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箴言,品讀習近平引用的詩詞典故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學習大國」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原句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

  ——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典故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尚書·虞書·堯典》

  解讀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引申到今天,就是與鄰邦之間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讓各個國家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如今各國相互依存度持續增加,只有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堅持互利合作,納百家優長,集八方精義,才能與世界各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正如習近平所說,「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這也正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表達的寓意。

  

  原句

  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解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古往今來,將才良相大都經歷過艱苦環境的磨鍊。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鍊幹部的品質,考驗幹部的毅力。習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時也對青年們指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穫,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

  

  原句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解讀

  立志成為聖人,砥礪精進,就有可能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有可能成為賢人。青年當志存高遠,並由此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原句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鬥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鬥來揚起。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

  ——毛澤東《七古·殘句》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

  解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是毛澤東早年寫下的一句詩,抒發了不畏艱難、奮發圖強的豪情壯志。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鬥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鼓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

  

  原句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既為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採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典故

  夕陽不駐東流急,榮名貴在當年立。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

  ——權德輿《放歌行》

  解讀

  年輕的時候虛度光陰、無所作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懷悲戚也於事無補了。青年是苦練本領、增長才幹的黃金時期,要抓緊時間學習知識技能,實現人生理想,擔當時代重任。正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說:「青年都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

  

  原句

  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資治通鑑》

  解讀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在講話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這些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體現。

  

  原句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4月2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典故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詩經·蒹葭》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解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既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有持之以恆的堅守,我們就能賦之以人類智慧,讓地球家園始終充滿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任佳暉整理)

相關焦點

  • 2019年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詩詞典故言諄意重
    編者按:善引典故是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體系中的璀璨寶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詩詞典故生動傳遞執政理念和治國思想,在重大報告和重要講話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歲末年初,溫故知新。
  • 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來,廣博的引用貫通古今。從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又能在古為今用的創造性轉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特選取出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證、創新、立德十個方面,讓我們一起學習!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傾心地交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
  • 一起品讀這些成語背後唯美的文學典故
    一起品讀這些成語背後唯美的文學典故 2020-07-20 14: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小學友們,你們知道「典故」是什麼意思嗎?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諺語,很經典!
    原標題: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諺語,很經典!7月1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一句阿拉伯諺語:「語言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用以表明行動的重要性。
  • 句句箴言 字字珠璣——請看津南法院幹警的廉政警句格言 | 海報版...
    句句箴言 字字珠璣——請看津南法院幹警的廉政警句格言 | 海報版(一) 2020-06-12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陶淵明引用的「三徑」什麼意思,有哪些詩詞用到了這個典故
    其實「三徑」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這個典故的特殊含義,這還需要從典故的來源說起。據東漢末年人趙岐的《三輔決錄·逃名》記載,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專政,兗州刺史蔣詡不願做官,就歸隱鄉裡。他不願和外面的官場之人交往,在自己家庭院中就開闢了三條小路,只和同樣隱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這個兩個隱逸之士交往。
  • 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總結以來是說,做事、為人、做官、為政,沒有不能好好開頭的,卻少見能有好好到頭的。這句話是提醒人們,善始容易、善終不易,虎頭不難、蛇尾常見。 那麼,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人民日報出版社首發《習近平用典》,集納被引用的古代典籍中治國理政經典名句。
  • 別再強行引用詩詞取名字了,看到這些名字笑死我了!
    取名字一定要優美還要有深意所以說名字的好聽與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個人的一生,那麼問題來了,為了取得高大上,很多父母在取名字時為了顯得自己有學問,便引用詩詞歌賦裡的字眼今天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名字是強行引用詩詞的,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最「俗」的那幾個吧!
  • 習近平贈港府官員八字箴言:"通情達理 團結高效"
    習近平贈港府官員八字箴言:"通情達理 團結高效" 2008年07月08日 08: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七月七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接見中央駐港機構和中資機構負責人並發表講話。
  • 蘇軾為紀念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詞,句句都誇妻子的好,讀完真肉麻
    蘇軾為紀念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詞,句句都誇妻子的好,讀完真肉麻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古人留給了我們最璀璨的兩顆明珠「唐詩和宋詞」,而這些文化寶藏中不得不提及兩個人李白和蘇軾,有一句話說得好「唐有李白,宋有蘇軾」足以見得二人在詩詞文壇中的地位。
  • 100個好聽的男孩名字,詩詞有典故的男孩起名大全!
    有寓意的男孩名字是很受父母們歡迎的,想要起一個有寓意的男孩名字並不容易,那麼如何應用詩詞典故為男孩起名呢?怎樣起個好聽有寓意的男孩名字呢?這是很多朋友在起名的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要想起一個吉祥好聽的男孩名字,不光要關注寶寶的生辰八字,更重要的要關注名字的含義。
  • 藏在詩詞裡的文學典故,美到心醉,你知道幾個?
    來源:詩詞天地(shicitiandi)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悠遠流長。
  • 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一、用典的形式事典,即引用歷史故事,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李白在他的這首詩中反用典故,表達了不願屈居人下的遠大抱負。三、用典的作用(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泊秦準(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小窗幽記》處世佳句10則,句句深刻入骨,值得你細細品讀
    《小窗幽記》處世佳句10則,句句深刻入骨,值得你細細品讀1.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釋義】生活在世俗之中,因為眼光高遠卻能超脫於世間凡事之外。2. 世人白晝寐語,苟能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 蘇軾寫給王閏之的一首詞,句句肉麻卻不油膩,堪稱哄妻典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軾也曾為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寫過一首詞,句句肉麻卻不油膩,堪稱哄妻典範。這首詞名為《南鄉子·有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這是一首有趣的祝壽詞,連用6個典故誇人不露痕跡,讀完全詞不得不說:詞中之龍名不虛傳。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南宋.辛棄疾擲地劉郎玉鬥,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裡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鬥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寫此詞時,辛棄疾38歲,在調任途中正好趕上範如山的壽宴,於是寫下這首祝壽詞。
  • 諸葛亮巧斷劉琦家務事 引用典故指導人生(圖)
    諸葛亮巧斷劉琦家務事 引用典故指導人生(圖)   引用典故指導人生  樓梯撤掉了,有了安全說話的空間,而且從劉琦的表現來看,值得指點,諸葛亮簡單扼要地引用了一個歷史典故:「當年晉國太子申生在內而危,公子重耳在外而安。」春秋時代晉獻公寵愛驪姬,害死深居宮內的太子申生,而另一個兒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因為駐守在外,從而得以逃脫。
  • 古代詩人對愛情的神往,都在這本《歐麗娟品讀古詩詞》裡了
    以前品讀古詩詞,總覺得自己理解的不夠透徹,太過於淺白,以至於無法讀懂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直到,前段時間收到歐麗娟老師的《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後,發現歐老師解讀的非常很好,古代詩人對愛情的神往,都在這本書裡了。作者歐麗娟,是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授,難怪作者能對古詩詞領悟的如此透徹。