樣深奧艱澀,確實難以理解,但為了方便教化大眾,周文王和周公這兩位聖人,也是父子,以他們超凡的智慧,在悟透了《易經》的卦象之後,就拿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來作為象徵意義,在每一個卦爻下面標註上一段文字,在傳統上我們就稱之為「繫辭」,有了這個繫辭之後,對於後人在運用《易經》的智慧或是佔卜吉兇時,就變得簡單易行了,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舉。
所以卦爻的繫辭,就好比咱們現在學習數學時的代數一樣,比如像「a+b=c」這個公式,其中的a可以代表任何數字,b也可以代表除了a之外的任何數字,所以當我們所佔問的事項不同時,就相當於這個a和b所要代入的數字是不一樣的,我們之前提到《易·系傳》上的一句話,「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當遇到不同的事物時,繫辭的指向自然也就隨之而變化,因而有所不同了,所以這個「各指其所之」便是這個道理.
其實有關《易經》在運用上的道理和訣竅,孔聖人早就在《系傳》上面說得明明白白了,「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卦爻的繫辭能否如實的來佔斷,是要根據所佔問的具體事項來佔斷的才行,繫辭本身僅僅只是一種象徵性的代表意義,至於如何將具體的事項和這個繫辭融會貫通起來,這就要靠個人智慧去體悟了。
我們都知道,a和b是可以代表不同的數字,但這個c就不能隨意亂變,它只能是代表這個a+b的最終得算結果,所以對於繫辭的最終佔斷,並不是自己想怎麼說就能隨意來解說的,所以佔斷的結果是非常嚴謹,絕不是世人所認為的那樣,翻過來翻過去想怎麼講都講得通,那就變成亂搞了,這不叫作會通,只能叫作胡說,所以《易·系傳》特別指出來:「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