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的虛假健康知識害人不淺
【心裡話】
最近一段時間,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劉昌偉很鬱悶。他發現,微信朋友圈裡流傳著一條虛假養生信息,主人公正是自己,但他卻毫不知情。
這條微信的標題是《協和醫院劉昌偉:一個可將血管壁清理得乾乾淨淨的方子,千金難求》。文章中稱,劉昌偉建議將一些中藥進行研磨,製成粉末,每天早晚各服用一勺,這樣就能達到血栓即化、血管即通的神奇功效。
劉昌偉是一名權威的外科醫生,可文章竟然盜用這位血管外科專家的名義,稱其推薦了中醫神方,豈不可笑。更可怕的是,該造謠文章竟然擁有「10萬+」的點擊率。劉昌偉看到這篇文章,尤其是得知還有那麼廣泛的傳播力後,不禁感到擔憂,害怕老百姓誤信傳言,上當受騙。
無獨有偶,北京協和醫院的另一位專家近期也「中招」了。該院張振馨教授是專門研究阿爾茲海默病的神經內科專家,但微信朋友圈裡大量轉發著一篇打著她旗號的文章,稱這位專家通過臨床實驗證實,每天伸舌頭上百次,就能預防老年痴呆。
諸如此類不負責任的信息大肆流傳,如果患者信以為真,從而耽誤了正規就醫,後果將不堪設想。
事實上,很多人每天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就會看到大量健康及養生信息,但對於其內容又真假難辨。與此同時,各種「不靠譜」的養生甚至治病的方法,特別是利用大醫院的大專家做噱頭等行為泛濫,如果僅靠專家們到處闢謠,效果肯定微乎其微。
那麼,老百姓應該如何去辨清真偽呢?
筆者認為,如果看到包含有以下這類標題的文章,例如「百年秘籍」「獨家秘方」「緊急轉發,功德無量」「基因攻克」「徹底治癒」等,就要提高警惕了,這些有可能就是不靠譜的健康養生知識。建議公眾在有醫療養生方面疑問的時候,去求助於靠譜、權威、負責任的媒體及知識平臺,同時,除了去聽去看,還要做清醒的分析。如果感到身體不適,最好能及時到正規的醫療機構,請正規醫生診治。
需要強調的是,如今中醫養生類的內容非常受大眾歡迎,但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需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最好能請正規醫生「望聞問切」,根據不同體質制定合理的養生處方。
其實,中醫養生理論知識傳承千年,自《黃帝內經》時即有記載,中醫養生重視整體觀、辯證觀、平衡觀、預防觀;講究「天人合一」「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就是讓人們「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而且,中醫重視人體要把季節、氣候、環境、飲食、起居、情緒、運動、用藥等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使五臟六腑的經脈氣血通暢,邪氣疾病則無從侵入。總之,面對微信朋友圈裡的中醫養生知識,要做到「不輕信、不極端、分體質、講科學」,做到這樣,我們的養生才是靠譜的。
同時,希望相關職能部門能進一步加強監管,從而避免這些虛假信息到處流傳,誤導公眾。
(作者:宣磊,系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如何識別真假網絡健康信息
科學識別網絡健康信息並為我所用,要做到如何判斷健康信息平臺是否可靠、如何判斷網絡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以及如何利用找到的健康科普信息。
判斷健康信息發布平臺是否可靠有四個維度:一是查看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所屬的機構是否有信譽,可以在網站的最下方查到網站的版權所有方,新媒體平臺可以在帳號簡介處查到相關信息;二是查看網站的健康信息是否有專業人士進行審核把關,比如網站是否有合作的權威醫療衛生機構或者聘請了權威的專業醫療衛生人員提供技術支持等;三是查看網站和社交媒體中的健康信息有沒有違背常理的內容,比如「包治百病」等說法;四是判斷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有沒有推銷產品的傾向。
判斷網絡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也有四個維度:一是看信息的來源和出處;二是看信息的作者,如果信息涉及的內容與作者從事的專業領域相符,信息的可信度就更高;三是看信息發布的時間,科學對健康、疾病和醫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10年前的觀點放到今天不一定正確,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於未接受時間的檢驗,也有可能存在結論性偏差;四是看信息所表達觀點的認同度,也就是說健康信息所涉及領域的專家或權威機構是否都認同這種觀點。如果無法作出判斷,最直接、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諮詢專業人士。
查到了健康科普信息後,公眾還要對其正確地理解和利用。一方面,網絡健康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掌握疾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指導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知曉與自己健康和疾病相關的衛生計生政策,配合醫護人員的診療工作,分享他人的健康經驗和體會。另一方面,網絡健康信息不能用於自我診斷或治療,因為非專業人員的自我診斷或治療可能是錯的,會延誤醫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重病患者可能會危及生命,不恰當的藥物治療會產生副作用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摘自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編制《公眾識別與利用網絡健康信息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